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索声速匹配技术与超声剪切波弹性技术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选取的63例肝血管瘤(血管瘤组)患者、41例原发性肝癌(肝癌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技术、声速匹配技术检测,对比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影像表现为血流信号分级,再比较两组患者Vmax值、Vmean值、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值、ZSI值,并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数值预测价值。结果:肝癌组肿块以Ⅱ-Ⅲ级血流信号为主,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表现为低回声;血管瘤组肿块以0-Ⅰ级血流信号为主,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SSC技术和SWE技术检测到的超声表现、血流信号分级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肝癌组患者ZSI值、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值、Vmax、Vmean值高于血管瘤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ZSI值、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值、Vmax、Vmean以及四项联合在分辨良恶性肿块时预测AUC分别为0.903、0.885、0.905、0.936、0.989。结论:声速匹配技术与超声剪切波弹性技术在鉴别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癌时均具有一定效能,但两者结合运用,更好降低误诊率,可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肝血管瘤和肝癌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本院超声检查病例中抽取23例肝血管瘤和23例肝癌初次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进行回顾对比分析。结果 23例肝血管瘤灰阶声像图表现15例为高回声、6例为低回声、2例为混合性回声;23例肝癌灰阶声像图表现18例为低回声、3例为高回声、2例为等回声;23例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显示血流不丰富,其中在5例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中可检查出少量低速血流,均为静脉型血流。23例肝癌的彩色多普勒检查有21例彩色多普勒均显示丰富动脉型或同时有静脉型血流信号,均呈高速高阻型;有2例小于2cm的高回声小肝癌因未显示血流而误诊为肝小血管瘤,其余经手术及其他临床检查证实均符合彩色多普勒初次诊断。结论肝血管瘤和肝癌在治疗上及预后是完全不同的,而部分的肝血管瘤和肝癌在灰阶声像图上较难区别,而彩色多普勒则可以通过肿瘤的血管多普勒超声特征性改变作鉴别,因其快速、安全、无创伤性、方便、准确性高、病人易于接受而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原发性肝癌(PHC)24例,继发性肝癌(SHC)12例及海绵状肝血管瘤(HCH)15例的磁共振成像(MRI)结果表明MRI能清晰显示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瘤内间隔、癌栓和肝硬化程度。本组发现病灶220只,最小直径为0.5cm,<5cm者189只,占86%。T_1能检出病灶,T_2则有助于病灶性质的鉴别。HCH的T_2时间常>80ms,而PHC<80ms者居多,本组分别为83.3%和71.4%。在T_2加权图像上,随回波时间的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声学密度技术,研究心脏黏液瘤和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超声组织特征,探讨该方法对心脏黏液瘤和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组织特征在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Sonos 5500 型超声诊断仪的AD(acoustic densitometry)软件系统,对10例心脏黏液瘤、9例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组织声学密度测定. 结果心脏黏液瘤组织声学密度(15.00±4.51)dB,低于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24.04±2.98)dB,P<0.001,最高密度与最低密度差(10.34±4.08)dB,高于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8.50±3.84)dB,P<0.001,背向散射心动周期变异幅度(0.02±0.06)dB与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0.01±0.03)dB无显著差异,P=0.711. 结论心脏黏液瘤组织特征与肝细胞癌心脏转移性肿瘤组织特征有明显不同,声学密度技术测定可鉴别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肝癌与肝血管瘤CT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与肝血管瘤CT鉴别文明,张克随,程耀炎,石军,唐红斌由于肝癌与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完全不同,实际CT工作中常需对二者加以区别。目前增强CT检查,造影剂多为人工注射,推药时间长,速度难以控制,且剂量偏低,这样得到的影像容易误诊。为此我们应用CT... 相似文献
7.
声学密度定量分析技术(acoustic densitometry,A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创性超声诊断技术,它是以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 scatter,IBS)为基础,结合计算机自动处理、分析二维图像中取样容积内射频信号的强度及密度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声学特征来研究组织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0例肝肿瘤患者,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A组(115例,原发性肝癌)、B组(112例,肝转移瘤)、C组(103例,肝血管瘤),均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比较三组病灶实质区与周边实质区、正常肝实质区的CT灌注参数。结果:占位病灶实质区CT灌注参数:B组、C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低于A组,平均通过时间(MTT)长于A组(P <0.05),B组HBF、HAF高于C组,MTT短于C组(P <0.05),三组PS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占位病灶周围实质区CT灌注参数:A组、B组HBF高于C组,HAF低于C组(P <0.05),A组、B组HBF、HAF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PS高于C组、A组(P <0.05),C组、A组PS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HBV、MT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3月—2021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肝脏肿瘤患者80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疾病类型不同分为肝癌组(33例)、肝血管瘤组(4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及C T增强检查,对比两组疾病检出情况,并针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病例的声像... 相似文献
10.
11.
心肌组织声学密度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正常肌声学密度有关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检测30例正常人和1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0例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长轴和短轴切面各节段的PPI、AⅡ、SDI值。结果 正常心肌声学密度测值随心动周期呈规律性变化,舒张末期最高,收缩最低;左室后壁PPI值大于左室前壁、侧壁及室间隔(P<0.01);各节段(除左室侧壁、后间隔外)心肌AⅡ值增大,左室后壁PPI、AⅡ值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心肌声学密度定量技术为分析心肌组织结构特征及病理改变提供了一项简便的量化分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体正常,异常组织结构声学密度定量的初步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玉华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8):1-5
用HP5500彩超仪,以背向散射积分(IBS)为基础的声学密度定量(AD)方法;研讨人体正常与异常组织结构的AD值及临床应用范围。正常组50个取样区,150个测值;异常组实性,囊性病变或肿瘤11例,共50个参数。AD测值结果:正常肝平均值21.0dB,肾锥体最低13.2dB,眼球后组织最高54.3dB;尿液9.2dB;血液15.0~17.2dB;混合性胃内容物26.5dB;含气的胃窦40.0dB。异常组肝小血管瘤,胆囊息肉,脂肪肝,子宫肌瘤及其他肿瘤与正常AD值参数不同。故AD检测含微弱不同成份的结构,定量参数不一;可提示性质不同的溶质或组织;结合2D图像能辅助定性与鉴别诊断,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13.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詹阿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3):201-202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探讨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28例经MRI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分析其MRI表现。男16例,女12例,年龄36~68岁。均无明显临床症状。MRI用05T超导型机,常规T1加权及T2加权扫描后,再行重T2加权成像,TR=4000~6000ms,TE=140~180ms。18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为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多发病灶12例,单发16例。瘤体在SE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在重T2加权像上亦呈明显高信号,边缘均清楚锐利。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持久强化,较大病灶呈向心性强化。结论重T2加权像及GdDTPA增强扫描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声学密度(AD)技术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正常人甲状腺及30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进行背向散射积分(IBS)联机分析测定.结果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回声普遍偏低,不均匀,IBS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AD检查中有特征性变化,为无创定量诊断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1980年以来行CT扫描并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者65例确诊59例,准确率90%,其CT表现为原发性肝癌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区(62例),少数为等密度或密度高于周围的肝组织,因“等密度”肿瘤多使肝轮廓膨满,且表面凹凸不平,或肿瘤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影,故平扫亦可辨认。本组尚未见到文献报道的表现为肝普遍增大的弥蔓型。我们根据CT所见瘤灶的大小及数目将肝癌的CT表现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单发或多发)及混合型。有46例合并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声学密度定量评价正常兔肝脏谐波显像声学造影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评价间歇谐波显像在正常肝脏声学造影中的价值。方法:10只正常家兔经外周静脉注射自制的白蛋白氟碳声学造影剂,分别用间歇基波显像,间歇谐波显像观察肝脏,并用声学密度定量(AD)分析造影效果。结果:间歇基波显像及间歇谐波显像AD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造影后均较造影前有明显的增加,而平均渡越时间(MTT),降半时间(HT)造影后均较造影前有明显的降低,造影前后两种显像方式各参数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声学密度定量可作为评价肝脏声学造影血流灌注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收治经B超和CT检查确诊为肝血管瘤患者46例,观察不同检查诊断结果。结果经两种方法检查后,B超定性诊断43例,物理诊断仅3例。CT检出38例,均为定性诊断。两组定性率及检出率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脏血管瘤以B超检查检出率高、便携、无创、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广泛推广。对于无法定性诊断,可给予CT等影像学联合检查,以提高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2002年收治2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病检结果及预后:结果:本组28例,肉眼血尿21例,占75%;肾绞痛4例,占14%;腰痛17例,占61%经影像学榆查发现异常后,均通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移行细胞癌。其中5例生存小足一年(3例Ⅳ期、G3级;2例Ⅲ期、G3级);生存5年以上4例,均为Ⅰ期G1级: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预后主要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运用综合诊断措施可使原发性输尿管癌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口服葡萄糖溶液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CDFI)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2例肝血管瘤先施行常规二维超声(B-US)检查,然后口服50%葡萄糖溶液40 ml,30 min后饮水300 ml,待30min后施行CDFI超声检查,将这2种检查结果分别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回顾性分析声像表现特征,评价其诊断效果.结果 102例肝血管瘤,经手术病理证实,未服药组超声检查,符合率88.2%(90/102),服药组超声检查符合率96.1%(98/102),其中,海绵状血管瘤72例,占70.6%(72/102)、毛细血管瘤26例,占25.5%(26/102),漏误诊4例,占3.9%(4/102).结论 口服50%葡萄糖溶液后,能清晰显示肝血管瘤大小、数目及部位,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操作简便、迅速、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