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文君 《海南医学》2014,(19):2845-2848
目的探讨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记录胎龄(超声或出生时成熟度分析数据)、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是否低于胎龄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大生理性体重减少率、恢复出生体重的天数、起始肠内喂养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每天奶量〉100 ml/kg·d),37~42周时测定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以体重、身长和头围计,分析EUGR发生率、其危险因素以及适于胎龄儿(AGA)和低于胎龄儿(SGA)EUGR发生率。结果 EUGR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均低于非EUGR组(均P〈0.01),而体重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起始肠内喂养时间以及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均大于非EUGR组(均P〈0.01),SGA比例明显大于非EUGR组(均P〈0.05)。以体重、身长、头围计,所有新生儿EUGR发生率分别为47.6%、39.7%和4.8%。总体上SGA宫外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AGA(均P〈0.01)。胎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与EUGR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宫内发育迟缓、营养摄入差及呼吸窘迫综合症仍是胎龄≤32周早产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早期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胎龄在28周~33周,体重在1 000~1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B 2组,采用不同的鼻饲喂养方法,A组:渐增浓度法;B组:渐增容量法.观察2组患儿胎便排尽时间、 黄疸持续时间、PNAC持续时间、结合胆红素最高值(DB-max)、肝功能损害时间以及体重增长至2 kg的时间.结果 渐增容量法组相对于渐增浓度法喂养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PNAC以及肝功能损害持续时间较短,直接胆红素最高值较低.结论 采用渐增容量间歇持续喂养法,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徐春彩  朱以琳  朱佳骏  吴明远 《浙江医学》2017,39(16):1349-135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276例,根据是否发生EUGR,分成EUGR组104例和非EUGR组172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母孕期合并症、住院期间合并症、体重变化、营养摄入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多胎发生率、体重恢复时间、体重日均增长、出院体重、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孕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激素应用、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EUG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酸碱失衡、动脉导管未闭、贫血发生率均高于非EUG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孕期激素应用、宫内生长迟缓、呼吸窘迫综合征、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均为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后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注重母孕期保健、降低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出生后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等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108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以上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观察两组有伴窒息、败血症、肺透明膜病(HM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用量、氨基酸最大用量、肠道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迟于非PNAC组,且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大。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大剂量使用氨基酸和脂肪乳、PN热卡高、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有无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体质量儿(VLBW)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77例肠外营养时间大于2周的极低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在用营养液前、2周、3周、4周和停药1周后,分别检测其肝功能,对胆汁淤积组及非胆汁淤积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77例患儿中有17例发生胆汁淤积,发生率为22.07%,胆汁淤积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成反比(P〈0.05);对胆汁淤积组与非胆汁淤积组22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胎膜早破、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禁食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氨基酸和脂肪的摄入量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均P〈0.05),对上述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胎膜早破和禁食时间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胎龄愈小,体质量愈低,PNAC的发生率愈高;积极控制产前感染,尽早开展微量喂养,缩短肠外营养时间,能够减少出生极低体质量儿PNA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7.
陈蓓  苏萍  韩进天  王岩  林广 《广东医学》2012,33(15):2298-2300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能否降低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发病率.方法 59例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在生后24 h分配到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早期间歇推注喂养组(间歇喂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 持续喂养组婴儿PNAC发生率20.7%;间歇喂养组婴儿PNAC发生率46.7% (OR=0.298,95%CI 0.094~0.941,P=0.035),两组婴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较早期间歇推注喂养能降低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PNA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34周早产儿自身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32例≤孕34周早产儿的孕周、出生体重与≤孕34周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孕28—31^+6周组早产儿的死亡率、极低体重出生率明显高于孕32—34^+6周早产儿(P〈0.001),孕28~31^+6周组与孕32—34^+6周早产儿的窒息率无差异(P〉0.05),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明显高于1501—2499g组(P〈0.001),极低体重儿的窒息率高于1501—2499g组(P〈0.01)。结论孕周与出生体重对≤孕34周早产儿死亡率有一定影响,极低体重儿对≤孕34周早产儿窒息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由于吸吮,胃肠蠕动及觅食反射不健全,生活能力低下,故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热卡及营养物质的供给,是早产儿治疗和护理的关键问题。为此,须用胃肠道外营养作为支持疗法,以提供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维持内环境平衡。我科自1995~1999年5月,采用“全合一”营养液,应用静脉营养技术对32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胎龄为30.15±1.85周,其中28~30周10例,~32周22例;出生体重平均为1280±175g,最低体重600g,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3—12间康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生后24h内口服或鼻饲谷氨酰胺0.1/kg.次,Q8H,连续28天。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记录每日体重增长值,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及达到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开奶前,开奶后7d、14d两组患儿血胃动素水平,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5.0%vs.55.0%),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8.7±2.8)d VS.(21.7±2.7)d,(12.1±1.3)dvs.(15.3±1.2)d],干预组生后7d,14d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可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血浆胃动素分泌,从而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超过14d的3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320例中发生PNAC35例,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感染、氨基酸等是PNAC危险因素,其中PN持续时间、氨基酸用量是PNAC高危险因素。结论PN持续时间越长,氨基酸用量越多,发生PNAC的危险性越大;尽早肠内喂养、缩短PN时间,是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和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35例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是否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分组后,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引起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组(观察组)和常规喂养组(对照组),通过观察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等指标,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结果: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胎龄(OR =2.981)、出生体重(OR =4.215)、出生头围(OR=1.989)、IUGR(OR =1.283)、静脉用氨基酸最大量(OR =2.057)、达到肠道标准热卡所需时间(OR=4.782)是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的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拨胃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每日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感染、IUGR、出生头围是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桂花  王怀英  张淑珠 《广东医学》2004,25(11):1319-1320
目的 寻求一种较为适合早产儿的喂养方式 ,以改善早产儿喂养的不耐受性。方法 将胎龄≤ 34周 ,体重≤ 15 0 0g的早产儿分为 3组 ,在统一保暖、静脉营养基础上 ,在生后 72h前 ,微量喂养组予早期微量喂养 ,对照组Ⅰ暂时不喂养 ,对照组Ⅱ按常规喂养方式喂养 ;72h后 3组均予常规喂养方式喂养。观察 3组患者大便、喂养与体重增加情况及喂养中出现的问题。结果 微量喂养组拔胃管及到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明显缩短 ,在生后 1个月时有较理想的体重增加 ,而且微量喂养组较对照组Ⅱ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减少。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能改善喂养不耐受现象 ,缩短到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 ,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自生后1~3天开始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补充能量.生后3天再喂养经口喂养.根据肠道耐受情况渐增奶量,期间能量不足部分由静脉营养补充.观察两组体重增长、呕吐、腹胀、胃内潴留发生情况及达到全程喂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体重增长优干对照组,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短,呕吐、腹胀、胃内潴留发生情况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动力,能尽早适应胃肠喂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不能吸吮甚至无吞咽反射,加之消化功能不成熟.极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导致不能耐受喂养.另一方面,此部分患儿宫内糖原储备不足.生后易发生低血糖。我们在静脉营养加上早期微量喂养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静脉营养方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方法:按静脉营养方式不同,将不能耐受全胃肠道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early parenteral nutrition,EPN),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tradition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比较两组患儿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2周内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没有影响,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陈胜利  陈燕霞 《广西医学》2010,32(8):955-956
目的观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耐受性和体重增长情况。方法 36例出生体重为0.90-1.75 kg,胎龄28-35周早产低体重儿给予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治疗。观察其体重、血糖、黄疸指数、热量等指标。结果 36例患儿在联合营养治疗过程中有20例出现体重下降3%-11%,当热量达85.4 J.kg^-1.d^-1时,体重渐增至出生体重,以后体重增长(15.7±6.3)g.kg^-1.d^-1;出现高血糖1例,低血糖3例;21例病理性黄疸无黄疸加深。结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满足患儿静脉营养需要;当热量达85.4 J.kg^-1.d^-1时可获得稳定体重增长;应用脂肪乳不会增加呼吸道感染和加重黄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极低和(或)极早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疾病转归。 方法 选择早产儿100例,均于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14 d,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PNAC组40例和非PNAC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分析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PNAC组新生儿败血症、NEC发生率、中/长链脂肪乳使用率高于非PNAC组,出生胎龄小于非PNAC组,PN持续时间、脂肪乳使用时间、葡萄糖使用时间、禁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于非PNAC组,葡萄糖累积用量高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败血症、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AC发生时间为PN后22.0(11.0)d,PN后38.0(21.0)d 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达到峰值,生后47.5(38.0)d后恢复正常,PNAC组发生肝功能损害8例,发生率为20%,无发生肝功能衰竭病例。 结论 PNAC是高危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减少不必要的禁食,缩短PN持续时间,预防感染及NEC发生,优化静脉营养成分对预防PNAC的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性、体重增长情况。方法: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25例生后24~72小时内予以微量喂养,对照组15例于生后1周内予以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结果:两组相比,早期微量喂养组缩短了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胎龄低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14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BPD患儿43例,非BPD早产儿98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从母亲因素、患儿出生情况、生后治疗等方面分析,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BPD发生率为30.5%,胎龄<28周的超未成熟儿共8例,均发生BPD。BPD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非BPD组低(P<0.01),BPD主要发生在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5 kg的早产儿。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胎龄、出生体重、母亲产前感染史、新生儿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与否、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胎龄<30周(OR 11.364,P<0.01)、出生体重<1.25 kg(OR 3.048,P<0.05)、机械通气(OR 11.890,P<0.01)是BPD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 低出生体重、低胎龄及机械通气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产前感染、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贫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用氧时间也与BPD的发生有关,因此,避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尽量缩短机械通气及用氧时间、防止及减少反复肺部感染,积极早期综合治疗是预防早产儿BPD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