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三维超声成像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患者50例,年龄60-80岁,颈动脉内有硬斑和软斑块形成.仪器美国HP-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L11-3MHz,采用的方法自由臂方式,包括血管长轴及短轴进行扫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颈动脉的三维重建能够立体、全面、完整地显示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并对软、硬斑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对血流的走行进行全面、直观的立体三维观察.结果: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三维超声成像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本文对120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玮  肖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546-2547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对于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对2组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厚度进行测定,并计算斑块积分,以分析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与股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而斑块积分也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采用超声检测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为冠心病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由于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建议在进行体检的过程中采用超声对颈、股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厚度进行检测,以提高冠心病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进行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观察。结果:二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模糊,硬斑分叉处斑块显示不清楚,混合斑边界形态比较清晰。而三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清晰,硬斑清晰,混合斑形态显示全面。二维超声检出斑块56例,检出率为70.0%;三维超声检出斑块64例,检出率为80.0%,三维超声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意义重大,而三维超声的应用更加有利于进行斑块检出与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超声(CDUS)与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普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均于入院2周内进行CDUS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易损斑块数量检出率的差别。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 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斑块性质评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颈内动脉斑块的数目明显多于C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检出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数目明显多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S和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各有优势,临床应将二者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性,更好的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孙永珉  王艳  赵斌 《海南医学》2013,24(22):3399-340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5例经超声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283例,占65.05%,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2例,占28.04%,颈总动脉主干30例,占6.90%,其中,软斑144例(33.10%),硬斑157例(36.09%),混合斑134例(30.80%).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可准确确定病变位置,观察血管形态和血流速度,有助于临床判定适当和有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秀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07-170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86例患者中,61例患者被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约为70.93%。扁平斑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部位(BIF),且右侧发生率略低于左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受阻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牛媛媛 《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850-1851
目的观察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60例,按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观察组85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75例(非脑梗死患者),通过超声进行诊断,观察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0.00%,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0.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高诊断意义,明确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强联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资料显示,众多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目前研究~([1-2])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概括为两个方面:(1)斑块所致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低灌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斑块碎裂脱落、血栓形成而导致管腔堵塞,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的观察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的方法。方法对46例脑卒中病人应用超声诊断仪3.5MHz扇形探头于胸骨上窝和锁骨上窝处探查主动脉弓。结果46例病人中有44例能采集到较好的主动脉弓影像,可清晰观察主动脉弓管腔内情况,测量内-中膜厚度,检测到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形态及其内部情况,发现硬化斑块形成者9例。结论经颈部检查主动脉弓既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又有较高诊断率,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高复发率,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其发生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及早正确诊断易损斑块以及评估其致脑卒中风险,对于防治急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有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等技术综合可以对易损斑块作出较准确诊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影像学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临床。如创性血管内超声(ⅣUs)、光谱分析法、血管内镜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等新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研究在不断深入。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能减少主观差错,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放射造影术进行子宫动脉三维重建,为盆腔血管介入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例新鲜盆腔标本,经腹主动脉灌注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剂,64排螺旋CT扫描,并利用Mimics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横断面原始图像及其三维图像重建均达到满意的效果,重建后的模型可以任意三维旋转。结论: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是子宫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的一种有效技术方法,对妇产科血管介入技术起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强场磁共振(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2周后行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拉伤,继续高脂饮食6~20周之后,分别行MRI多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扫描。MRI增强前后采用T1W抑脂序列,分别于增强前、注射对比剂Gd-DTPA后1、5、15和25 min进行扫描,并对病理与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个位于右侧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易损斑块34个(42.5%),稳定斑块46个(57.5%)。MRI多序列扫描对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准确度为73.8%,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67.4%。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强化方式不同,MRI多序列与动态增强检查相结合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94.1%和82.6%,均明显高于MRI多序列扫描(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和定性具有重要价值,不同的强化方式有助于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99mTclabeledP1,P4di(adenosine5')tetraphos phate(Ap4A),whichcanspecificallybindtoP2purinereceptorsexpressedonatheroscleroticlesions,wasstudiedforexperimentalatheroscleroticplaquesima ginginNewZealandWhite(NZW)rabbits.1MATERIALSANDMETHODS1.1AnimalModelsNZWrabbits,weighing1.5-2.0kg,werepurchasedfromExperimentalAnimalCenterofTongjiMedicalCollege.Atheroscleroticmodelsof20maleNZWrabbitswerereplicatedbyimmuno injuryandhighcholesteroldiet[1].Afterintrave nousinjectionof10%bovineserum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能力,以利于诊断及优化序列。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35例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统计TOF、T1W、T2W、PDW及CE-T1W对斑块成分-脂核、出血、钙化显示的阳性及阴性例数,随后统计5序列显示斑块成分的阳性例数及阴性例数,并以此为标准,计算各序列显示斑块各种成分的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结果共发现74个斑块,其中68个斑块纳入分析,57个斑块中存在脂核,出血斑块30个,43个斑块有钙化。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0.9%和0.944。对于出血的显示以T1W最佳,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1%和0.911。而TOF显示钙化能力最强,敏感性、特异性及κ值分别为100%、92%和0.936。结论对于脂核的显示,以CE-T1W显示最佳,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T1W与TOF对于判断斑块内出血的存在,与标准有极好的一致性。而TOF能够准确判断斑块表面钙化及较小钙化的存在。TOF、T1W和CE-TIW序列组合能够很好地判断斑块脂核、出血及钙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软化动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 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软化动脉胶囊,连续用药6个月,通过自身对照方法,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斑块面积、血流参数及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IMT、Crouse积分、斑块面积、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化动脉胶囊具有一定程度地改善血糖代谢及消减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0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06例)、不稳定斑块组(261例)与稳定斑块组(133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500例患者中发现无斑块106例(21.2%),颈动脉斑块394例(78.8%);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相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升高;易损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呈正性相关关系,OR 为1.23,95% CI 为1.02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紧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普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 (10 m g/ d)对动脉硬化斑块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5 7例冠心病患者 (4 4例男性、13例女性 ) ,年龄 (5 8.4± 11.3)岁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在冠脉造影当晚起口服普伐他汀 10 mg/ d,经平均 7.3个月随访 ,复查冠脉造影和血脂。 结果 :(1)普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 ,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和甘油三酯 (TG)分别下降 15 .0 % (P<0 .0 1)、18.0 % (P<0 .0 1)和 6 .0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升高 10 .6 % ;对照组 TC和 L DL - C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直径无明显变化。(3)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需行 PTCA或 CABG的反复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 (P<0 .0 5 )。 (4 )普伐他汀对心率、血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普伐他汀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这一作用可能与其调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