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泉州地区525例哮喘患者进行18类变应原皮内试验,阳性438例、阴性87例、阳性反应83.42%。根据18类变应原皮试阳性分布情况,结合泉州地区的特点分析,提示泉州地区主要吸入致敏的变应原依次为DF,HD,PMⅡ,PMⅠ,PMⅢ,PP,SPⅡ,Ms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是否影响多形核白细胞(PMNL)表面粘附分子CD11b和CD18水平对合并肺感染的诊断。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观察4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PMNL表面粘附分子CD11b和CD18的表达水平。Ⅰ组:10例手术前患者;Ⅱ组:体外循环术后当天回ICU的患者;Ⅲ组:10例体外循环术后1周内合并肺感染患者;Ⅳ组:10例体外循环术后1周内恢复良好患者。结果:体外循环可使患者PMNL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上调(P<001);体外循环术后合并肺感染患者PMNL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水平则再次上调(P<001),而体外循环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PMNL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结论:体外循环不影响以PMNL表面CD11b和CD18水平对合并肺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是否影响多形核白细胞(PMNL)表面粘附分子CD11b和CD18水平对合并肺感染的诊断。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观察4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PMNL表面粘附分子CD11b和CD18的表达水平。Ⅰ组:10例手术前患者;Ⅱ组:体外循环术后当天回ICU的患者;Ⅲ组:10例体外循环术后1周内合并肺感染患者;Ⅳ组:10例体外循环术后1周内恢复良好患者。结果:体外循环可使患者PMNL表面  相似文献   

4.
梅冰  康舟军 《上海医学》2000,23(1):19-2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8(PMN-CD18)、中性粒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PMN-GR)在大鼠生休克早期的动态变化及盐酸纳洛酮(NLX)的治疗作用。方法 动物模型采用软组织损伤加颈动脉放血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PMN-CD18、PMN-GR的表达值。结果 休克组休克45minPMN_CD18表达值明显增高,随后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PMN-CD18、PMN-GR的表达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450例不同年龄组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皮内试验,观察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的关系。发现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根据18种/组吸入性应原阳性变率及阳性强度的分布情况看:屋尘(DF)是呼吸系统变态反应的主要致敏原;蒿草花粉(Ar)夏秋花粉(PP)是目前西宁地区最强的致敏花粉。  相似文献   

6.
将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观察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和检测培养液中LDH、ACE、6-keto-PGF1α含量,以反映细胞损伤程度。并计数PMN与HUVEC粘附百分率。发现烧伤早期PMN可使HUVEC变形、细胞收缩、细胞间裂隙形成、胞浆出现小空泡、核固缩、部分内皮细胞从培养皿上脱落。培养液中LDH、ACE、6-keto-PGF1α含量升高。预先用CD11a/CD18单抗(mAb)和CD11b/CD18mAb处理PMN后,降低了PMN与HUVEC粘附百分率,HUVEC损伤也明显减轻,尤其是二者联合应用时。结果提示:烧伤早期PMN可引起EC损伤,损伤与CD11/CD18介导的PMN-EC粘附相关,应用CD11a/CD18mAb和CD11b/CD18mAb可部分阻断PMN对EC的粘附和损伤。  相似文献   

7.
肌源性肌病患者骨骼肌细胞HLA-D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免疫机制在不同肌源性肌病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系统观察75例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和外科手术无肌病患者的正常骨骼肌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的表达。结果HLA-DR定位于肌细胞膜,18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肌组织中HLA-DR阳性表达4例(22.2%),位于HLA-DR阳性的单核细胞聚集区域,均为弱阳性(+,15例多发性肌炎(PM)和10例皮肌炎(DM)肌组织中肌细胞HLA  相似文献   

8.
免疫球蛋白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组织中的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一步法检测18例PM/DM肌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的表达和分布。结果PM和DM肌组织中IgG,IgM,C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30%,20%和75%,37.5%,50%,其中IgG的差别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于小血管壁,肌膜和肌浆中的Igs/C3免疫复合物阳性率分别为3  相似文献   

9.
了解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PMN)活性CD11/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严重烧伤病人STF刺激健康人PMN后PMN膜表达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以及STF与PMN同孵育后培养中髓过氧化物酶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苏中地区皮炎湿疹类疾病与变应原的关系。方法:对259例来自海安地区患者进行欧洲标准变应原测试。结果:259例患者中不同程度阳性241例(93%),其中甲醛、松香、对苯类阳性率分别24.5%、18.5%、11.6%。结论:苏中地区皮炎湿疹类疾病的主要过敏原为甲醛、松香、对苯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湛江哮喘患者变应原分布及变应原与哮喘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PT检测哮喘患者10种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分析变应原与年龄、性别、哮喘家族史、过敏性鼻炎史、血液及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86例哮喘患者中,SPT结果显示60例(73.17%)至少一种变应原为阳性,螨类及德国小蠊是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变应原阳性可能与性别、TIg E水平及肺通气功能有关,但可能与年龄、过敏性鼻炎、哮喘家族史、EOS无关。结论:螨类及德国小蠊是湛江地区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其中,热带螨是湛江地区第一优势变应原。哮喘患者变应原阳性可能与性别、TIg E水平及肺通气功能有关,但可能与年龄、过敏性鼻炎、哮喘家族史、EOS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血清作用下中性粒细胞CD11/CD18和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第1、3、5、7天多核中性粒细胞(PMN)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和烧伤血清刺激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ICAM-1的表达,并应用名单胶体金银染色观察烧伤血清刺激PMN后1、3、6、12、24h表达CD11a/CD18和CD11n/CD18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严重创伤后血清β—内啡肽与PMNs上CD18,CD54分子含量的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病人血清β-内啡肽(β-end)及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MNs)CD18、CD54含量变化。方法 65例严重创伤病人按ISS分为两组,ISS≥20分组(n=36),ISS〈20分组(n=29)。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65例严重创伤病人入院时,伤后1、3、7d血清皮质醇、β-end浓度和PMNs上CD18、CD54的平均荧光通道变化,1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一步法检测18例PM/DM肌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的表达和分布。结果PM和DM肌组织中,IgG、IgM、C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30%,20%和75%,37.5%,50%,其中IgG的差别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于小血管壁、肌膜和肌浆中的Igs/C3免疫复合物阳性率分别为30%,50%,30%和87.5%,50%,30%,其中DM肌组织中血管壁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液免疫在PM/DM发病机理中占重要位置,补体介导的血管损害参与皮肌炎病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多发伤后β-内腓肽和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伤病人血清β-end及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PMNs)CD18、CD54表达变化。方法:使用放免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65例多发伤伤员入院时、伤后1、3、7天血清皮质醇、β-end浓度和PMNs上CD18、CD54的平均荧光通道(MFC)变化,1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创伤病人血清皮质醇浓度在伤后24小时内较对照组高(P<0.001),但创伤组间无差异;β-end浓度入院时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哮喘皮肤点刺试验120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毅 《四川医学》2003,24(2):192-192
我们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1年 3月 ,对 12 0例儿童哮喘 ,用点刺针法做了皮肤过敏原检测实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0例儿童哮喘均符合 1992年 10月全国小儿哮喘协作组对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断标准。均>3岁 ,男 78例 ,女 4 2例 ,城市 94例 ,农村 2 6例。1 2 材料来源 :变应原浸液 :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提供的 18种浓度为 1∶10的变应原浸液。有粉尘螨 (Df)、夏秋花粉 (PP)、蒿属花粉 (Ra)、草花粉 (Ar)、春季花粉 (Sp)Ⅰ、Ⅱ、Ⅲ ,多价真菌 (PM)Ⅰ、Ⅱ、Ⅲ ,屋尘 (HD)、香烟 (Fs)、羽毛 (FF)、…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骨骼肌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方法应用抗单个核细胞(MNC)亚群的系列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析18例PM/DM肌组织MNC亚群的分布和定位。结果10例PM中8例肌组织有单个核细胞浸润(80%),T淋巴细胞最多,巨噬细胞次之,B细胞最少,主要分布于肌内衣和肌束衣结缔组织中,T细胞亚群以CD8+T为主,CD8+/CD4+比值为0.25±0.067,并见表达Ia抗原的激活T8细胞侵入肌纤维;75%DM肌组织有单个核细胞浸润,以B细胞为主,T细胞次之,CD8+/CD4+比值为0.93±0.26,主要分布于肌束衣血管周围。结论免疫反应参与PM和DM病变过程,PM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为主,DM以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烧伤后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以及PMN粘附及其粘附分子CD11b/CD18在该影响中的介导作用。方法用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单层模型,建立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单层通透性测定的方法,根据处理内皮细胞单层的不同成份,将实验分为7组,用含荧光素异硫氰酸酯白蛋白的灌流液灌流后,测定液体滤过系数(kf)和渗透压反射系数(δ)。结果烧伤后PMN能使反映小分子物质通透性的kf值明显增加,使渗透压反射系数(δ)显著下降。用单抗封闭PMN膜上CD11b/CD18能使δ值的变化得到纠正;用孔径02μm的滤膜阻断PMN与内皮细胞单层的粘附则使kf值和δ值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介质类物质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这些物质主要影响肺血管对小分子物质的通透性。粘附分子CD11b/CD18本身可能具有着生物学信号调控的作用,并介导着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大分子物质通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FDP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些恶性血液病患者凝血纤溶情况。方法:用交凝集半定量法检测10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前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52例急性白血病中,22例D二聚体阳性,27例FDP阳性;18例慢性白血病中,2例D二聚体阳性,2例FDP阳性;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4例D二聚体阳性,3例FDP阳性;18例恶性淋巴瘤中,3例D二聚体阳性,3例FDP阳性。结论:相当部分恶性轿  相似文献   

20.
苗英慧 《当代医学》2016,(19):25-26
目的:研究南阳地区哮喘患儿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哮喘患儿的诊断、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确诊为哮喘的患儿484例,对患儿均采用SPT检测变应原,最终获得南阳地区哮喘患儿的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特征。结果484例哮喘患儿中有258例为吸入性变应原阳性,其阳性率是53.31%,其中屋尘螨(60.85%)、粉尘螨(53.49%)、艾嵩(22.09%)、狗毛(20.93%)、屋尘(14.73%)、霉菌I(13.95%)、树类花粉(13.18%)、霉菌Ⅳ(10.47%)、美洲大蠊(10.47%)、猫毛(10.08%)、德国小蠊(8.91%)、草类花粉(6.59%)、豚草(6.20%)。结论南阳地区哮喘患儿哮喘的发作与特定吸入性变应原的刺激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