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骨巨细胞瘤中 p2 7KIP1 的表达 ,探讨其与骨巨细胞瘤发生病理分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 40例骨巨细胞瘤石蜡标本中 p2 7KIP1的表达。结果 :p2 7KIP1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呈明显相关。 p2 7KIP1在 40例骨巨细胞瘤中总表达阳性率为 45 .0 % (18/40 ) ,其中 、 级为 5 7.1% (16 /2 8) , 级为16 .7% (2 /12 ) ,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p2 7KIP1蛋白在 级骨巨细胞瘤表达阳性率较 、 级明显减低 ,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分级有意义 ,可作为诊断、分级和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16蛋白表达与骨巨细胞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骨巨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66.7%,p16蛋白表达随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上升而降低。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有3种染色状态。结论:p16蛋白表达降低与骨巨细胞瘤的发生有关,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P27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蛋白表达特点及其在骨巨细胞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P27蛋白在51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结果:P16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4.3 %、22.2 %、21.1 %,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7.1 %、27.8 %、15.6 %.P16和P27蛋白在骨巨细胞瘤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Ⅱ级和Ⅲ级(均为P<0.05).结论:P16、P27基因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抑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0例不同类型脑胶质瘤中石蜡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8例胶质瘤中呈现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并随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而升高(P<0.05)。其中星形细胞瘤Ⅰ级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Ⅱ级阳性率为27.2%,Ⅲ级为47.1%,Ⅳ级为77.8%,四级间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p53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相关,因此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对胶质瘤生物性行为的判断及预后的估价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15、p16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超敏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胆管癌和8例胆总管囊肿中p15、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5、p16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63%和57.89%,均低于在胆总管囊肿中的表达阳性率10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15、p16蛋白阳性率在胆管癌Ⅰ~Ⅲ级逐级下降,Ⅰ级的阳性率高于Ⅲ级(P〈0.05);在Ⅰ~Ⅳ期阳性率逐期下降,Ⅰ+Ⅱ期的阳性率高于Ⅲ+Ⅳ期的阳性率(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5.00%和31.25%,显著低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率72.73%,77.27%(P〈0.05)。结论p15、p16可能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检测p15、p16蛋白的表达对评估胆管癌的分级、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石银  廖瑛 《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5):437-438,441
目的 探讨nm23蛋白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其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在52例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 21例nm23表达呈阳性,总阳性率为40.4%,在Ⅰ级、Ⅱ级、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44.0%、41.7%,nm23阳性表达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中差异无显著性(x^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16蛋白表达与骨巨细胞瘤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 2例骨巨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结果 :骨巨细胞瘤的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 6 6 .7% ,p16蛋白表达随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上升而降低。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有 3种染色状态。结论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骨巨细胞瘤的发生有关 ,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bcl-2,MDM2和nm23基因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张惠中  范清宇  王文亮  刘斌 《医学争鸣》1999,20(12):1054-1056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bcl-2,MDM2及nm23基因表达与其生物学特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98例存档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bcl-2,MDM2及nm23基因在骨巨细胞瘤中均有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1%,63.2%及55.1%;3种基因在骨巨细胞瘤Ⅰ,Ⅱ,Ⅲ级不同组织分级中均有表达,统计学表明,bclo-害Ⅰ级与Ⅱ,Ⅲ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MDM2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家族新成员p63及p73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6例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p63及p7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置换-抗的蛋白对照组比较,并同时进行组间对照.结果p63及p73在66例脑胶质瘤病人中明显表达,p63表达阳性率为42.42%,p73表达阳性率为31.82%.组间对照p63组Ⅱ~Ⅳ级与Ⅰ~Ⅱ级比较P<0.01;p73组Ⅲ~Ⅳ级与Ⅰ~Ⅱ级比较P<0.05,Ⅱ~Ⅲ级与Ⅰ~Ⅱ级比较x2=2.268,P>0.05.结论p63及p73作为p53家族的新成员可能是候选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0.
朱勇  龙海涛  李康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1):3229-3232,3235
目的研究Survivin和FLIP(FLICE—inhibitory proteins即Fas相关死亡域样白介素1-β转化酶抑制蛋白)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urvivin和FLIP在22例骨巨细胞瘤、13例骨肉瘤和8例正常骨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Iaffe病理分级、x线分型、临床分型、综合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urvivin和FLIP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骨组织(P〈0.01)。而与骨肉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巨细胞瘤Jaffe病理分级中Survivin和FLIP的表达在I级和Ⅱ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Ⅲ级(P〈0.05)。在x线分型、临床分型、综合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和FLIP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检测为判断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复发、预后,决定治疗方案,开拓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iNOS在37例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结果:iNOS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72.7%,58.8%。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iNOS与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iNOS与恶性骨肿瘤恶性度有关,与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呈现正相关。对肿瘤的生长,分化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p53、bcl-2、PCNA基因在新疆不同民族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52例骨肉瘤(哈族ll,维族17,汉族24例)和32例瘤样病损组织(骨纤维结构不良,纤维异常增殖症)的p53、bcl-2蛋白及PCNA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p53、bcl-2蛋白、PCNA、在52例骨肉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2.31%(22/52)、59.62%(3l/52)、75%(39/52),在骨的瘤样病变组织中(骨纤维结构不良,异常增殖症)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3%(1/32)、0%(0/32)、31.25%(10/32)。它们的阳性率在骨肉瘤与骨的瘤样病变组织问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哈、维、汉各民族之间p53、bcl-2、PCNA、阳性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肉瘤中bcl-2与p53之间、bcl-2与PCNA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p53蛋白、癌基因bcl-2、PCNA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骨肉瘤病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骨肉瘤组织中p53、bcl-2、PCNA表达在民族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13.
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结直肠癌组织标本80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40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p53在结直肠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6.3%,在癌旁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0.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p53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说明p53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肿瘤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7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NSCLC 40例,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组织标本中p73蛋白的表达,按组织学分类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7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肺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分别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p7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p73蛋白阳性表达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p73蛋白表达上调可能是NSCLC发生的重要因素;p73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和肺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推测p73上调可能促进肺癌的浸润与转移,这一基因变化可作为肺癌恶化、预后不良的动态监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GCT组织中p~(53)和PCNA的表达与定位分布。结果p~(53)和PCNA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单核基质细胞核上,少数多核巨细胞呈阳性反应,多数多核巨细胞呈阴性反应。p~(53)在GCTⅢ级中阳性率为60%,显著高于I,Ⅱ级(P<0,05)。PCNA的阳性分级和p~(53)表达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p~(53)和PCNA的表达可作为评估GCT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73基因在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探讨p73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方法:用γ射线照射BALB/c小鼠诱发白血病,建立辐射致癌动物模型;分别应用Western印迹和原位杂交(ISH)技术,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小鼠胸腺和骨髓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沉淀技术(IP)检测 P7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RT-PCR/DNA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和变异体的表达.结果:辐射后癌变组胸腺/骨髓中的P7 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和辐射未癌变组之间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原位杂交(ISH)结果显示癌变组织中p73阳性反应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癌变组织中发现P73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RT-PCR发现在癌变组中有p73变异体γ、δ过表达以及N末端缺失的突变体(DTA-p73)表达.结论:p73可能参与γ射线诱发的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用机制可能与变异体过表达及高磷酸化状态所致的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突变型p53表达的关系.方法:分别利用鼠抗人survivin单克隆抗体和p53单克隆抗体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urvivin,P53蛋白在61例NSCLC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蛋白在NSCLC中的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总阳性率为77.0%(47/61),其中42.6%(26/61)为胞浆胞核双阳性,26.2%(16/61)为仅胞浆阳性,8.2%(5/61)为仅胞核阳性.survivin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胞浆胞核双阳性率为57.6%(19/33),显著高于其在肺腺癌中的表达25.0%(7/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中,survivin蛋白的胞浆胞核双阳性率分别为54.3%(19/35)和26.9%(7/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NSCLC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间无明显关系.结论:survivin在NSCLC中高表达,与病理类型相关,主要表现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腺癌,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抑癌基因p53失活与survivin的表达可能在NSCLC癌变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腺癌与非癌组织中IGF—IR、p53的异常表达及其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93例贲门腺癌和21例非癌组织的IGF-IR、p53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学意义。结果:(1)IGF~IR、p53在贲门腺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4.95%(79/93)、75.27%(70/93),在贲门非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62%(10/21)、4.76%(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哈萨克、维吾尔、汉族民族间IGF—IR、p53阳性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IGF-IR的阳性表达与贲门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4)贲门腺癌中IGF-IR与p53间未发现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IGF-IR和p53的异常表达在贲门腺癌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VEGF、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肿瘤组织石蜡标本的VEGF和Survivin的表达,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率为76·7%(23/30)和73·3%(22/30),性别、发病部位及预后各组的VEGF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组的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性别和发病部位组的Survivin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和预后组的Survivin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和Survivin与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分期有关。且Survivin的高表达预示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