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将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血传接种人经切脾、换血的雌性恒河猴,引起猴体血清肾功能生化指标的一系列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对恒河猴肾功能的影响是短暂的,随猴体内恶性疟原虫的消失,肾功能指标的波动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2.
本项工作通过对将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HN)血传接种人经切脾、换血的恒河猴。导致恒河猴血清电解质及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酵的一系列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短期内引起血清电解质水平波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酵下降,但随猴体内恶性疟原虫的消失,紊乱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应用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检测恒河猴感染了食蟹猴疟原虫后的抗体滴度,着重探讨长期感染的原虫密度和抗体滴度消长。结果表明,抗体滴度不仅在原虫密度高峰后较高,而且在红细胞内期低原虫密度阶段,甚至在原虫消失后4个多月内仍保持一定的水平。上述抗体滴度和原虫密度有规则的变化,对食蟹猴疟原虫-恒河猴模型的应用和间日疟的免疫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用重组痘苗病毒、非重组对照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及正常对照猴血清进行了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抑制试验。结果培养渡中加人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后,疟原虫感染率逐渐下降,第4天后原虫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1%以下),第12天后血片中没有原虫检出;加入非重组对照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的培养瓶中疟原虫感染率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猴血清无明显的差异,说明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若汐  饶家声    魏瑞晗  赵璨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0,37(9):1169-1174
恒河猴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去噪处理对于恒河猴运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效果直接影响对恒河猴运动功 能评价的准确度。针对该类sEMG去噪效果综合评价法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变异系数定权确定的复合评价指标。 首先计算去噪信号的信噪比、均方根误差、平滑度、互相关系数等原始指标,并进行正向化、均值化处理,再利用变异系数 计算指标权重,将预处理后的原始指标加权组合为复合指标。进一步的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数据计算表明,本文构建的 复合评价指标敏感性为1.72%±0.02%、准确性为83.64%,均显著高于现有指标的敏感性(1.04%±0.01%)和准确性 (75.76%),能够较好地反映恒河猴sEMG小波去噪效果,在恒河猴的运动行为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猴疟原虫感染后其免疫功能处于全面低下和紊乱状态,本文对猴接种疟原虫后的红细胞免疫、血小板免疫、淋巴细胞免疫反应进行了较全面的动态观察,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体重3kg左右恒河猴6只,每只血传接种食蟹猴疟原虫B株14万~54万个,在感染前及感染后9天、22天计数原虫,计算方法是制成白细胞厚片(红细胞已破坏处理),显微镜下计  相似文献   

7.
在两次细胞融合中,经2—4次克隆化后已建成28株抗恶性疟原虫(FCC—1/HN)的杂交瘤。其中针对裂殖子和分裂体抗原的McAb有9株,仅对裂殖体特异的有4株,对裂殖体和滋养体期原虫产生荧光反应的有15株。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这28株McAb对恶性疟原虫(安徽株),间日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和鸡疟原虫的交叉反应。结果,仅有93D4和94B5属株特异性McAb,其余各株均对恶性疟原虫(安徽株)有明显荧光反应。有5  相似文献   

8.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观察培养液中加入VitC、庆大霉素对恶性疟原虫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VitC、庆大霉素对恶性疟原虫的发育与繁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国恒河猴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后病毒学和免疫学基本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中国恒河猴用于艾滋病模型时外周血白细胞(WBC)和CD4+T细胞比例的标准.方法 以SIVmac251感染36只中国恒河猴,于感染前1天及感染后1~8周每周及感染后第10周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结果 除WBC计数变化不显著外,其余检测指标均在感染后第1、2周时变化最为剧烈;WBC计数在(4~10)×106个/ml之间结合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高于25%的可作为艾滋病模型的选猴标准.结论 为应用中国恒河猴进行艾滋病研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美国 Baylor 医学院 George Weinstock博士领导的恒河猴基因组成功破译出了猕猴的基因组,这是继人类和黑猩猩之后,科学家破译出的第 3 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今年 4 月13日出版的 Science 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最新成果。研究结果证实,虽然早在约 2.5 亿万年前,恒河猴从向人类进化的灵长类动物中分离出来,但人类和恒河猴基因组仍有93%的同源性。此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探索人类与恒河猴相似性及差异性背后的遗传学基础。通过比较人类和恒河猴基因组的异同可以获得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从医学研究的角度,由于恒河猴常用于实验性药物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明确恒河猴与人类基因水平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预计一种药物在人体上产生的效果是否有别于动物实验的结果。研究者还指出,尤其在免疫系统方面,人类和恒河猴的众多基因类型存在显著差别。通过研究这些差别,如何使用恒河猴动物模型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替代品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灵长类动物实验结果对人体试验的参考价值。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和人类基因组相比,对于糖类消化极其重要的一种基因在恒河猴基因组中被大量扩增。研究者猜测这一基因水平的适应使得恒河猴可以摄入含有大量水果及糖分的饮食。 恒河猴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还为其他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基因组比较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依据。早在 2005 年,科学家完成了一种更为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猩猩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猩猩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有 98% 的同源性。如果科学家发现人类和猩猩的某种基因存在不同,可以通过与恒河猴基因组比较以判断谁携带了更古老的基因。通过进行类似的比较,科学家希望能够确定基因组中参与人类进化的特定区域。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更多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使得这一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编码恶性疟原虫(P.f)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的部分DNA片段和间日疟原虫(P.v.)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特异性引物各一对并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标本。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分析,可见在P.f.样本中扩增出特异的492bp大小的DNA片段,P.v.样本中扩增出特异的714bp大小的DNA片段。而在健康人血的白细胞、伯氏疟原虫样本和食触猴疟原虫样本中均不能扩增出以上片段。其结果与镜检符合率分别达95%和93.3%以上,表明该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影响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因素较多,模型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 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原因。 方法:实验采用改良前和改良后两种方法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改良后供体采用腹部“十”字形大切口进行快速切取供肝,在修肝时将肝腔静脉、门静脉套管和胆道支撑管留置好,受体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胆道支撑管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5对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死亡7只,其中应用改良前方法移植的9只中死亡6只,用改良后方法移植的16只中死亡1只。死亡7只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5只,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死亡1只,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只。结果表明,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出血;改良后的恒河猴肝移植方法对减少肝移植后出血有明显效果,提高了肝移植后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恒河猴实验感染庚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庚型肝炎病毒(HGV)在恒河猴中的实验感染状态。方法用一名HGVRNA阳性、HBV、HCV均阴性的健康献血员血浆实验感染2只恒河猴,并取第一代猴感染后6周的血再感染1只第二代恒河猴,然后用以第二代猴感染6周后血继续感染2只第三代恒河猴。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受感染猴血清中的HGVRNA,并每周抽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感染1周后猴血清HGVRNA阳转,最长持续阳性28周以上。不同感染个体血清ALT水平有明显差异,其中1号猴有短期轻度升高,5号猴血清ALT较长时间在100U/L以上。肝活检发现,感染后16周猴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病毒性肝炎样病理改变。进一步对该献血员血浆和感染后猴血清中的HGV5’端部分非编码区基因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感染用献血员血浆和猴血清中HGV序列与国外株HGU44402的同源性分别为9833%和9583%;与HGU36380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250%和8917%;感染猴血清中HGV序列与献血员HGV序列同源性为9583%。结论恒河猴对HGV敏感,可以做为实验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4.
恒河猴是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其遗传学研究对于科学分析、应用动物实验结果有重要意义。我们从恒河猴肝脏cDNA文库随机挑选401个克隆单向测序,获得393条有效序列,拼接和聚类后得到221个非冗余EST序列。Swiss-prot数据库比对发现有188个Unigenes序列与已知蛋白质匹配,并与人有高度同源性,其中16个为已知恒河猴蛋白质。BLASTN比对显示,另外的33个Unigenes序列中,有26个Unigenes序列与已知恒河猴基因匹配。dbEST数据库比对表明有3个Unigenes序列为新发现的恒河猴EST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ARS-CoV感染布氏田鼠、Lewis大鼠和恒河猴后引起的病理学、免疫学变化及病毒复制与外排情况变化特点及作为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SARS病毒感染布氏田鼠、Lewis大鼠和恒河猴,用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复制与外排;用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用光学显微镜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病理观察研究。结果在SARS-CoV感染的3种动物肺组织均出现与人类SARS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均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和特异性IgG抗体的存在。结论恒河猴、Lewis大鼠和布氏田鼠感染SARS-CoV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人类SARS患者的病理特征,其中恒河猴的病理改变更近似于人类患者,故以恒河猴为模型可能对研究SARS发病机制和疫苗评价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正常妊娠对灵长目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最近发现兔正常妊娠期间伴随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的消失。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在接近人类的灵长目动物是否发生同样的事件。方法: 随机选取中期妊娠恒河猴。将牛血清白蛋白(BSA)接种于非妊娠和中期妊娠猴眼前房。后使用加有佐剂的BSA免疫动物。然后再使用BSA刺激皮肤评估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结果: 前房接种BSA的非妊娠猴均获得抗原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与此相反,将BSA接种于妊娠猴眼则消除对DTH的抑制效应。结论:灵长目动物在正常妊娠期间ACAID消失;正常妊娠期间全身激素水平的波动对眼局部的免疫调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痘苗病毒重组活疫苗修选株在实验动物的抗疟原虫攻击能力,为下一步进入夜猴及人体试验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多次部分换人血猕猴模经静脉输血法进行了抗疟原虫红内期虫体的攻击试验。结果 在免疫后1个月攻虫,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猴从第3天一直到第12d的采血检查中均未发现疟原虫;非重组痘苗病毒(对照病毒)免疫猴等3天后原虫感染率上升,第6天原虫感染率最高达到6.0%,而后原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戊型肝炎病毒(HEV)结构蛋白对恒河猴戊型肝炎野病毒攻击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HEV重组结构蛋白免疫恒河猴,猴血清中抗-HEV升高后,与空白对照组一同用HEV野病毒攻击,采血观察野病毒攻击前后ALT和HEV抗体等的动态变化。结果 野病毒攻击后第3周,空白对照组5只猴ALT均出现明显异常,而免疫接种组5只猴ALT均正常,未观察到明显的肝脏炎症表现,结论 HEV重组结构蛋白免疫恒河猴之后,可以有效地保护HEV野病毒的攻击,该HEV重组结构蛋白可作为戊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19.
以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痘苗病毒重组活疫苗候选株为研究对象 ,探索其免疫血清及IgG的体外抗疟原虫能力、保护性细胞免疫反应及换人血猕猴模型动物抗攻击能力试验。结果表明 ,受检免疫血清及IgG具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增殖作用。家兔及大白鼠免疫后 4~ 6周血清中可产生明显的IL 2活性 ,免疫后 6周家兔、大白鼠及小白鼠血清IFN的活性水平比免疫前明显升高。免疫后 1个月攻虫 ,免疫猴从第 3天一直到第 12天血检中均未发现疟原虫 ;而非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猴第 3天后原虫感染率上升 ,第 6天原虫感染率最高达到 6 0 % ,而后原虫感染率逐渐下降 ,持续 13d ;空白对照猴第 3天后原虫感染率也上升 ,第 8天原虫感染率最高达到 2 5 % ,而后原虫感染率逐渐下降 ,持续 12d。结果初步表明该候选疫苗株具有一定的诱发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反应及抗虫体攻击能力 ,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获取恒河猴早中晚期不同胎龄胎猴样品的新方法。方法 通过B超确定恒河猴孕猴怀孕天数后,皮下注射米非司酮,在其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以促使孕猴终止妊娠,获取胎猴样品。通过bishop评分,孕猴终止妊娠率,胎猴脑组织总RNA提取质量评估该新方法效果。结果实验组孕猴的宫颈评分和胎猴三日娩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从胎猴猴脑组织中提取的总RNA质量良好。结论 联合使用米索前列醇和米非司酮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获取恒河猴胎猴样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