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章莹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86-8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TC、TG、LDL-C、HDL-C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和同期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并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逆转。  相似文献   

2.
王塑华  孙佳凡 《中国药房》2009,(35):2762-276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和复方丹参滴丸(3次/d).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脂、炎症因子水平、颈动脉斑块总数和面积、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易损斑快检出率,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面积与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20例,随机分成3组,瑞舒伐他汀组给予10 mg,晚一次口服;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晚一次口服;对照组未给予降血脂治疗。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治疗6个月及1年检查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6个月及1年后,瑞舒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脑梗死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消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潮州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治疗的76例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厚度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MT 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颈动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大,斑块厚度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血脂,减小斑块。  相似文献   

6.
陈海  袁莉  方玲  魏达友  倪福文 《中国医药》2010,5(3):220-222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阿托伐他汀与银杏叶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血脂的影响,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的药物干预疗效。方法选择经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206例,然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52例、银杏叶制剂组53例、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组51例。对照组单用西药基础治疗,其他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银杏叶(80mg,3次/d)、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剂量同前2组),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变化,观察时问为6个月。结果阿托伐他汀组、银杏叶制剂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组颈动脉斑块、血脂定量下降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组颈动脉斑块定量下降最明显,与其他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银杏叶均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IMT变薄,且联合用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何荣芬  仇君 《中国药业》2012,(20):25-2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维生素E、维生素C等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积分分别为(3.78±0.68)分和(4.52±0.75)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77.90±21.74)分和(51.54±12.44)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08例AT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A)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40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数、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同时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及血脂。结果与A组相比,B组颈动脉稳定斑块数量增多,IMT、斑块指数下降(P〈0.05);血常规、肝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方法将保定市徐水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1年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内的死亡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梗死的斑块形成,减轻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防止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血小板膜糖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所有患者均按照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TC、TG及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和厚度,推测阿托伐他汀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的影响,观察其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8)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8)。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小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10 mg.d-1,口服)和大剂量组68例(阿托伐他汀40 mg.d-1,口服),疗程6 mo。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 wk、4 wk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 wk血清hs-CRP、sCD40L和MMP-8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 mo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大、小剂量组血脂、血清hs-CRP、sCD40L和MMP-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 wk及4 wk,大剂量组血清LDL-C、TG、TC水平均低于小剂量组(均P<0.01),治疗后4 wk,大剂量组血清hs-CRP、sCD40L和MMP-8均低于小剂量组,且大剂量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均P<0.01);治疗6 mo后,大、小剂量组IMT值和斑块厚度较治疗前降低,且大剂量组2项指标低于小剂量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均P<0.01);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逆转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2.
王建法  贾帅 《中国医药》2012,7(9):1089-109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及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首次发生脑梗死的86例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3例)和常规对照组(43例).常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1次/d,口服.分别于人院后第1天、治疗30d时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hs-CRP、IL-6、IL-10及ET-1水平;发病3个月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30 d时,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IL-6、ET-1均明显低于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7.4±2.6) mg/L比(12.1±5.3)mg/L,(9.4±1.8) μg/L比(20.3±6.8) μg/L,(68±16) μg/L比(89±20) μg/L,常规治疗组:(9.4±3.6) mg/L比(13.4±4.8)mg/L,(15.4±4.6)μg/L比(22.7±6.7) μg/L,(84±19) μg/L比(92±21) μg/L],IL-10明显高于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9.4±3.1)μg/L比(3.1±0.5)μg/L;常规治疗组:(4.6±1.8) μg/L比(2.7±0.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30d时,阿托伐他汀组血清hs-CRP、IL-6、ET-1明显降低于而IL-1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1).发病后3个月,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0±1.7)分比(4.2±2.3)分,(2.5±1.9)分比(4.3±2.2)分],Barthel指数得分明显增高[分别为(95±6)分比(50±10)分,(95±8)分比(5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有明确不依赖调脂的脑保护作用,有助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羟乙基淀粉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静脉点滴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7、14 d后,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进行评分,采用Rankin评分和Barthel 指数对两组治疗后3、6个月时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良好率为84.21%,对照组良好率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对照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Rankin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乙基淀粉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肖家平 《河北医药》2010,32(10):1197-1199
目的 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 6(IL- 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以了解其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每组60例.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 mg/d,口服)和强化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每组60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hs-CRP、IL-6和MMP-3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中血脂及hs-CRP、IL-6和MMP-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强化治疗组中2亚组(尤其是易损斑块组)血清LDL-C、hs-CRP、IL-6和MMP-3三项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斑块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骆杭丽 《中国医药》2014,(2):188-191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医院的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7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及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糖、降压、降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g空腹口服,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E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并评价其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2、4周后的E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47±6)、(51±10)分比(37±7)分;观察组:(50±7)、(64±8)分比(3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4周后的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40±10)、(56 ±8)分比(30±6)分;观察组:(45±19)、(66±9)分比(31±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40/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 (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查颈动脉彩超,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6个月后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59例冠心病合并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治疗;治疗组(33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分别在入院前、用药6周及2年后测量患者内中膜最薄及最厚处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最薄处与最厚处内中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治疗组患者内中膜最薄处与最厚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2年后,内中膜最薄处与最厚处均明显增厚(P<0.05).结论 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有着明显的稳定斑块、减缓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