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亚低温治疗组24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32-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T)、心率(HR)、血压(BP)、呼吸(R)。对照组27例,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HR)降至正常范围;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下降,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 2 4例 ,均于伤后 2 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 ,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 32~ 35℃。于降温前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监测体温 (T)、心率 (HR)、血压 (BP)、呼吸 (R)。对照组 2 7例 ,均于出院后评定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 (HR)降至正常范围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下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无严重并发症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效果。方法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亚低温组于伤后3~24h内,平均(12±3.3)h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3~34.7℃,平均(33.7±1.1)℃持续7~14d,平均(171±25.3)h。同时监测生命体征、ICP、CPP、血SOD和血MDA、脑葡萄糖摄取、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和并发症。对照组RT控制在38℃以内,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月根据GOS评定疗效。结果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后36h两组ICP和CPP无显著差异。治疗120h开始亚低温组ICP明显降低(P<0.05),而CPP明显升高(P<0.05)。治疗36h后亚低温组血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SOD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治疗72h脑葡萄糖摄取分别为(6.33±0.2)mg%和(8.71±0.3)mg%,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温后(第14天)分别为(12.7±0.5)mg%和(9.91±0.4)mg%,亚低温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h后亚低温组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亚低温组良好率62.9%(22/35)、中残率8.6%(3/35)、重残率11.4%(4/35)、植物生存5.7%(2/35)、死亡率11.4%(4/35),对照组分别为40.6%(13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病人的亚低温治疗体会。方法对我科1998年3月至2002年12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存活66例,死亡26例;其中恢复良好60例,中、重残疾6例。无植物生存。结论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弥漫陛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自1992年以来,将我科收治8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亚低温和常温治疗,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秦振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41-42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给予其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恢复良好率(3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亚低温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9,自引:0,他引:149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 87例病人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43例 ,均于伤后 2 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1 5~ 34 9℃ ,脑温为 32 0~ 35 0℃ ,持续 1~ 7天 ,平均 5 7 7± 2 8 4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 (PbrO2 )和脑组织温度 (BT)。对照组 44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 5℃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显著下降 (P <0 0 5 ) ;严重的低PbrO2 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安全有效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直接监测PbrO2 和BT ,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51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治疗组182例和亚低温治疗组69例.亚低温治疗组均在受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预后改善显著,且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特重型颅脑外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能显著降低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0.
我们总结了1998-08~2004-08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亚低温治疗的临床资料,现就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探讨,旨在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研究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材料选择我院1998-08~2004-08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100例(男79例,女21例)。年龄13~56岁,平均38·3岁。临床表现:按照GCS评分3~5分39例,6~8分61例。生命体征:入院时体温正常或略高82例,高于38·5℃18例;入院时所有患者血压均>140/90mmHg;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29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52例;一侧瞳孔散大26例,双侧瞳孔散大12例。1·2方法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分泌的调控作用。
方法选取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血浆ET表达、颅内压(ICP)及临床预后。
结果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血浆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预后良好7例、轻残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预后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T分泌,降低ICP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11-13
目的 比较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治疗重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组26例和亚低温组24例.入院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 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入院后在3~7 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7 d.比较2组GCS评分、颅内压、临床预后指标.结果 在伤后第7天,亚低温组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持续性颅内压升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仍存在持续性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资料,根据减压术后治疗方法分为亚低温组(22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和常温组(26例,维持正常体温)。结果 与术后1 d相比,术后2~4 d,两组颅内压均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脑灌注压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而且亚低温组变化更明显(P<0.05)。亚低温组肺部感染和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伤后6个月,亚低温组GOS评分1分2例,2分8例,3分4例,4分2例,5分6例;常温组1分8例,2分10例,3分4例,5分4例;两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小时内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 8) 44例 ,按伤情轻重分为GCS 6~ 8分和GCS 3~ 5分两组 ,各组再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 2~ 3 4℃ )于降温前、降温后 4、2 4、48、72、96、12 0小时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的N2 0 波幅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I、V波幅比值 ;对照组在同样的时段监测上述指标 ,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GCS 6~ 8分的亚低温组降温 2 4小时及其后的两个诱发电位 (EP)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存活比例 (10 /14 )亦高于后者(3 /10 )。GCS 3~ 5分组有无亚低温治疗者 ,其EP检测结果及存活比例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EP监测显示 :亚低温对于重型脑外伤中GCS 6~ 8分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 3~ 5分的病例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洛酮与亚低温联合治疗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加用纳洛酮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则低于对照组(P<0.01);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致残率也明显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应用亚低温与盐酸纳洛酮联合治疗,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使该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缩短昏迷时间,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的预后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GCS≤8分),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常温治疗组(40例).常温治疗组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合并应用冰毯实行亚低温治疗(患者躺在冰毯垫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2~34℃,并根据病情需要维持3~14 d).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优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温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及脑温监测的同时,将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结果亚低温组颅内压降低。伤后早期脑温比肛温高,但二者均高于正常值,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温和肛温均下降,但二者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病人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而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颅内压及脑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机理及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机理及临床效果.方法164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82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0℃;脑温为32.5℃~35.0℃,持续1~7天,平均60.2±28.0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PbrO2)和脑组织温度(BT)、脑微循环血流(LDF血流值)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对照组8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0℃,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严重的低PbrO2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水平;脑血供得到改善;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直接监测PbrO2、BT、LDF血流值和SjvO2,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