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此语精辟地概括了《内经》的发病观,并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康复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管见如下。1 中医学的“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抗 病能力、康复能力)及其物质基础而言。 《灵枢·九针十二源》曰“神者正气也”,《诸病源候论》曰“人以身内气血为正”,《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曰“正气者,正犹平也,无病之人,谓之平人,无病之人体中所有‘事物’谓之正气。犹今言生理也”、“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皆为正气。由此可见,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二部分。阴精,即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阳气,即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调节机能,防御机能、适应和康复能力等。“阳化气,阴成形”,阳气靠阴精充养,阴精靠阳气化生,二者对立统一,共为一体,合而为人体的正气。  相似文献   

2.
高少才 《陕西中医》2008,29(7):901-902
笔者认为,胆对五藏六腑的功能主导作用是其它藏腑经脉无法取代的,胆为甲为子,当东方震位,能行使阳气的启动并输送阳气到人体各藏腑经脉,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体现阳气是生命的主宰的要旨。《黄帝内经》在有关“胆”的论述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人体生命科学的重大命题,即“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藏象论》),历代医家对此可谓是仁智各见,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有的则从“胆气主升”,十一藏气机的升降取决于胆来阐释;亦有人认为应从胆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来理解,等等。笔者参照古今文献所论,并根据的临床经验对此重新诠释,以就正于同道。1从中国哲学层面解读“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正确性所谓“十一藏”,指的是经脉系统,“胆”指的是胆经系统,“取决”二字乃决定、主导之意。一言以蔽之,胆对十一藏有决定和主导作用。那么,胆取决的是什么?又如何发挥“取决”呢?《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乃揭示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人体阳气是人生命的太阳,阳气对人体各藏腑经脉有启动、推动等作用,从而使其发挥正常功能;无阳气或阳气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则藏腑经脉失去动力来源、生命将不复存...  相似文献   

3.
“相火”考     
分析整理了《黄帝内经》以及后世医家对“相火”的论述,认为“相火”最早只是运气学说中六气的概念,明清以后才把“相火”看作是人体之正气,是推动人体生命力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后世对“相火”概念的演绎和发挥明显体现了传统中医重视阳气、以阳气为本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扶阳法源流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扶阳法的理论渊源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一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相似文献   

5.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是万事万物之根本,是生命之动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环境及女性生活习性的变迁,耗损阳气因素逐年增加.阳气亏虚,冲任虚寒,固摄无权,阳不摄阴,经血非时而下从而导致崩漏.中医治疗重在治病求本,扶阳的目的在于调衡人体阴阳生理状态,恢复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动态平衡.作者整理古今文献,基...  相似文献   

6.
夏旭  孙田华 《河南中医》2003,23(2):63-64
阳虚动风是由于阳气虚弱不能温润筋肉、任持经脉引起的以眩晕、肢体颤动、抽搐等具有“动摇”特点的一类证候。发病多见于年高体虚之人 ,但儿童体质虚弱者也有之。其病证的发生或因年迈体衰或久病正气亏虚或素体禀赋不足 ,使脾胃不健 ,生化减弱 ,营养失调 ,中阳不振 ;或人体先感受阴寒之邪 ,留而不祛 ,伤及人体阳气 ;或寒伤脾胃后吐泻太甚 ,或峻猛药攻伐太过 ,或过用寒凉之品伤及脾阳 ,以至阳气虚衰 ,土虚木侮而成动风。脾主四肢 ,主肌肉 ,而“四肢者 ,诸阳之末” ,因脾阳虚不温四肢筋脉、肌肉 ,则筋惕肉 ,从而出现肢体拘挛、颤动、抽搐、…  相似文献   

7.
一、辨因施治之我见《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此经文论述冠心病的病机是经络脉中的气血淤滞不通。《金匮》“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此经文论述冠心病的病因与脉象。脉太过是邪气盛,脉不及是正气,脉阳微是阳气虚微,脉阴弦是阴邪  相似文献   

8.
试论推拿之补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10017)汪建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祖国医学认为:“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补法。“泻”乃泻邪...  相似文献   

9.
附子为“百药之长”,药性峻烈,且有毒,今人畏之,年轻医师使用颇少.刘殿池老中医通过多年跟师及临证所得,熟悉附子药理,提出附子“坚肌、骨、肉,治死肌、好颜色”的观点,认为附子是一种物质能量,能改善人体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十四经脉功能,让人体阳气有规律的“动”起来,人体机能出现动态变化,从而使人体的酸碱恢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相似文献   

10.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源于《素问·评热病论》。笔者认为它不仅说明了凡是邪气侵犯的地方,必先由于该处精气亏虚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中医发病学说的实质,在病机、治法、预防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敬请同道斧正。1从发病学角度看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即精气,它包涵了阴精和阳气两个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阀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疾,留连肉滚,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生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由此可知,阳气在外具有固表抗邪的能力;在内…  相似文献   

11.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云:“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历代医家对此语的解释纷繁,莫衷一是.如《金匮要略心典》云:“(难)经言其为病之故;此(金匮)言其致病之原也.”《医宗金鉴》认为“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金匮要略语释》认为《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指病邪而言;《金匮》“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指正气而言.《金匮要略浅述》认为是传抄之误.《金匮要略讲义》则存疑不释.等等说法,难以透关.为解其惑,效法训诂,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强调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为医道,认为元气是立命活动之本,阳气乃元气之主帅,气机升降是其气化之机.阳气虚损为发病先驱,元气不足是糖尿病的致病基础,人体精微物质如气、血、津、液等升降气化失常,酿成易发病证、易变他证、坏证及难以治愈之病患.辨治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立足于元气一元论,运用气机升降理论论治糖尿病,此亦不失为高屋建瓴、执简驭繁之法.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是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而致的一种传染病 ,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及饮食失当等因素有关。其中 ,感受疫毒之邪又是发病之关键。而病邪能否侵入人体 ,侵入人体后是否致病 ,都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如《内经》中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现代医学认为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否发病 ,特别是病情的转归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 ,亦即正气密切相关。基于此 ,笔者在临床中以中医正邪理论为指导 ,依据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认为表面抗原 (HBs A g)、e抗原 (H Be…  相似文献   

14.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15.
孙良生 《河南中医》2010,30(8):738-740
恶性肿瘤以寒者、虚者居多,扶阳散寒、固本扶正就是肿瘤治疗的大法。肾阳乃人身一身阳气的根本,乃机体正气的根源,扶正当以固扶阳气为要,因此扶阳法就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是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证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对于本条“寒下”之语,医者仁智所见,各不相同,以致各抒己见,愈辨反晦。笔者不揣愚陋,兹辨析于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尤在泾云:“伤寒本自寒下,盖即太阴腹满自利之证。”认为“寒下”乃指太阴虚寒下利,《伤寒论语译》亦持此观点。笔者认为,倘若如此,则本条“医复吐下之”之“复”字则无前应之语。“复”者,又也,再也。仲景之所以云“复下之”,则说明以前已经施用过下法了。因此,尤氏之说从本条  相似文献   

17.
徐宁 《江西中医药》2009,40(7):8-10
对《内经》中64处“人气”二字连读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气在中医学中有时指人的一身之气,与天气地气相对待,当“人气”与邪气相对待时,则为正气之义;有时分别指代人体的阳气、阴气、营气、卫气;在非医学用词中人气指人心、人的意志。当人气是人体一身之气的概括时,在人体气学结构中位于最顶端;当人气分别指代人体的阳气、阴气、营气、卫气时,属于修辞中的大名代小名。  相似文献   

18.
鲁召欣 《国医论坛》2008,23(3):12-13
《素问.刺法论》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既阐发了正气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从侧面反映了正气虚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即使有“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得虚”,则“邪不能独伤人”,必须是“两虚相得”,方“乃客其形”。然而,何谓正气?《黄帝内经》中正  相似文献   

19.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强调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素同·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此,后世医家提出人体是以阳气为主导,阴为从属关系而存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