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总结31例确诊的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治疗措施和结果。结果: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均有较轻的头部外伤史,多见于大脑深部、好发于基底节区,CT检查均有梗塞灶;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3—12个月完全恢复。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理与小儿血管尤其是基底节区血供的解剖特点,伤后局部血管痉挛、移位与压迫、牵拉,微循环障碍,以及脱落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栓子等多因素有关;诊断依靠CT检查;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随着颅脑损伤的日益增多,外伤性脑梗死已逐步被临床所认识。通过高压氧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外伤性脑梗死病人19例,治疗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71岁,平均年龄46.8岁。对照组:8例,男4例,女4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49.2岁。全组病人均有明确外伤史,其中伤后出现偏瘫16例,面瘫3例,伴言语障碍2例。均经头CT检查或复查确诊。病灶直径为5~31mm,其中位于左基底节区9例,右基底节区5例,双侧基底节区4例,额叶1例。确诊后,在积极治疗原发颅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刘德忠 《临床医学》2005,25(4):60-60
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梗死发生的原因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1 例外伤后脑梗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伤性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位与轻重程度不同的脑伤者,年龄段以儿童多见,部位以基底节区好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脑血管损伤是引起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肠破裂的CT诊断,国内报道尚少。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和手术治疗的10例外伤性肠破裂(十二指肠破裂4例,空回肠破裂6例)的CT表现特征,评价术前CT诊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股资料:自1995年至1997年6月期间,搜集经我院诊断和治疗的外伤性肠破裂患者10例。10例患者均由交通事故引起,其中4例有明显腹部挤压伤史,9例患者均于受伤后24小时内行CT检查,1例患者于受伤后48小时行腹部CT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69例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CT、MRI检查。结果:经药物、高压氧、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轻微外伤即可引发该病、颅内合并伤少及预后良好为婴幼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7.
颅脑外伤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脑梗死指颅脑外伤病人在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死,常表现为偏瘫、感觉及语言障碍等体征,并且CT及MRI等辅助检查发现脑梗死灶,一般在受伤72小时后出现。可发生于全年龄组,病人一般均有明确的外伤史,CT及MRI扫描表现同一般缺血性脑梗死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5T超导磁共振和螺旋CT在脑出血、脑梗死、脑动脉瘤患者中在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对象为某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相关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完成1.5T超导磁共振和CT检查。结果脑出血患者27例,其中19例患者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2例出血部位为小脑,6例出血部位位于脑桥。脑梗死患者49例,其中梗死部位于基底节区的25例,位于额颞枕叶的9例,位于小脑的7例,位于脑桥的8例。余11例均为脑动脉瘤患者。CT对脑出血的检出率高于MRI,而MRI对脑梗死、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结论 CT与MRI检查均可反映脑出血相关疾病的情况,二者各有优势,临床可将CT作为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首选方法,再根据临床需要,将MRI作为避免漏诊、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特点、机理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CT资料。结果:脑叶梗塞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塞22例,占84.6%。18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6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多见于婴幼儿,致伤因素较轻,梗塞灶多见于基底节区且多伴豆状核钙化。CT检查发现梗塞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塞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讨论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CT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2002-2007年共诊断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缺血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9例,男6例,女3例,年龄8个月-7岁。采用美国GE公司Cte螺旋CT扫描,层厚5mm.横轴扫描。结果本病多于受伤后24h后出现影像学改变,表现为不同范围的低密度区,CT值在17-27HU。结论结合病史,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可以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改变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为早期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材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9年11月我院收集的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12小时以内发病,分析CT检查结果,27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22例灰质密度减低、灰白质交界消失,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脑实质密度减低区。15例显示轻微的占位效应,与脑缺血、脑水肿有关,表现为脑皮质沟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11例出现脑动脉密度增高征,见于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有其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脑内血肿往往于伤后即刻发生,值得警惕的是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虽然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值得重视的情况,本文通过对21例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的CT分析,就其诊断、病因、临床特征、CT征象及预后等进行了讨论。 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均为外伤急诊病人,并在伤后6小时内(包括6小时,以下同)及6小时以后分别进行了CT平扫。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人,年龄在1.5~78岁之间。 采用东芝TCT-300/EZ CT扫描仪,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CT表现、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35例患儿均行横断位头颅CT扫描,予扩血管、解痉、神经营养及抗凝等治疗。结果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区,CT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治愈33例,CT低密度影消失,好转2例,CT低密度影范围缩小。结论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 CT、MRI的临床普及应用 ,对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梗塞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自 1996 - 0 1~ 2 0 0 0 - 12共收治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梗塞患者 18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10月龄~ 13岁 ;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部外伤史 ,其中坠落伤 10例 ,跌伤 4例 ,车祸 4例 ;伤后有短暂意识障碍 4例 ,恶心、呕吐 4例 ,癫痫发作、运动性失语各 2例 ,颅骨线形骨折 1例 ;18例伤后不同时间发现不同程度的偏瘫 ,肌力 1~ 3级 ,其中伤后 3h内出现偏瘫症状者 2例 ,12 h内出现 2例 ,2 4h后出现 14例 ,梗塞症状后于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迟发性血肿的CT表现特点,包括血肿的发生时间、类型、部位等。结果伤后2~3 d或术后72 h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肿类型主要是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发生部位主要为颅骨骨折线区下方,颅骨受力处及其对冲部位等。结论 CT能够及时诊断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我院2000-01~2005-01收治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5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2例,女10例,年龄23~68(平均3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8例,坠落伤13例,钝器击伤6例,摔伤5例.本组受伤前均无脑梗死病史.本组均于伤后48 h内入院,入院时呈昏迷状态,GCS均≤7分,均有严重颅内高压表现,发生脑疝情况46例.根据入院时第1次头颅CT及开颅手术证实,脑内血肿18例,硬膜下出血12例,硬膜外血肿11例,脑室内出血6例,脑干损伤5例.均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根据复查头颅CT或MRI发现,伤后48 h出现大面积脑梗死19例,伤后3~7 d出现33例.梗死病灶均在4 cm以上,发生在外伤同侧38例,对侧12例,双侧2例.CT值10~30 Hu,MRI检查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CT、MRI、TCD等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得以及时发现,其治疗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儿童颅脑外伤后该部位的脑梗死相对少见。其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与儿童基底节区局部解剖结构特点、外伤后局部的微循环变化以及生物化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急性脑梗死24h内头颅CT扫描大多数不能显示,故而在儿童脑外伤患儿中,提倡行头颅MRI检查,以便早期做出诊断对患儿的预后有巨大的帮助。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外伤性基底节脑梗死患儿18例,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田志诚 《华西医学》2009,(7):1629-163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CT表现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即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36例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首次CT及伤后迟发性血肿发生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患者多数首次CT检查,可仅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颅内迟发性血肿发生的高峰期为伤后24~72小时。结论: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首次CT检查多有异常,但无颅内血肿者,应在24~72小时内进行CT复查,以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方不至贻误诊治。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脑梗死作为头颅外伤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普及,其检出率有增多的趋势。1988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共诊治外伤性脑梗死52例,现就其病因、病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与探讨。1资料与方法1)对象:本组共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13~72岁,平均42岁。致病原因:车祸伤32例,坠落伤10例,打击伤7例,摔伤2例,勒颈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12 h。所有患者均在就诊后行常规颅脑CT或MRI,伤后24 h复查颅脑CT或MRI,证实有梗死灶存在。2)临床表现:52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伤后原发昏迷22例,GCS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