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调查我院2011年1—2月(干预前组,281例)和2013年1—2月(干预后组,294例)出院的,在我院实施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2.99%下降至33.67%,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从24.29%下降至0,抗菌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从33.33%上升至58.59%。结论临床药师干预促进了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骨科201 2年第一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每月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比例、预防用药品种选择合理率、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平均预防用药时间等具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0.34%降至干预后的54.69%;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的2.24天下降到干预后的1.55天,24 h内停药百分率由干预前的21.40%升至干预后的63.43%.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得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干预措施对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的干预对门诊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外科Ⅰ类、Ⅱ类切口手术患者,以2007年(干预前)的232例作为非干预组,2009年(干预后)的243例作为干预组,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干预组为86.64%,干预组为58.02%(P〈0.01);干预组较非干预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降低61.1元,降低了62.03%(P〈0.0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3.36%降至干预后的2.88%(P〈0.01);术前30min用药率由干预前的7.76%上升至干预后的54.73%;切口感染率两组没有明显区别;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h的由干预前的27.59%降至干预后的5.35%(P〈0.01);品种选择不当率由干预前的22.84%降至干预后3.29%(P〈0.01)。结论通过药师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和干预,可明显改善门诊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抽取2009年1月至6月(干预前)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13例作为对照组,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干预后)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患者120例作为干预组,对干预前后我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98.2%下降至67.5%;给药时机正确率由0上升至59.2%;预防用药时间从5.1d缩短至2.6 d;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6.4 d下降至4.9d.结论 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有效干预,可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研究药学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抽样法调取干预前(2008年1月—2009年12月)和干预后(2010年1月—2011年12月)Ⅰ类切口手术(疝气手术、乳腺手术和甲状腺手术)病历各150份,对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给药时间合理率、疗程合理率、无指征用药比例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74.50%下降为干预后的48.00%;给药时间和疗程合理率明显上升,干预后术前30 min用药率达100%,术后用药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由干预前的68.47%下降至干预后47.22%;无指征用药比例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44.67%下降至干预后的38.00%;选药合理率上升,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8.65%下降至干预后的16.67%。经过药学干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结论:采取有效的药学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医院设计单病种临床路径及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骨科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抽取该院骨科2012年8月—2013年1月手术病历120例作为非干预组,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后,选取2013年2月—2013年7月手术病历120例作为干预组,对2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的使用率由0.0%分别上升至43.3%和22.5%,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由干预前的0.0%上升为68.3%(P〈0.01),预防用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也由干预前的824.22元下降为179.79元(P〈0.01)。结论临床药师对骨科I类切口手术实施药学干预能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增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82例病历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组,每组41例;统计与分析其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不同使用品种、给药时机和用药疗程的占比及其用药的合理性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与措施.结果:干预前组28例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8.29%;干预组25例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率为60.97%;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4.00% vs 14.29%,P<0.05),给药时机不合理率也明显低于干预前组(8.00% vs 17.86%,P< 0.05),用药疗程不合理率也明显低于干预前组(4.00% vs 10.71%,P<0.05).结论: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情况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得到显著改善,预防感染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疗程、给药时机等均明显趋于合理,药学干预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廖伟中 《海峡药学》2016,(10):244-246
目的:分析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的108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108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4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不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实验组54例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应用临床药学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用药时间以及合理用药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可得,组间第1代头孢菌素、第3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的使用率、合理用药比例以及预防用药时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采取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提高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临床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在实施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前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为16.44%,外科Ⅱ类切口合理用药比例为28.0%;临床药师干预后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比例分别为74.22%和71.27%。结论临床药师对医师的用药方案进行干预调整后,Ⅰ、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李静  刘晓玲  贺玫 《中国药业》2014,(17):82-84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医院2011年1至5月和2012年1至5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设为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长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进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降为61.11%;品种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性提高;术前术后更换品种的病例降低;联合用药比例由2.55%降为0。结论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显著,合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药学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杰  刘振娥  陈鹏 《中国药房》2011,(26):2427-2429
目的: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3-7月和2010年8-12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限、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我院第2代头孢菌素应用率由28.5%提高到44.0%;术前0.5-2h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74.5%提高到97.0%;术后用抗菌药物时间<48h的比例由12.5%提高到94.0%;平均用药时间由4.5d缩短到1.8d;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675元降低至270元。结论:实施药学干预可显著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比例,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董杰  相秀英  尹玉磊  王旭 《中国药房》2012,(30):2813-2815
目的:介绍我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整治前(1-6月)、整治后(7-12月)2组,对抗菌药物的费用比例、使用强度(AUD)、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2.08%下降至整治后的19.2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由整治前的67.48%下降至整治后的59.91%;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整治前的21.77%上升至整治后的31.77%;介入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由整治前的36.62%下降至整治后的5.17%;AUD由整治前的68.36DDD下降至整治后的59.78DDD,降幅达12.5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h的比例由整治前的22.41%上升至整治后的64.09%。结论:通过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我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发生明显改善,且多项指标已符合卫生部规定。我院抗菌药物整治和药学干预方法及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1-3月和4-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首次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应用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干预后,我院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中术前0.5-2h给药的比率由68.3%提高到98.3%;用药疗程≤24h由5.0%提高到80.0%);应用种类干预前组中以第二代头孢为主(占80.0%)干预后组以复合青霉素为主(占75.0%)。结论:实施药学干预可显著提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金钊  陈虎 《药品评价》2023,(1):127-130
目的 研究FOCUS-PDCA循环管理在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宜春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922例作为干预前组;2020年开展FOCUS-PDCA循环管理,2020年1-12月病例860例为第一轮干预组,2021年1-12月病例1 192例为第二轮干预组;就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两轮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率稳步下降,由干预前的56.29%下降至53.02%;总合理率、给药时机合理率、品种选择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分别由79.28%、94.99%、95.57%、71.87%上升至88.84%、98.89%、99.21%、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2.01±2.21)d缩短至(1.35±1.73)d(P<0.05)。结论 药师利用FOCUS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效果显著,降低了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并提高了药物使用合理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途径,规范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管理。方法整群选取骨科I类切口手术2007年6至12月的出院病例为干预前组,2009年6至12月的出院病例为干预后组,研究干预前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组51.15%下降为干预后组44.53%,术后抗菌药物的使用平均时间由干预前组的6.82 d下降为干预后组的5.67 d,术前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当由干预前组的81.61%下降至预后组的7.03%(P<0.01),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联用由干预前组的23.36%下降至干预后组的7.03%(P<0.05)。实施药学服务的干预后组较干预前组各项不合理用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恰当的药学服务措施能有效提高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王会容  罗诚 《中国药业》2014,(16):70-72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持续干预的效果,为后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0月至12月和2013年4月至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医师在预防用药指征、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频次、溶剂选择、溶剂量、首次预防用药时间、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的使用合理率有了明显提高;人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由5.67 d降至3.21 d。结论 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方法 以2010年下半年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180份为干预前组,2011年上半年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180份为干预后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用药天数、预防用药品种及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53.33%、86.67%、73.33%分别下降为干预后13.3%、40.0%、68.88%(P〈0.05);抗菌药物品种的使用合理性明显提高,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3.5 d、5.36 d、4.18 d分别下降为干预后1.0 d、2.21 d、2.43 d.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对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加强围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例(对照组),2014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例(干预组),对2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150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总预防应用率由92%下降至48%;药物选择合理率由46.38%上升至90.28%;用药疗程合理率由37.68%上升至87.50%。结论整治后该院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用药时机不准确、药物品种选择欠妥等情况,需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促进儿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2年1-3月和2013年1-3月儿外科565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39.13%下降至29.07%(P<0.01),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率从12.31%下降至4.15%(P<0.01),抗菌药物预防时机的合理率从76.85%上升至94.05%(P<0.05),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有效提高手术患儿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降低住院患儿家庭的费用。  相似文献   

20.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