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P物质(SP)纳米缓释微球生物活性保存情况及其对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分别将P物质和P物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纳米缓释微球加入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培养液中,采用细胞计数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培养1d后,对照组、P物质组和P物质纳米缓释微球组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数量和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d、3d时,P物质组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数量和A值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d后,各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数量和A值依次为P物质纳米缓释微球组〉P物质组〉空白对照组,P物质纳米缓释微球组和P物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尸〉o.05):培养6d、8d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数量和A值P物质纳米缓释微球组明显多于P物质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P-PLGA纳米微球通过持续释放活性SP,可在较长时间内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鼠三叉神经痛时脑干组织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方法:建立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干组织中P物质含量。结果:实验组脑干组织中P物质含量明显高出对照组(P<0.01)。结论:P物质可能参与三叉神经痛的伤害性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4.
鼠三叉神经痛脑干组织中P物质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鼠三叉神经痛时脑干组织中P物质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脑干组织中P物质含量。结果 :实验组脑干组织中P物质含量明显高出对照组 (P <0 .0 1)。结论 :P物质可能参与三叉神经痛的伤害性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4,(1):35-38
目的制备一种改性后的rhBMP-2聚乳酸缓释纳米微球(rhBMP-2-mPEG-PLA-Ns),并研究其理化性能和体外释放研究,以用于将来的骨创伤修复。方法运用复乳法制备mPEG-PLA缓释微球,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测试纳米微球粒径。采用ELISA法测定微球包封率及载药量,并选择动态透析释药法测定其体外释放率。结果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纳米球体粒径均匀。纳米微球的粒径在4550 nm,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8.2±1.81)%和((2.24±0.24)×10-5)%,体外释放试验中,没有发现突释现象,24 h释放率为23.47%,微球在21 d后释放度达78.56%。结论 rhBMP-2-mPEG-PLA缓释纳米微球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和缓释效果,为后续药物在口腔方面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壳聚糖纳米球,测定纳米球粒径、zeta电位、形态、体外降解和体外释放性能,探讨负载BMP-2的壳聚糖纳米球作为缓释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壳聚糖(chitosan)和三聚磷酸钠(tripolyphosphate )为原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球。应用纳米粒度分析仪及zeta电位测定仪检测微球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透视电镜下测定其表面形态。Elisa法测定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放率。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离子交联法制备的BMP-2壳聚糖纳米球成球形好,球形较规则,分散较均匀,无团聚,表面较光滑;平均粒径为150.85 nm,分散指数PI=0.37,Zeta电位为+35.42 mV,包封率为(68.24±3.83)%,载药率为(56.83±2.26)%。体外释药试验显示,BMP-2可从壳聚糖纳米微球中缓慢释放,释放行为符合双相动力学规律,释放过程可达30 d。结论以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为原料,可成功制备具有良好缓释能力的BMP-2纳米球,为组织工程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P物质与三叉神经痛发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浆P物质(substanceP ,SP)的含量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痛支与非痛支神经组织中S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的差异 ,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 32例 ,自愿者 10名。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6例患者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肘静脉血及术后患侧颈外静脉血中SP含量 ,10名自愿者颈外静脉血中SP含量作为正常对照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 16例患者痛支与非痛支神经组织中S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的差异。2 结果 :疼痛发作时患侧颈外静脉血中SP含量明显高于肘静脉血、术后患…  相似文献   

8.
牙髓慢性炎症中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P物质阳性(SP-IR)神经纤维在正常牙髓中的分布,及其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的变化,探讨SP与牙髓炎症的关系。方法:大鼠牙髓炎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SP-IR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整个牙髓中,少量纤维进入牙本质小管;炎症早期SP-IR神经纤维数量增多、染色加重;炎症晚期,冠髓大量SP-IR神经纤维围绕于牙髓脓肿周围,根髓纤维发生出芽现象。结论:SP可能参与了牙髓炎症、修复过程,并可能与牙髓炎性痛过敏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P物质在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骨修复与重建过程中的作用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作者重点就P物质在骨形成和骨吸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正畸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方面加以阐述,为进一步明确P物质在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右旋糖酐(dex-GMA)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凝胶纳米微球(NPs)缓释系统,检测其理化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改良乳化溶液聚合法,制备rhBMP2纳米微球(rhBMP2-dex-NPs);观察其形态、粒径与稳定性,检测其载药、释药特征;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rhBMP2-dex-NPs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起培养,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LP活性,以反应rhBMp2-dex-NPs对其分化状况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实验按照培养液中所含成分不同分为4组:培养液中加入单纯rhBMP2(A组)、加入rhBMP2-dex-NPs(B组)、加入空白NPs(C组)和对照组(D组),其中A、B 2组均分别按照rhBMP2的不同量设置100μg/L、200μg/L、400μg/L 3个浓度组,采用SPSS 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hBMP2-dex-NPs大小均匀,粒径分析表明,80%的纳米球粒径在20nm左右,包封率高达83%,80%的rhBMP2在前12d释放;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能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和分化,效应高于单纯施加rhBMP2的效应(P<0.01).rhBMP2-dex-NPs与BMSCs共培养3d内,反应BMSCs增殖和分化的OD值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C、D组(P<0.01);3d后,rhBMP2-dex-NPs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促进作用较单纯rhBMP2明显加快;5~7d后,A、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12d左右,B组细胞仍然有较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与其他3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而此时A、C、D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制备的rhBMP2-dex-NPs形态良好、包封率高,理化与生物学性能稳定,可以达到对生长因子的良好缓释,比单纯rhBMP2对BMSCs有更为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可以持续促进其增殖与分化达10d以上,在组织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胶原改性PLGA电纺纤维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胶原改性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LGA)电纺纳米纤维支架,检测其对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LGA电纺纤维,并且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电纺纤维进行改性,在其表面接枝Ⅰ型胶原蛋白。将体外培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接种至材料表面,采用MTT法和扫描电镜研究成纤维细胞在改性前后材料表面的生长和增殖情况,评价改性后PLGA电纺纤维支架的细胞相容性。结果:MTT结果表明,真皮成纤维细胞在胶原接枝改性的PLGA电纺纤维表面的生长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纤维。电镜观察显示所制备的PLGA电纺纤维直径均一,呈相互连通的多孔网状结构,成纤维细胞在改性后的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生长形态。结论:经过等离子体改性-胶原接枝,PLGA电纺纤维的细胞相容性得到有效提高,在组织工程支架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壳聚糖纳米颗粒系统,检测其物理性能.方法:制备葡聚糖结合蛋白A-壳聚糖纳米颗粒系统并检测颗粒大小、形态、包装容量、包装效率、稳定性、包裹方式.结果: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壳聚糖纳米颗粒大小为50~100nm之间,类似球形,散在分布,较为均匀,呈聚集团块状存在.包装效率为99%,包装容量为43%.在4℃稳定.电泳显示纳米颗粒上清中GbpA与游离GbpA在同一分子水平.CLSM图像研究证实葡聚糖结合蛋白A包裹于壳聚糖纳米颗粒内,不仅仅结合于其表面.结论: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可以与壳聚糖结合形成纳米颗粒,且包装容量、包装效率、稳定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刘更  段嫄嫄  靳海立  延卫  贾骏 《口腔医学》2012,32(2):69-72,114
目的 评价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LGA/可溶性蛋壳膜蛋白(soluble eggshell membrane protein,SEP)纤维膜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LGA∶SEP=90∶10、70∶30、50∶50的PLGA/SEP纳米纤维膜(实验组)及PLGA纤维膜(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测量纤维直径。检测接触角、拉伸强度。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混合物构象,扫描电镜和MTT法研究成纤维细胞在纤维膜表面生长、增殖情况,评价PLGA/SEP纤维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 两组纤维膜直径均一,呈相互连通的多孔网状结构。随着PLGA含量的增加,纤维直径、接触角、拉伸强度增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LGA与SEP的特征峰均出现在复合膜的红外谱图中;SEM观察PLGA/SEP纤维膜组细胞粘附数目较PLGA纤维膜组多,生长旺盛,并且已有细胞向纤维内部生长;MTT结果也证明成纤维细胞在PLGA/SEP纤维膜上增殖情况优于PLGA纤维膜。结论 电纺制备的PLGA/SEP纤维膜既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又具备一定力学强度,可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聚己内酯( PLGA / PCL)混纺技术在不影响纯PLGA静电纺丝膜生物相容性的前提下改良其遇水收缩的缺陷,以使其操作性能更接近临床实际应用。方法:将不同重量比的PLGA / PCL(10∶0、7∶3、6∶4、5∶5及0∶10)混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得电纺膜,表征比较纺丝直径及收缩性。在相同条件下在膜上培养成骨细胞,比较不同电纺膜的细胞相容性,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电纺膜表面形貌及细胞粘附形态。结果:随PCL比例增加,纺丝直径有所增加,但在扫描电镜下不同电纺膜表面形貌及细胞粘附形态并无明显差异;加入PCL后混纺膜的细胞相容性较纯PLGA略有下降,但仍比纯PCL高,且不同比例的PLGA/PCL(7∶3、6∶4、5∶5)混合电纺膜细胞相容性无统计学差异;纯PLGA膜呈现极大的收缩比率,随PCL的添加收缩比率明显下降,且不同的添加比例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LGA中添加一定比例的PCL可以有效改善纯PLGA膜的收缩性能,且PCL的加入对PLG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其在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膜上生长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形态结构、免疫组化Vimentin,鉴定其间叶来源。结果光镜、倒置相差显微镜、SEM观察显示培养的细胞形态结构符合成纤维细胞特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染色阳性。结论成功培养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且其在PLGA膜上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rhBMP-2-PLA纳米微球缓释系统,观察其对兔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复乳-干燥法制备rhBMP-2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并模拟体内条件研究BMP-PLA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特性。采用MTT法检测微球对成骨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并与单纯rhBMP-2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45 nm,rhBMP-2-PLA纳米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0.67±1.23)%和[(134.65±0.44)×10-3]%,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ichi方程。该微球缓释系统有生物活性,能显著促进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rhBMP-2的效应。结论:rhBMP-2-PLA纳米微球缓释系统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rhBMP-2,在骨创伤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活性炭纳米微粒(PYM-CH-NP)对人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和颊鳞癌细胞系Bca-CD885的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不同剂量的PYM-CH-NP和平阳霉素(PYM)在7个时间点(1~7 d)对Tca8113和BcaCD885的杀伤效应,计算各时间点2种剂型的半数抑癌率浓度值(IC50)、抑癌率和药物抗肿瘤作用强度的相对值(RAA),选择药物作用后第5天观察量效关系。结果PYM-CH-NP和PYM对Tca8113和BcaCD885均有较强的抑癌作用,其抗癌效应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结论改型后的PYM-CH-NP保留了PYM的抗癌活性,且具有缓释性,作用于肿瘤时可以维持周围有效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