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障碍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评分标准、胃镜检查确定食管炎及分级(洛杉矶分类标准)及GERD相关症状将GERD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统计两组患者食管症状、并发症及食管外症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分级,并进行比较;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同时计算两组患者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结果老年GERD组反流、烧心、胸骨后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GERD组厌食、吞咽困难、消瘦、呕血或黑粪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GERD患者组食管外症状,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牙龈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SDS、SAS评分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抑郁、焦虑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GERD患者症状多不典型,食管外症状发生率较高,食管炎程度较重,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王蕊 《中国医药指南》2014,(28):246-247
目的探讨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人群不同年龄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27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中年组以及青年组。观察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食管裂孔疝的发生情况,如发现患者有食管炎则采用洛杉矶分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对三组患者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的比较发现,随年龄增长,食管炎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比较发现老年组患者比其余两组均严重;老年组患者的典型反酸烧灼感积分以及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消化道症状较少见.但其食管外症状较为明显,易发生重度食管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221例T2DM合并GERD患者分为老年组105例与中青年组116例,胃镜检查,并填写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问卷调查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食管裂孔疝(HH)和食管炎(RE)的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情况。结果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重度食管炎(C级+D级)比例高(37%),HH发生率高(26%);典型的反酸、烧心、嗳气症状轻,不典型症状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合并GERD老年患者典型反流症状较少见,而不典型症状较多见,且易发生重度食管炎、食管裂孔疝,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动力异常与食管黏膜损害及酸反流发生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148例患者以及15名其他受试者纳入研究,均接受食管压力和食管24hpH值测定,GERD患者根据压力分组,其他受试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食管压力以及24h食管pH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35.1%)患者符合下食管括约肌低压标准,49例(33.1%)患者符合食管无效动力标准,33例(22.3%)患者两项均符合,14例(9.5%)患者两项均不符合。对照组的LESP要显著高于其他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远端反流指数、总反流时间、最长反流时间和EAC方面均显著高于A、B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在pH<4总时间百分比、立位pH<4时间百分比和卧位pH<4时间百分比方面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下食管括约肌低压和食管无效动力都是诱发因素之一,其中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酸反流密切相关,而与食管无效动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内镜及HP感染等特点。方法收集2007~2012年在我院住院明确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诊断明确的年龄小于60岁的反流性食管炎作为对照组,分析其初诊的临床特征、内镜及HP感染等特点。结果就诊时的主要临床症状: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62.24%(61/98)、胸痛56.12%(55/98)、54.08%(53/98),非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84.07%(132/157)、80.89%(127/157)、35.67%(56/157),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反酸、烧心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不典型症状上腹不适、慢性咳嗽、支气管炎、胸痛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病变程度比较: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占58.16%、31.64%、10.20%,非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占79.62%、13.38%、7.01%,中度反流性食管炎老年组明显高于非高龄老年组、而轻度反流性食管炎老年组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均由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比较: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为31.64%,非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组35.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程度重,典型症状发生率低,非典型症状发生率高,而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PPI制剂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住院部/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确诊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生活干预和心理疏导基础上予以埃索美拉唑,观察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比两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疗效、不良反应及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8.3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PPI可明显改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非糜烂性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更好的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医学情报。方法对连续入组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47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数据。问卷内容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反酸等临床症状表现频率和程度方面来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47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386例(82.1%),糜烂性食管炎患者84例(17.9%)。糜烂性食管炎组与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资料中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非糜烂性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的反流程度及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相比,糜烂性食管炎患者有更明显的非心源性胸痛和烧心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针对本校医院门诊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后,针对常规组3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雷尼替丁治疗,针对实验组3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症状缓解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统计学有意义;且实验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94.29%)明显优于常规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6.47%),两组相比:P=0.04;但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差异(P> 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针对校医院收治的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莫沙必利和埃索美拉唑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的对照组、接受莫沙必利和埃索美拉唑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接受联合治疗后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度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84.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沙必利和埃索美拉唑联合疗法有助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精神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了解精神心理卫生因素与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8例,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和非糜烂性食管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心理异常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中非糜烂性食管病组的患者发生精神心理异常率达到82.0%,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的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糜烂性食管病组的患者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分别为(54.34±10.53)和(46.73±6.71),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的(47.31±9.61)和(41.65±7.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神心理因素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糜烂性食管病患者中,对其的影响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0例,采用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用药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反流症状改善程度和食管pH变化。结果观察组反流症状消失19例(95.0%),反流症状不消失1例(5.0%);对照组反流症状消失14例(70.0%),反流症状不消失6例(30.0%),两组患者反流症状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pH〈4观察组2例(10.0%),对照组5例(25.0%);食管pH〉4观察组18例(90.0%),对照组15例(75%),两组患者食管pH值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诊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症改善情况、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病症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5.6%、胃镜下食管炎的愈合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1.3%(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高于对照组的6.5%(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可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病症,提高治愈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赵秀虹 《中国医药》2013,(11):1591-1592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治疗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诊治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硫糖铝悬液。比较2组总有效率以及食管pH值〈4次数、反流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值〈4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H〈4次数、反流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观察组:(36±13)次、(2.0±1.1)次、(14±12)rain、(6±3)%;对照组:(45±16)次、(2.7±1.2)次,(17±11)min、(7±5)%]与治疗前[观察组:(79±12)次、(5.7±2.2)次、(38±16)rain、(18±7)%;对照组:(78±16)次、(5.9±2.9)次、(36±12)rain、(2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pH〈4次数、反流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用药治疗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长疗程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2例,观察组予长疗程治疗(常规治疗结束后维持治疗3个月),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自觉症状评分、内镜下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两组反流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25、1.241,均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观察组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 =24.325、18.124,均P<0.01);总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55.7%(X^2=17.902,P<0.01);观察组食管炎愈合优良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7.4%(X^2=12.844,P<0.01).结论 长疗程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效果良好,病变愈合质量高,值得临房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反流性食管炎pH值监测正常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pH值监测正常的原因。方法经内镜确诊为RE的46例患者,根据食管监测结果分为pH正常组12例和pH异常组34例。比较2组患者食管裂孔疝罹患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及患者食管动力学的改变。结果2组患者食管裂孔疝的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一致。2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LESP)及食管体部中下点及肛侧收缩幅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6和P=0.043,P=0.007),均为pH正常组高于pH异常组。剔除食管裂孔疝患者后,食管体部肛侧的收缩幅度(P=0.011)和LESP(P=0.036)仍有明显差异。结论Hp感染对RE患者pH监测并无影响,较强的屏障功能以及清除功能可能是部分RE患者pH监测正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患者胃食管动力学及胃电活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患者11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莫沙必利,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12周的胃食管动力学及胃电参数。结果治疗后3、6、12周,观察组胃动力学指标(胃窦收缩幅度、胃窦运动指数及胃窦收缩频率)、食管动力学指标(食管括〈肌压力、食管括〈肌松弛率及蠕动性收缩比)及胃电活动指标(餐前及餐后的频率及幅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胃食管动力学指标及胃电参数呈进行性升高(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胃食管动力学及胃电活动指标的影响较大,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徐晓军  江雅峰 《中国药房》2014,(20):1870-1872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不同疗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GERD患者,所有患者均口服奥美拉唑20 mg,bid,分别于治疗4周、6周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6周时的反酸、烧心的症状积分,并于治疗6周时复查胃镜。结果:治疗4周、6周后,患者的反酸、烧心等症状明显减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6周时显著优于治疗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治疗4周时(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胃镜检查,治疗6周时的胃镜积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4周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治疗GERD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且治疗6周的疗效优于治疗4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7月,对44例全胃切除术分别采用Schlatter式及食管空肠Roux-en-Y式2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6个月患者自述症状,术后6个月患者并发症,术后6个月和24个月患者饮食情况、消化道症状和营养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种术式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Schlatter式术组患者返流性食管炎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食管空肠Roux-en-Y术组(P〈0.05)。术后6个月患者自述术后症状,Schlatter式术组患者评分明显较Roux-en-Y组患者高(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体重增加、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术后24个月,空肠Roux-en-Y术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术,操作简单易行,能有效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荐为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方蕾  夏泳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79-3080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联合曲美布汀治疗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非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78例数字表格法分成研究组46例,对照组32例.全部患者早饭前30 min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20 mg,2次/d,研究组加服曲美布汀200 mg,3次/d,疗程4周.定期观察和记录病情演变过程,疗程结束经胃镜复查.结果 临床症状平均消失时间:研究组(10.51±2.43)d,与对照组(12.31±3.1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1);总有效率:研究组97.83%,与对照组8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性反流性食管炎,能有效促进胃排空、阻止和减轻食道反流、促进食道炎症消退和溃疡愈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