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2.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具有补益中气、发散火郁、调补脾胃、升举清阳等功效悟其理之所在,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多年明药物之所归,不拘泥于其原方之所治,治药物可巡之疾,明理之处,效力亦可达之。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语出《内经》,后之贤哲,多所发明。“郁”为病理,喻闭塞之意;“发”乃治则,含透散之旨。“火郁发之”是言火热之邪郁闭于内,不可单施苦寒直折,尤当透散以发之。仲景开“火郁发之”之先河,河间以为表里诸热证皆可归于阳气怫郁,东垣独重脾胃,内伤之病皆由脾胃而始,阳气抑遏脾土,清气不得升发。余以为,阳气以动为常,以行为用,盖当今之世,工业污染,农烟似霭;人处华栋,冬如暖夏,夏似凉冬,天地交济既失;人复生息失慎,焦虑紧张,激怒愤懑,气血常悖于内,渐至郁怫生火,郁火暗生,故治必内安其心,外适天地,天地人以位,方可身安立命,远疾疢矣。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顺气开结,引路去邪,从火之性,发火之郁。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4.
杨炀  刘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0):973-976, 98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运用“火郁发之”理论诊治心系疾病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梳理“火郁发之”理论的源流发展,分析新冠疫情下心系疾病病因病机的变化特点,结合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案,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从“火郁发之”角度治疗心系疾病的有效性、合理性。[结果]“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根本大法,以宣畅气机、透发火热为其核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生活作息改变、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因素,人体易出现气机郁滞,进一步引起火热内郁。由于心为火脏,主火而易为火热所伤,“火郁”的病机往往导致心系患者病情起伏反复。如高血压病患者或因肝气失疏,引起相火妄动,裹挟痰湿上干清阳;心律失常患者多因气阴亏虚,心火失制,扰动心神;心力衰竭者则易出现“龙雷之火”上浮的情况。以“火郁发之”立法诊治,结合患者既有体质、病性选方用药,辅以解郁透热、宣畅气机、辛开苦降等治法,以升降散、四逆散、栀子豉汤等为代表的方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疫情下气候、情志、起居习惯等的变化特点,祛除体内瘀滞,清散郁火,宣畅气机,能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的病情变化,这一思路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5.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治疗大法。带状疱疹急性期多因外感毒邪,或肝胆火盛与湿热博结,或脾失健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蕴于皮肤而致,属于火郁证范畴。依据"火郁发之"理论,结合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提出采用具有"引气"、"发散"之功的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但知朱丹溪为治郁大家,一首越鞠丸治遍天下郁家,却忽略了李杲对郁证证治的重大贡献。李果从脾胃立论、分析了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内经》“火都发之’的理论,提出了“风药发郁”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郁证采取分经论治的方法,为后世治郁大法别开新面。1立论宗脾胃首明虚实病机 郁证产生的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因外邪阻遏气机成郁者言其实;而国内虚不能运行气血者,言其虚。李杲指出;“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庸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然而,虚实之郁皆不离气机…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郁证范畴。通过对郁的涵义进行梳理后发现, 郁既有病因、病机的涵义,也有疾病的涵义。抑郁症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吻合, 临床可参考中医“郁证”进行辨证论治。“火郁”是抑郁症由轻转重的重要病机, 临床应以虚实为纲论治“火郁”, “火郁”实证治以清透, 虚实夹杂证治应通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火郁发之,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治疗当“发而越之”,其关键在于宣畅气机。火郁发病广泛,妇女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更易罹患郁火,治疗时需审证辨因,方能使郁火发散,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12.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郁证,古谓之“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是指脏腑气血失和引起病邪郁滞、瘀结、壅遏的一组疾病。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王安道亦说:“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滞而不通之义”。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均属广义的郁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火郁发之”探讨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治疗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探讨“火郁”病机在幽门螺杆菌胃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火郁发之”理论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施治,并赋予医案以证其效。[结果]幽门螺杆菌胃炎以“火郁”为核心病机,邪气积聚化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痰浊、湿热、瘀血、癌毒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正虚邪实是后期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的必要条件。治疗初期强调因势利导,疏导阳明胃腑气机,驱除邪气、透泄郁热;后期虚实夹杂,在清透伏热的基础上佐以扶正,补透结合。所举验案中患者证属肝胃郁热、湿热瘀阻,以理气透热、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疗效明显。[结论]从“火郁发之”论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紧扣病机,疗效显著,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杆菌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火郁为五郁治法之一,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但凡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均可成火郁之证。其治宜"发之",即宣发、发泄,用解郁、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条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泄越。通过分析妇科2例临床病例,阐释"火郁发之"之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对《伤寒论》辨治眩晕症的条文进行了探讨。《伤寒论》认为眩晕症可分为阳虚水泛、阴阳离绝、胆火上扰、寒湿在中、清阳不升、阳明腑实、正虚邪恋等证,治疗时分别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和真武汤、附子汤、小柴胡汤、茵陈术附汤、大承气汤和微辛轻清透邪之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郁证皆在中焦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泛指结滞不得发越的病证。自《内经》论五郁之发和五郁之治以来,经后世医家不断充实,如陈无择之情志致郁、张介宾情志之郁总由乎心,孙一奎的五脏本气自郁、赵献可之凡郁皆肝病等,使郁证理论得到了完善。戴思恭的“郁证皆在中焦”,其论述可谓独树一帜。丹溪创论六郁,并提出  相似文献   

20.
《内经》“木郁达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