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凝聚胺(polymatching)法原理 红细胞血型抗原及相应的抗体经低离子介质快速孵育致敏后,加入由凝聚胺等带正电荷的大分子聚合物,以减弱红细胞静电斥力,缩短红细胞间距,加速分子运动,帮助红细胞血型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紧密搭桥,再利用机械离心力的作用,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凝集状.  相似文献   

2.
血型血清学试验临床上以盐水介质法、酶法及抗球蛋白试验为常用,我院手工凝聚胺技术已作为血型血清学检查的常规方法。凝聚胺技术国外已广泛使用于交叉配血、输血前抗体筛选,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及快速。交叉配血使用凝聚胺试验[1]按照说明书步骤操作(全量法)并同时进行凝聚胺半量法试验。两种方法对比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检测对象:120例ABO型血型病人经凝聚胺技术检查,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龄54岁,其中包括16例肾透析病人,均为我院住院病人。1.2试剂和仪器:市场供应凝聚胺试验药盒,套组内容有:①Lowjonj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异同。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配血卡配血,供血者与患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标本行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21例。对照组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5例。观察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红细胞浓度过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对照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浓度过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结论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结合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供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异同。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配血卡配血,供血者与患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标本行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21例。对照组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主侧凝集2例,次侧凝集5例。观察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红细胞浓度过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对照组交叉配血次侧不匹配原因依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浓度过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结论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结合使用,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供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输血检验中低离子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叉配试验,观察组采用低离子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观察组检验时间为(3.45±1.61)min,对照组检验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寻找快捷、安全、灵敏的配血方法,对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三种交叉配血试验进行比较。方法:同时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对510例肿瘤及血液病患者血液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盐水法发现1例阳性结果,凝聚胺法发现7例阳性结果,微柱凝胶法发现6例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7.
聚凝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凝胺试验(MPT)近几年刚从国外传入国内,它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1]。微柱凝胶试验(MGT)在国外输血领域已作为常规方法应用,而在国内只在少数实验室应用。为找到一种既方便又灵敏的配血方法,自2003年起,笔者对在工作中碰到的MPT交叉配血阳性标本及MPT法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盐水法和低离子凝聚胺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睢县中医院2015年2月 至 2018 年 2 月治疗并实施输血患者(受血者)100 例,其中供血者和受血者配对后真阳性例数为 20 例。两组血样分别使用 盐水法和低离子凝聚胺法检测,观察两种检查方法配血情况阳性率(总阳性、主阳性、次阳性)及配血时间,并对比其灵敏度、 准确度。结果:低离子凝聚胺法总阳性、配血时间均高于盐水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离子凝聚胺法灵敏度、 特异度均高于盐水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盐水法检查速度较快,但其检测 阳性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低于低离子凝聚胺法,故低离子凝聚胺法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证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的措施。方法:用盐水介质试管法和玻璃珠介质柱凝集卡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测。结果:盐水介质试管法交叉配血相合的1869例中,玻璃珠介质柱凝集卡法相合1682例,不相符率10.01%(187/1869);盐水介质试管法交叉配血不相合的12例,玻璃珠介质柱凝集卡式法不相合12例,相符率100%(12/12)。结论:开展盐水介质试管法与玻璃珠介质柱凝集卡式法同时检测,有助于保证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存在纤维蛋白原干扰的原因,寻找去除的方法.方法 :采用细玻璃棒碾压、交叉配血标本恒温孵育等方法,将交叉配血过程中疑似存在纤维蛋白原干扰结果判断的情况进行处理.结果 :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基本可以去除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干扰.结论 :应避免使用血浆或部分抗凝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应尽可能采用血清.如存在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可采用上述方法去除.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输血在抢救患者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输血之前,需要鉴定患者的ABO血型和Rh血型,还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这是确保病人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过去传统方法是盐水交叉配血,它只能检测完全抗体,近年来为了临床输血更安全,要求配血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达到取长补短,发挥高效的作用.我科采用盐水交叉配血和凝聚胺试验交叉配血联合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方法:采用DiaMed血型配血(微柱凝胶)系统,进行交叉配血,手工聚凝胺法作为交叉配血对照。对交叉配血不合者经抗体筛查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放散试验和青霉素药物试验,并结合病史分析。结果:4720例次交叉配血MGT法检出112例交叉配血不合。假阳性42例(37.5%),DAT阳性56例(50.0%),青霉素试验阳性14例(12.5%);输血史58例,妊娠史36例,相关药物史30例。结论: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因素标本、温度、疾病及输血史、妊娠史、大剂量抗菌药物史等;发现交叉配血不合,要分析原因,应重复试验并选适宜配血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假阳性结果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应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阳性者再用凝聚胺法及抗球蛋白配血法交叉配血后进行比较。结果2 537例配血中检测出假阳性14例占0.55%。结论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但也容易引起假阳性,给交叉配血造成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4年6月6日至2016年6月6日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搜集来自献血站的4份血液标本和4例需输血的受血者,在受血者进行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而配血试验使用凝聚胺法检测,分析4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结果:从研究结果分析,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能够发现受血者自身抗体和免疫抗体情况,且比抗人球蛋白方法在Rh血型判断的敏感性更高,但凝聚胺法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且会漏诊一些血型系统的抗体,如KIDD(Kidd抗原)血型系统和KELL(Kell抗原)血型系统。结论: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蔡旭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3):89-90
目的:分析使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中遇到的配血不合原因,探讨相应防范和处理措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临床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试验(MGT)进行交叉配血,凝聚胺试验作为交叉配血对照。对MGT交叉配血不合者,经抗体筛查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及放散试验,并结合病史进行分析。结果:因纤维蛋白过高引起5例,因冷凝集引起3例,因疾病和药物原因引起13例,因离心不足引起1例。结论:检出直抗阳性红细胞是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对微柱凝胶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不合理的原因,以便找出解决措施.方法:分析2008年到2011年我院70例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人的免疫血液学检查记录资料,统计病人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类型,然后作相关讨论.结果:70例交叉配血不合现象由四大类原因引起:自身抗体原因造成的交叉配血不合18例,大部分患者是身身免疫性疾病,配血表现为主、次侧均有凝集;清球蛋白比例倒置和血清蛋白紊乱造成的假凝集14例;因为药物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6例,主要表现为配血次侧凝集;另外有32例是由红细胞除ABO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这部分患者均有妊娠史或输血史,配血多表现为主侧凝集,次侧无凝集.结论:倡导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尽量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即可减少输血反应和配血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冻结期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对68例(68肩)冻结期冻结肩患者采用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51.65±4.75(43—68)岁,平均病程7.60±1.88(5—13)个月。68例患者均符合Zuckerman提出的冻结肩诊断标准,治疗前均有至少3(3—12)个月的非手术治疗史。治疗前后采用UCLA评分进行评估,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8例患者治疗后2周和3个月进行随访,治疗前UCLA评分为13.04±2.34分;治疗后2周时为31.35±2.28分,3个月时为34.15±1.08分。t检验:2周时:t=-18.31,Pd0.01;3个月时:t=-67.493,P〈0.01)。疗效评定:治疗后2周时:优15例(22.06%),良52例(76.47%)、可1例(1.47%);3个月时优49例(72.06%),良19例(27.94%)。有35例患者均获得较长时间的随访,平均随访30.77士9.37(16—52)个月。治疗前UCLA评分为13.11土2.34分,最终随访时为34.66±0.64分,t检验:t=-52.36,P〈0.01。疗效评定:优34例(97.14%),良1例(2.86%)。结论:麻醉下手法松解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冻结期冻结肩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短时期内明显地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缩短冻结肩的病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后对交叉配血结果影响的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与一般患者各35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病例进行一系列试验确认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肿瘤患者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次侧凝集) 33例,相合率为5.7%,一般病例中出现交叉配血不合3例,其相合率为91.4%.肿瘤患者经过反复输血后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是次侧凝集.一般病例中有3例主侧凝集,血清学鉴定为抗2E.两组结果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05).发生次侧凝集肿瘤病例进行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结果为阳性,并且利用单特异性抗C3及抗IgG检测,结果IgG+C3型为29例,IgG是4例.结论:肿瘤患者反复输血后,容易产生ABO血型系统外的抗体,因此,当患者再次输血时,可出现交叉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20.
交叉配血是安全输血中最重要的一步,实际上是检查不配合性,使供、受者血液间没有可测的不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但在某些情况下,交叉配血结果是不相容的。笔者对2003年7月~2005年12月本市各医院送检的110例交叉配血不合标本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中主、次侧配血不合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