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麻黄为常用药。通常认为麻黄茎枝为发汗药,麻黄根、节为止汗药,因此过去加工炮制时,将根、节切去。实验研究发现,麻黄茎节间与节的成分相同,均含麻黄型生物碱,药理作用两者是一致的,故现代炮制不去节是完全合理的。麻黄茎与根的化学成分不同,茎含麻黄型生物碱,根则含大环精胺等几种类型生物碱。药理作用则相反,前者升压,后者降压,这与传统上茎根分用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2.
麻黄炮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麻黄EphedrasinicaStpr.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t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f。equIsenqBge.的干燥草质茎,全茎入药,地上部分草质茎为麻黄,地下根部为麻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立秋主霜降之间采收为宜,阴于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亚地炙麻黄的应用麻黄生用、炙用功效不同。不同的炮炙方法有不同的药效。生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甚强,多用于表寒实证和风水浮肿,但过汗有伤阴亡阳之虑,对体虚者不宜。麻黄蜜炙后味甘微苦,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并与止咳平喘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c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为常用的发汗、平喘、利水药。我们在抽检中发现,麻黄质量较差,混有不少碎根、木茎等杂质,此现象应引起注意。麻黄和麻黄根是二个不同药效药材,它们的药理作用完全相反。麻黄的功能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炮制方法对麻黄发汗与平喘药效的影响。方法:制备生麻黄、清炒麻黄及蜜炙麻黄供试液,并制备生物碱、挥发油、醇溶性及水溶性部位。以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足跖汗液分泌着色实验,比较炮制对麻黄发汗作用的影响,以豚鼠为研究对象进行喷雾致喘实验,比较炮制对麻黄平喘作用的影响。结果:生麻黄、清炒麻黄、蜜炙麻黄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挥发油部位、醇提部位、水提部位、生物碱部位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生麻黄的挥发油部位的发汗作用最强。蜜炙麻黄、生麻黄和清炒麻黄的平喘作用由强至弱;生物碱部位、挥发油部位、醇提部位、水提部位的平喘作用由强至弱,蜜炙麻黄的生物碱部位的平喘作用最强。结论:炮制降低了麻黄的发汗作用,增强了平喘的效果,还应深入探讨麻黄发汗及平喘的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药效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作用的影响,探讨麻黄蜜炙缓和发汗并增强平喘作用的机理.方法:选择麻黄生品、蜜炙麻黄以及在相同炮制工艺条件下不加炼蜜炒制的清炒麻黄,通过大鼠足跖汗液分泌着色法和喷雾致喘法测定麻黄不同炮制品及各药效部位发汗、平喘作用.结果:生品麻黄发汗作用最强,发汗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是挥发油和醇提部位;蜜炙麻黄的平喘作用最强,平喘的主要有效部位是生物碱和挥发油.结论:炮制对发汗作用的影响主要在于挥发油类的变化,对平喘作用的影响主要在于生物碱和挥发油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麻黄     
中药饮片鉴别专用术语政瑰心麻黄的髓部近玫瑰红色,为麻黄类生物碱主要分布部位。关于麻黄去节之说古人用麻黄需去节。现代药理学研究,麻黄节生物碱含量很低,去节后提高了入药部位的有效成分,即保证了麻黄的发汗作用。古人认为麻黄节止汗是有道理的,但麻黄节占比量很小,故现代中医用药无必要去节。临床注意事项1麻黄从古至今,均用于以发汗、解表、镇咳、止喘、利水、消肿。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肿,支气管哮喘等病。  相似文献   

7.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 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8.
麻黄全草、节、去节各部位主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黄全草、节、去节各部位主成分含量测定孙静芸,陈萍,谢年庚,章建民,余小平(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伤寒论》中以麻黄为君药的方剂均将麻黄草质茎去节后入药,又云去节者大能发汗,节能止汗 ̄[1]。我们为了探讨古人将麻黄去节入药的机理,以其平喘有效成分总麻黄碱、l-α-萜品烯醇和2,3,5,6-四甲基吡嗪 ̄[2]为测定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1仪器、测试条件1001型气相色谱仪(上海分析仪器厂),PEG-20M石英毛细管?...  相似文献   

9.
麻黄去节除沫的讨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41001)尚志钧,刘晓龙麻黄是一种常用中药。历代医家多取其茎发汗解表,平喘利水,用于治疗太阳表实证。麻黄根、节则专功收敛止汗,为治自汗、盗汗之良药。麻黄入药,根、茎功能各别,古今认识基本是一致的,然在去节、...  相似文献   

10.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6,15(3):8-10
思考与探索麻黄的基本作用有发汗宣通、宣肺平喘、宣通经筋、宣利水饮、温阳宣通,学好用活经方中用麻黄组方辨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病的基本切入点是深入探索用量主导药效,只有全面地深入地研究麻黄药量与药效之间的必然内在关系,才能更好地运用而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中麻黄E.intermedia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的干燥草质茎。麻黄是中医上千年抗击瘟疫的一味关键中药,不同时期的疫病虽有不同,但使用含麻黄的方药始终传承,在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麻黄是一味非常有特色的中药,一方面麻黄的药效作用突出,不仅是中医发汗解表的要药和宣肺平喘的要药,而且具有明确的利水消肿作用。另一方面麻黄的毒副作用也比较突出,因此安全有效的临床用药取决于能否“用之得当”。该文全面总结了麻黄的化学组成及多方面的成分差异、麻黄成分的药效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特征、麻黄成分及制品的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在学习传统中医用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麻黄系统开展现代药物科学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传统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新型中药以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为此,可重点在两方面着力,其一是深入研究多物质参与下的麻黄药效作用特点,其二是系统研究麻黄毒副作用的临床表现、物质基础和规避方法。  相似文献   

12.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临床上具有发汗、平喘、利尿等作用。对于其人药部位,按《药典》规定麻黄仅取草质茎人药,加工时应去节。但近来市场上出现混有木质茎的麻黄,且炮制时不去节,其原因是有些药材加工部门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重视药材的质量,为了能确保药效,正确使用麻黄之药用部位,本文从两方面讨论。麻黄主要有效成份的生物碱,鞣质和挥发油等。1985年版《药典》规定麻黄生物碱含量不应低于0.8%,对其挥发油虽未作规定。而有资料报道,麻黄的平喘、祛…  相似文献   

13.
<正>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麻黄药用部分有地上干燥茎枝,去节,名净麻黄;捣绒,名麻黄绒;蜜炙,名蜜炙麻黄。地下根及根茎,名麻黄根。麻黄,麻黄根虽出同株,但因药用部分不同,药物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因而性味、功效、药理、临床应用各异。  相似文献   

14.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发现麻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黄酮、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多糖和鞣质等,具有解热发汗、利尿、平喘、免疫抑制、抗氧化及抗病毒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麻黄,以麻黄汤形式使用时的发汗作用,和以越婢汤形式使用时的利尿作用,都很强。下面,从生理学角度探讨一下麻黄的这种药理作用。肾单位(肾脏的尿生成单位,即球体加  相似文献   

16.
<正>麻黄属麻黄科植物,药用其茎或根。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其功效《本经》中曰:"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可归纳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祛风除痹四大功效。但在不同的方剂中,因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则其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发汗解表作用类方剂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为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功效。古人将此规律称之为"麻黄无桂不汗"。说明了麻黄发汗解表功力的大小取决于桂枝的  相似文献   

17.
张绍轩  李勇  黄青  王学农  邱雪  于硕  张本 《中成药》2008,30(5):758-760
麻黄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临床上在止咳、平喘制剂中多有应用,近年来,我们在研制一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复方中药胶囊制剂中,以麻黄作为组方君药。为了除去杂质,充分发挥药效,对麻黄药物进行了提取实验研究。麻黄含有多种有机胺类生物碱,其中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该成分有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麻黄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发汗名方,方中麻黄、桂枝配伍是发汗的基本配伍,多数医家及中医《方剂学》教材中通行的观点认为桂枝的配伍意在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麻黄被誉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要药,既然麻黄有如此之强的发汗作用,为什么还要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作用呢?参考《伤寒论》使用麻黄发汗时强调不可太过的禁训,又"汗为心之液"、心之阳气是汗液化生的动力源泉,发汗太过则有损伤心阳之虞,而桂枝有温振心阳的作用,且《伤寒论》中每多运用桂枝治疗心阳不振导致的如心悸、脉结代、自汗、奔豚等病证。因此,麻黄汤中桂枝的配伍并非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而是振奋心阳以制约麻黄峻猛发汗而伤心阳之弊。  相似文献   

19.
王立春 《中成药》1992,14(3):48-48
麻黄为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始载于《本经》。自汉·张机收载麻黄汤后,历代医家都以麻黄为发汗、发喘、利水之要药,但在具体应用上虑其发汗力峻,有伤津耗液之虞,后世医家多不轻易采用兹略陈管见,尚祈赐正。 1.对麻黄发汗的认识:麻黄性温、味微苦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炮制对麻黄发汗、平喘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大鼠及2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生品麻黄组、蜜炙麻黄组和清炒麻黄组四组,各6只。经大鼠足跖汗液着色法和豚鼠喷雾致喘法测定不同麻黄炮制品的发汗及平喘作用差异。结果:生理盐水组大鼠平均发汗点数为四组最低[(55.48±12.15)个],麻黄生品组大鼠平均发汗点数则为四组最高[(92.51±14.22)个],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炒麻黄组[(87.26±9.15)个]平均发汗点数略高于蜜炙麻黄组[(84.92±11.63)个],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大鼠平喘潜伏期为四组最低[(32.44±7.26)s],蜜炙麻黄组大鼠平喘潜伏期则为四组最高[(66.81±5.81)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炒麻黄组[(41.63±7.95)s]平喘潜伏期略低于麻黄生品组[(45.92±4.38)s],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蜜炙后的麻黄平喘效果提升,但发汗作用降低,临床可通过辨证用药的方式选择合理的药材处理方法,以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