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学习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临床辨证分析的能力。在《伤寒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授理法方药体系的同时还注意发掘原著中辨证论治思维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走上临床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1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激发学生探求的自主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学习,根本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思维。《伤寒论》本身就是一部临床经验的总结性医著,学生应当学会独立地运用中医基…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更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是极为有价值的.笔者对<伤寒论>中典型的辨证思维方法,如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预测法、试探法进行了探析.希对伤寒论的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专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伤寒论》理论教学中,如何突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方式,是《伤寒论》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初步提出《伤寒论》辨证思路教学8法,以...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论》就是辨证学,但《伤寒论》的辨证有两大特点:一是联系性,二是思辨性。所谓联系性,指一部《伤寒论》从体系、体例到病脉证治、理法方药包括煎服禁忌,一线相贯,紧密联系,不能割裂,从整体观上提示辨证的方法、原则、规律。所谓思辨性,指一部《伤寒论》给人们留下无数的理论,临床,方药等方面的问题,从辨证法上寓示了丰富的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特征。《伤寒论》的辨证既然具有这样的特点,那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贾孟辉(宁夏医学院750004)《伤寒论》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辨证逻辑思维而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伤寒论》教学的任务不是简单的随文衍义,照本宣科,而是在教授理法方药体系...  相似文献   

8.
揭示阐发对多种疾病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是《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成就之一。掌握《伤寒论》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对于培养临床辨证能力,提高诊疗水平都有极大帮助。本文从特征入手,善抓主征;透过现象,探求本质;重视体质,因人而异;动态观察,注意病史;四诊合参,据证而辨;分清主次,区别缓急;试探诊治,实践验正等七方面,归纳《伤寒论》对疾病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育质量,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是《伤寒论》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将循证学习模式应用于《伤寒论》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更新知识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伤寒论》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病证鉴别、脉象论述、条文互应三个方面,讨论分析了《伤寒论》的相对性问题。认为相对性思维方法是仲师辨证思维及写作体例的重要特征,也体现了六经辨证的整体性。理解相对性,对研习《伤寒论》和临床辨证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方法]列举相关文献,引述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经方的见解,理论联系实践,条文对应临床,对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及总结提炼。[结果]《伤寒论》充分体现出仲景的辨证思想,可从中提炼出方证对应、抓主证及辨证论治法。抓主证指在面对有特异性的证时可以采用抓主要特征的方法;方证对应指方药与疾病病机和症状体征相契合,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辨证论治指在疾病某一阶段,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得出证型,再根据证型病机特点立法处方,选择相应方药的循序渐进的治疗法则,以及通过病机分析法对经方进行扩展应用的思维模式。三者构成仲景辨证思维方法的主线。[结论]张仲景著《伤寒论》辨证准确,方证合一,对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辨证论治有着深远影响,其辨证思维方法对后世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研习。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三个方面对《伤寒论》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为中医的四部经典之一,其理论何以对临床各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所体现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现举一病例,望从此病例诊断和治疗中,可以探求《伤寒论》中所蕴含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为中医的四部经典之一,其理论何以对临床各科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所体现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现举一病例,望从此病例诊断和治疗中,可以探求《伤寒论》中所蕴含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充分体现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的动态辨证思路,其中的动态思维与常变思维是《伤寒论》中所体现的重要思维方法。《伤寒论》第37条,所论病程较长,病证的传变、病势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与临床贴合尤为密切,涉及到张仲景辨证思维论治全过程,揭示了外感病的动态传变规律,反映出疾病既有常又有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来源,通过对《周易》、《内经》、《伤寒论》等古代哲学典籍知医学典籍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过程,它经过了对古代哲学和汉代以前医学的传承和嬗变,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买践经验和思维成果。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课堂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辨证论治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各科的辨证思维,其证其方一直作为临床医学的典型范例。《伤寒论》既是学习中医理论到临床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必修课。具有普及与提高双重意义。如何做好《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及传授好学习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笔者不揣鄙陋,谈谈自己体会,希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9.
六经辨证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造,就是产生新思想、新事物。创造性思维则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的思维,是科学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创造性思维理论尽管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但思想方法却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辨证施治的专著,它的理、法、方、药不仅可以治疗外感病,而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作用。《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虽然是以六经来概括病证,但从具体內容来看,则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分辨疾病的属性、病位、病性及邪正的盛衰为原则,这也是《伤寒论》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