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大连市高校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统计方法主要采用t、F、与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质、精神质、自杀行为、生命的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因子进入方程.均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筛查,对易感因子和易感人群的早期发现,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本、专科在校大学生414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5.8%。大学生自杀意念在性别、年级、本专科、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家庭经济收入上有显著性差异(χ^2=5.567,P〈0.05)。结论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比率较高,最穷和最富的人是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类型、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受生活事件和其他因素影响以及所采用的心理测量量表,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发现测定自杀意念阳性率的方法以及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对自杀的早期预防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以目的抽样对湖南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和程度在不同年级(P0.01)、不同学校及专业(P0.05)的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影响(P=0.000);3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内外倾、精神质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0)。结论1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存在联合预测作用;2各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危机干预工作,对大二学生应有针对性释压;3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方面的工作应开展得更加深入细致。  相似文献   

5.
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激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个班共895名。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激原量表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64份。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统计特征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对2组学生进行比较,用应激原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初中生应激原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班共864人。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用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6.32%。自杀意念检出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χ~2=9.024,P0.01),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χ~2=10.912,P0.01);在自杀意念的平均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5.252,P0.01),初三年级、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t=8.992,P0.01)。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与自杀意念有显著负相关(r=-0.232,-0.194;P0.01);忍耐、逃避、发泄及幻想否认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r=0.324,0.250,0.296,0.393;P0.01)。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在性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的分布差异,并从家庭、个体、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6.5%,暴力风险检出率为15.4%。自杀意念者在性别(X2=11.92,P〈0.01)、家庭结构(r=4.49,P〈0.05)和年级(X2=7.97,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暴力风险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r=4.17,P〈0.05)。家庭、人格、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限制、神经质倾向人格以及心理压力感会增加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吴志敏 《校园心理》2016,(5):308-311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SIQ)、自杀态度问卷量表(QSA)评定了2 836名高中生的抑郁水平、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有6.3%的学生存在明显的自杀意念。(2)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年级的差异,年级间有自杀意念的关系是:高一、高二大于高三。(3)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性别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有较多的自杀意念。(4)高中生自杀意念存在宗教信仰的差异,有宗教信仰比无宗教信仰高中生有较多的自杀意念。(5)抑郁、自杀态度、领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动思维、自尊是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6)抑郁、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自动思维、自尊共4个因子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领悟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共5个因子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随机抽取2所高校,采用问卷法调查大学生867名。结果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率为12.9%;②女生(χ^2=16.267,P〈0.01)、新生和毕业生(χ^2=23.670,P〈0.001)、医科生(χ^2=25.050,P〈0.001)、独生子女(χ^2=4.988,P〈0.05)、单亲家庭(χ^2=205.883,P〈0.001)及农村学生(χ^2=21.609,P〈0.001)自杀意念流行率较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③经过Log 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及家庭结构对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结论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教育,重点关注女生、医科生、单亲家庭及农村学生,多渠道的心理疏导及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有利于减少大学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对946名7、8年级中学生进行了欺负、受欺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问卷测量.结果:参与欺负学生(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其中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最高,并显著高于受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但性别与欺负/受欺负身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不同欺负/受欺负身份学生的抑郁和自杀意念水平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都显著高于未参与学生,应特别重视并合理干预参与欺负学生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学术压力对博士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对武汉市4所高校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375份有效数据。结果:学术压力对高年级博士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低自我效能博士生最消沉、最抑郁时的自杀意念表现出随学术压力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低乐观博士生近一周自杀意念也呈同样趋势。学术压力通过自我效能与乐观的链式中介间接影响低年级博士生自杀意念,其中,乐观是影响博士生自杀意念的近端前因。结论:学术压力对博士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存在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3.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deation are common in student populations across the world.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factors buffer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deation. A total of 2,687 Chinese students and 601 German students took part in the investigation. Social support,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elf‐efficacy, psychosocial stress resistance,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were considered as resilience factors moder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e ideation within both samples. Positive mental health moderated 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n suicide ideation in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moderated 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n suicide ideation in German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moderated the impac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on suicide ideation in Chinese students. No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found for self‐efficacy and psychosocial stress resistance.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em to confer resilience and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assessing individuals for suicide risk.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其人格和日常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4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有无自杀意念者在开放性(t=-2.30,P<0.05)、尽责性(t=-2.34,P<0.05)上有显著性差异,呈现负相关,在神经质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7.33,P<0.01)和正相关,在外倾性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2.68,P<0.01),呈负相关;在日常生活事件上,除丧失因子之外,在应激总分和各应激事件上均显示有显著差异。结论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都可能成为自杀的导火索,尤其要关注那些情绪表达过强,易怒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自伤和自杀行为在我国中学生中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采用多中心整群抽样法,对全国8个城市14所中学的8820名中学生进行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①在8820名中学生中,有割伤烫伤、咬伤抓伤和自伤就诊的人数分别为:1886(21.4%)、2067(23.4%)和293(2.7%);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的人数分别为:1976(22.4%)、1080(12.2%)和523(5.9%)。②在割伤烫伤、咬伤抓伤的发生率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而在自伤就诊的发生率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割伤烫伤、咬伤抓伤的发生率在不同年级间具有统计学差异。③在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且在不同年级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中学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在2.7%~23.4%之间,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342名军校研究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态度问卷(QSA)对其进行测评。结果22.51%的军校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待安乐死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有自杀意念研究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的研究生(P<0.05,P<0.01,P<0.001)。结论军校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有一定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危机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