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鑫宇  田露 《河南中医》2020,40(11):1642-1645
根据《五十二病方》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病候数目相差较多,足脉分别为70个和103个,手脉仅为8个和34个,足六经分布的范围包含了手六经分布的范围,故在此处只言足经,不言手经。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叙述的经络循行范围来看,足六经除了太阴脉止于腹部外,其余五经皆经躯干循行至头部,足六经的分布范围远大于手六经。从伤寒传经顺序、命名方法以及记载的病候来看,《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明显更重视足六经,《素问·热论》可能受此影响。从气血运行与经脉关系看,根据足六经比手六经分布广这一现象推论,伤寒传于足六经表现出来的诸症包括了伤寒传于手六经表现出的症状。可见,《素问·热论》所论伤寒并非单单传于足六经,而是传于手足十二经。  相似文献   

2.
"伤寒传足不传手"首次由北宋著名伤寒大家韩祗和提出,后世医家争论不休。持相同观点的医家如朱肱、刘草窗等多以阴阳为总纲,根据五行生克观念,对伤寒六经的传变进行阐释;持相反意见的医家如刘完素等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错误认识,是因为足经发病的热病多,手经发病的热病很少,而且手经发病的热病病情轻微;当代医家刘渡舟、何任等从经络脏腑相应来分析,认为手足经都有所传,而且传经形式有多种,传经是活法,不是定例。笔者从《伤寒论》中六经归属问题、六经诸病证特点以及经络循行特点等分析,认为"伤寒足经症状多而手经症状少"的现象,不仅跟邪气性质相关,尚暗含经脉循行气化升降的理论,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原本《内经》热病论中六节之文也。自草窗刘氏不明其理,创论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诞妄欺人,莫此为甚。人之金、火两脏,不过以五行为分属,岂有真金、真火,故不能伤乎?至陶节庵易之以伤足不伤手。夫既不伤手,何手六经之见症,亦变见于伤寒症中也?再观本经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手经亦在其中矣。故仲景有心、肝、肺、脾、肾五脏之绝症。顾本经不言手经者,以伤寒表邪也,欲求外症,但当察于周身,而周身上下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4.2张锡纯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2.1主张以仲景六经统治外感热病张氏对外感热病,主张皆用伤寒六经分治。张氏认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皆可浑统于六经”,“以纳简于繁”;对温病家“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不以为然。并认为,就是《伤寒论》条文中标明“伤寒”二字的方证,也“恒统中风、温病而言”,非专指伤于寒邪。因此说,《伤寒论》诸方也决非只为寒邪而设,即如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4.2.2临床运用经方的经…  相似文献   

5.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为近代名医 (以下简称张氏 ) ,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在中医界广受好评 ,他虽无关于《伤寒论》的专著 ,但在前书中关于《伤寒论》的论述 ,可以看出其治学思想 ,较之前人论述 ,实为巨匠之作 ,独具风格 ,特探讨如下。1 穷究医理独具创见首先 ,张氏对《伤寒论》的原文理解 ,注重引经据典 ,从不盲从。如《六经总论》篇“伤寒治法以六经分篇 ,然手足各有六经 ,实则十二经有也。手足之经既有十二 ,而《伤寒论》但分有六经者何也 ?按《内经》之论十二经也 ,凡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经、足经者皆系足经 ,至言手经则必明言其为手某经。《…  相似文献   

7.
叶天上为温病学说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推为温热大师,其所著《温热论》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然其篇中“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一句,颇令人费解.章虚谷释为“伤寒先受手足经,足经脉长故多传变,温邪先受手手经,手经脉短故少传变.”说理甚为牵强.故周学海力辟其非,认为“此义世皆以手足经释之,非也.伤寒也有不传经考,但传经者多,湿病传经者少,所以然者,寒邪为敛,其人以渐,进一境则转一家,放变证多.温邪为开,重门洞辟,初病即常兼二三经,再传而六经已毕,故变证少.”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仍…  相似文献   

8.
答:《伤寒论》第四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指伤寒疾病之初,肤表受邪,若邪中之轻浅,正能却邪,脉象平和安静,则可不传为某经疾病而自愈。若邪中之深重,正邪斗争较剧,病无自愈之机,胃不和而欲吐,神不宁而烦躁,脉不静而数急,则可能传为六经中的某一经病。那么,“传”就是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9.
李继玉  高贤  孙威海 《陕西中医》2003,24(10):957-958
六经分证是《伤寒论》的提纲 ,怎样认识六经的实质问题 ,历来说法不一。这个问题对学好《伤寒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故有探讨之必要。1 对六经的看法 有人认为 ,《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素问·热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而 ,六经分证的“经”也就是指经络。因足经比手经长 ,故以足经统手经 ,从而联系了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 ,形成一个整体。六经分证 ,实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所在。然而 ,六经分证只有少阳和少阴两经能够以足经统手经 ,并联系其脏腑 ,其它的经是说不通的。因此 ,仅仅把六经看作是《伤寒…  相似文献   

10.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明清医家对标本中气的解读、发挥、临床应用,探究各家对其继承、发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理论内涵方面:该时期医家重视总结、详解前代论述,并将其与易学理论相结合,重视以图示意;二是从中气论:将“阳明厥阴从中气”推广至“六气皆有标本中气从化”,以此为基础提出“盛则从化”的观念,并将“阳明从中气太阴”之论发挥至伤寒、温病;三是六经气化论:张志聪等用标本中气阐释《伤寒论》,完善伤寒六经气化理论体系甚至用其分析温病,此外还将三阴三阳的“从化”与十二经“从手、足经之化”相联系,分析伤寒、温病之化。  相似文献   

12.
《伤寒意珠篇》是韩来鹤撰写的一部《伤寒论》注释发挥类著作,汇集了韩氏数年研究伤寒的心得体会。经考证,韩来鹤是明末清初人,此书成书于1683年,晚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1643年。《伤寒意珠篇》的学术特点及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手经主出、足经主入的观点解释“伤寒传足不传手”论,首提“伤暑传手不传足”,并以汗、吐、和、下、温、凉、补七法重新分类编排伤寒113方,以法统方,以症为纲,实现症、法、方的有机统一。韩氏独特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伤寒学的内容,促进了伤寒的学术争鸣,为中医八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治疗伤寒诸证的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间发展仲景伤寒学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伤寒病的性质。他认为“本热非病寒也”(《原病式》),即伤寒为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伤寒直格·翟公序》)。这是他临床实践经  相似文献   

14.
沿用分经审证的方法,将六经各自证型,按主证、经证、腑证(或脏证)、兼证、兼病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并附以相应方剂。同时,探讨六经辨证机理,认为伤寒六经的形层说与西医组织胚胎学的三胚层极为相似;六经之气的变化与物质的新陈代谢密不可分;伤寒六经的传足不传手之说,伤寒论重视脾、肾、肝的作用,重视精、气、神的调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病病机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伤寒论》六经病(尤其是太阳病)中存在着小肠经腑的病变。本文重点从《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和太阳病外的小肠经腑的病变两方面来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所言太阳当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脉和小肠腑,而张仲景所言太阳病也应包括小肠经腑的病变,而伤寒传足不传手一说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四逆【原文】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至少阳也。伤寒脉浮,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是少阳之邪传于太阴也。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则手足不热而自温也。至于邪传少阴,为里证己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温,是四逆也。若至厥阴,则手足厥冷矣。《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探讨《伤寒论》六经的由来。方法:以建筑物内管网作比喻,简要分析与伤寒理论有关的一些概念,比如脏腑、阴阳、经络,同时也指出了伤寒六经的概念及形成的名、名形结合、名形用像结合的三个阶段;指出六经辨证的内涵是对疾病因、性、位、时、量、势六因素的分析,而其外延则是后世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伤寒传变的条件和方式。结果:认为十二条正经是以阴、阳、手、足、脏、腑分别命名而来的,若不分左右和手足就合并为六经。六经传变、六经辨证即依此而来。结论:六经辨证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又成为后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柯琴否定蓄水蓄血为太阳腑证探讨210011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惠义三阴三阳之名取自“经脉”,而《热病论》但举六经之名不言手足。《伤寒论》六经病理之不明,关键在于太阳篇上。王叔和编《伤寒例》引《素问·热论》篇,仅标六经之名,未能明言手足。六经提纲...  相似文献   

20.
晚清四川著名中医学家胥紫来先生深究《伤寒论》,融合伤寒诸家学说,著《医门真钵》一书以阐发仲景心旨。笔者今就胥氏《医门真钵·六经篇》的学术思想试作简要评述。一、遵圣法,阐明六经全旨纲要胥氏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六经辨证,三百九十七法,乃万法之鼻祖,凡外感热病,总不逃乎六经之法。他反对六经治法惟治冬月正伤寒之说,认为:“外邪袭人……,从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各有成法用药施治。”有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腑二证兼见,则当用表里两经之药合解。而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六邪中又以风寒两邪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