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钠素(BNP)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11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入院后均在12 h内成功再灌注,术后随访6个月,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作为事件组(11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作为对照组(21例).另选同期10例排除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其他非心力衰竭患者为非心肌梗死组.测定入院即刻和第1、2、5、14天的血浆BNP水平;心肌梗死患者入院10~14 d、第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心肌梗死组患者入院即刻和第1、2、5、14天的血浆BNP水平与非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在入院即刻和第1、2、5、14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入院10~14 d、第3个月的LVEF值分别为(33±6)%、(46±14)%,对照组分别为(39±11)%、(54±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显著升高,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ST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浆N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左室重构(LVRM)的变化.方法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35例和常规药物加急诊PCI术组37例,于入院24 h内或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及入院第10 d检测血浆NT-proBNP,入院时及第9~10 d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分析血浆NT-proBNP变化与左室形态与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药物组与药物加直接PCI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NT-proBNP明显下降,LVEF、FS值增高,P<0.05,LVEDD、LVED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PCI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治疗前血浆NT-oroBNP、LVEF、FS、LVEDD、LVEDV均无明显差异,P>0.05.PCI组较药物组治疗后血浆NT-oroBNP明显下降,LVEF、FS明显增高,P<0.05,LVEDD、LVEDV下降,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发病24-48 h)血浆NT-proBNP增高可反映左室重构的变化,而早期直接PCI术可明显降低血浆NT-proBNP,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可降低左室重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NT-pro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在早期有心血管事件组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cTnT、CK、CK-MB、LVEDD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血浆水平是否存在调节作用,以及血浆NT-proBNP水平是否可以预测左室功能的长期预后.方法 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患者,其NT-proBNP水平分别于入院时、入院4,24,48h,14 d后测定,其中28例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于6 h内开通(6 h开通组),12例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于6 h后开通(6 h闭塞组).超声心动图测定入院时及入院14 d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Ⅵ)、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在6 h开通组,NT-proBNP水平在入院后缓慢上升,并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值;而在6 h闭塞组其NT-proBNP水平更高,相对于6 h开通组,在4,24,48h其水平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6 h开通组其心室容积指数较6 h闭塞组一致性下降,LVEF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改善,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NT-proBNP的动态变化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以6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门诊的健康查体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AMI患者发病后24~96h内及治疗后第7天、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清晨采空腹静脉血各4mL,应用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血浆NT-porBNP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60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29例,经治疗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与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在入院检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较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高(P<0.05);治疗1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40者35例,血浆NT-proBNP水平值为112.74~379.35ng/L,平均(128.65±31.23)ng/L;LVEF<0.40者11例,血浆NT-proBNP水平为值226.3~2 786.5ng/L,平均(188.65±21.23)ng/L.不同心功能患者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NT-proBNP水平对AMI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11-14
目的:探讨干预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B型钠尿肽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3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8例。观察组患者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对照组患者未行急诊PCI只作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1、7、30天的血浆BNP水平变化,测定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K-MB、肌钙蛋白I(c Tn I)、MYO等心肌损伤指标,以及入院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随访6个月,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K-MB、c Tn I、MYO、血浆BNP、LVEDVI、LVESVI及LVEF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 d后,观察组患者BNP浓度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对照组患者BNP浓度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30 d后,两组患者血浆BNP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同时,入院7、30 d时,观察组的血浆BNP浓度、LVEDVI、LVESVI及LVE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ACE发生率18.35%(29/15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18%(54/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2125,P<0.01);血浆BNP水平与血清CK-MB、c Tn I、MYO、LVEDVI、LVESVI、MACE呈正相关(P<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浆BNP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入院24 h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进行危险分层的最佳阈值,同时评价NT-proBNP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EAMI患者10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24 h、72 h、7 d和30 d时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同时于患者入院24 h、术后72 h和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6个月,记录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死亡、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根据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28例)和非事件组(78例).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1972.4±742.6 vs 896.7±517.3,P<0.05).将入院24 h的NT-proBNP阈值定为860ng/L时,其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70.1%.把患者分为高NT-proBNP组(46例)和低NT-proBNP组(60例),高NT-proBNP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NT-proBNP组[20例(43.47%)vs 8例(13.33%),P<0.05].NT-proBNP和LVEDD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476,只有NT-proBNP有预测价值.单因素分析显示,NT-proBNP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r=0.801 7,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2,OR=11.318,95%可信区间1.869~4.127).结论急诊PCI可明显降低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塑,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急性STEMI患者。所有患者均溶栓成功。随机将患者分为尼可地尔组(59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溶栓治疗,尼可地尔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联合口服尼可地尔。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溶栓后6个月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和溶栓后6个月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溶栓后6个月,两组pro-BNP均低于入院时,尼可地尔组pro-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6个月,尼可地尔组CI和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VESVI和LVEDV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6个月,尼可地尔组CI和LVEF水平均高于溶栓后即刻,LVESVI和LVEDVI均低于溶栓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6个月,对照组CI、LVEF、LVESVI、LVEDVI均高于溶栓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尼可地尔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静脉联合口服尼可地尔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和心功能,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真武汤加味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用西医常规药物加真武汤加味治疗,于入院当天和入院第30天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测量,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未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抽血查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降低.结论 西医常规药物加真武汤加味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22例)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BNP浓度,入院后第7~10天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BNP水平与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梗死范围及左室重构指标LVESV、LVEDV和LVEF的关系.结果:AMI患者心功能越差,心肌梗死范围越大,BNP浓度越高(P<0.01);血清BNP水平与LVESV、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后BNP水平升高与左室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血浆B型钠利尿肽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冠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和血浆B型钠利尿肽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第14天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水平,改善此类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液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与AMI后室壁瘤(LVA)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3年2月诊治AMI患者67例,根据有无LVA形成分为LVA组35例,无LVA组32例。AMI发病后12 h内检测患者血液H-FABP、NT-proBNP、cTnI,同时左室造影(LVG)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运动指数(WMS)。并分析心脏造影各参数与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LVA组Ki1lip III级患者占10例(28.57%),无LVA组占1例(3.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LVA组患者血浆H-FABP、NT-proBNP、cTnI水平显著低于LVA组患者(P<0.05或P<0.01);心脏造影各参数显著优于LVA组患者(P<0.05)。血浆H-FABP、NT-proBNP、cTnI水平与心脏造影各参数(LVESVI、LVEDI、WMS、LVED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P<0.01)。结论AMI发病后LVA形成患者血浆HFABP、NT-proBNP、cTnI水平升高,其可较好地提示AMI发病后LVA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二尖瓣返流(M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二尖瓣返流情况,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并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MR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均显著高于无MR组(P<0.01),LVEF显著低于无MR组(P 结论 AMI后合并MR者,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心源性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变化情况及其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测定患者入院即刻(T0)、入院次日(T1)、入院第3天(T2)和入院第7天(T3)血浆LP-PLA2及心梗后1个月(T4)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采用二维心脏超声测定T1和T4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Pearson相关分析LP-PLA2与LVEF及NT-proBNP的相关性。以43例同期入院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呈动态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均显著增高,而入院第7天后基本降至对照组水平[(61.42±36.99)mg/L vs. (49.83±27.17)mg/L,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即刻(T0)血浆LP-PLA2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r=0.06,P>0.05)及血浆肌钙蛋白T水平(r=-0.07,p>0.05)均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入院时(T0)血浆Lp-PLA2水平与T4血浆NT-proBNP水平(r=0.16,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r=-0.09,p>0.05)及T4与T1 LVEF差值(ΔLVEF)(r=0.04,p>0.05)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浆Lp-PLA2水平反映了急性心肌梗死动脉斑块不稳定过程,但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功能恢复情况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SV、LVEDV等指标:观察组40例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标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0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2)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4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然低于对照组(χ~2=25.806,P0.05)。结论临床中采用早期介入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且患者治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了85例首次出现AMI并接受PCI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40)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n=45)。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第1天及第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术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28d时LVEDVI、LVESVI、LVEDD减小,LVEF明显改善,且梗死后MACE发生率下降(P均<0.05),出血比例虽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近期改善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构的演变,降低AMI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同时,出血的风险无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汝南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双盲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升高,LVEDD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6.82%(3/44),低于对照组的25.00%(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尖瓣反流(MR)及血浆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95例AMI患者,应用超声检测MR的程度、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分为中重度MR组(MR组)和无及轻度MR组(非MR组),对其中57例患者进行血浆NT-proBNP检测.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523天.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AMI患者MR的总发生率为75.95%.中重度55例(29.50%).MR的发生及程度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糖尿病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相关.生存分析显示MR是AMI后远期死亡强的危险因素(RR=10.984,P<0.0001).中重度MR及LVEF与NT-proBNP显著相关.结论:中重度MR足AMI远期预后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MR的程度与血浆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明确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研究NT-proBNP血浆浓度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非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住院后48h内血浆NT-proBNP的浓度,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在发生心梗后显著比对照组升高,并且NT-proBNP血浆浓度越高,住院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结论 NT-proBNP的血浆浓度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是心梗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在心梗中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田玮  付研  王勇 《北京医学》2007,29(6):352-35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浓度与早期诊断及短期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行心电图、血常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BNP水平均增高,但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院第7天,灌注组BNP水平为(155.05±88.91)pg/ml,较入院时(307.91±274.37)pg/ml 显著降低(P<0.01),而非灌注组前壁心肌梗死BNP水平反而较入院时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BNP浓度与第7天的超声心动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49,P=0.001),与左室舒张末径(LVEDD)呈正相关(r=0.43l,P=0.041).入院时及第7天BNP浓度与心肌梗死后近期心力衰竭(P1=0.003;P7=0.005)及总心血管不良事件(P1=0.001;P7=0.006)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 血浆BNP浓度是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有可能用于评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