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及半暗带在时间及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方法以4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2013年4月接诊收治的2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第1、3、5及25天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机进行MRI动态检查,记录观察数值,分别对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位置下灌注标准及代谢标准中半暗带阳性率进行统计。结果灌注标准下阳性病例为8例,阳性率28.57%;在第l、3、5、25天检查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分别为7.14%、3.57%、7.14%及10.71%。代谢标准下阳性病例25例,阳性率89.29%。代谢标准下,在第1、3、5、25天检查中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率分剐为39.29%、20.oo%、16.00%及20.00%。半暗带在内侧多见,代谢标准下内侧发现13个半暗带,占52.00%,灌注标准下,内侧发现3个半暗带,占37.50%。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患者在血肿周围存在半暗带,且半暗带在内侧多见,存在于出血危险期的各个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糖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 (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去极化以及细胞凋亡是促使半暗带发展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因不同个体具有差异。今后有可能在成像技术的指导下确认半暗带 ,把握好治疗时间窗 ,根据不同个体的状况 ,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应当是可逆的半暗带部分。PET和MRI技术有助于确认半暗带的存在。缺血半暗带的主要代谢特点是葡萄利用率增高和ATP水平逐渐下降。由兴奋性氨基酸介导的钙积聚,多形核白细胞(PMN)积聚导致的微血管受累,梗死周边去极化以及细胞凋亡是促使半暗带发展的可能机制。这些机制因不同个体具有差异。今后有可能在成像技术的指导下确认半暗带,把握好治疗时间窗,根据不同个体的状况,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治疗前快速精准评估缺血半暗带是临床诊治的紧迫需求。目前,影像学是显示缺血半暗带最直观、有效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组织窗筛选出能够从再灌注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预估风险和预后。作者介绍了急性脑梗死影像学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评估模式,并对不同发病时间、拟进行再灌注治疗患者的缺血半暗带评价策略进行了分层优先推荐。  相似文献   

5.
由于卒中的治疗受到时间窗的限制,血流灌注情况和半暗带的及时评价对治疗方案的确定至关重要。动态CT灌注成像因其快速、准确等优点在卒中影像学评价中越来越多得到重视。随着多排CT和商业软件的开发,动态CT灌注成像技术日趋成熟。文章就动态CT灌注成像在缺血半暗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溶栓是挽救缺血半暗带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治疗时间窗短、溶栓后出血以及再闭塞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一技术在广泛开展和应用之前,仍然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缺血半暗带判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PET不但能早期发现半暗带的部位及大小,而且可以判定其中存活组织的生存状态,并能预测其转归,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治疗对象的筛选及缺血半暗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区及再灌注时间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缺血早期神经元损伤、半暗带及再灌注时间窗。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做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 /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 :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缺血 (不再灌注 ) 30min组 ;缺血 (不再灌注 ) 1 ,2 ,4,6 ,2 4h ;缺血 1 ,2 ,3h后再灌注 2 4h组。每组 6只。恒温冰冻切片 ,行微管相关蛋白 (MAP2 )免疫组化染色 ;嗜银Ⅲ染色法复染 ;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MAP2免疫染色可显示神经元形态和皮质结构 ,显示缺血 30min的神经元病变。病变可分为 :中心区———MAP2阳性消失区 ;半暗带———MAP2阳性减弱伴选择性表达增强 ;继发损伤反应区———MAP2表达增强。缺血 6h内半暗带被迅速扩大的中心区取代 ,同时半暗带的神经元病变进行性加重。再灌注的时间窗应在缺血 3h以内。嗜银神经元集中分布于中心区边缘 ,半暗带也有散在分布 ,MAP2表达增强的神经元不易被银染。结论 MAP2表达增加可能是神经元对抗缺血的保护性反应 ;MAP2免疫染色是显示半暗带的理想的组织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是卒中治疗的主要靶点.核素显像能通过对梗死灶周围组织的局部脑血流、代谢变化、11C-氟马西尼受体显像和乏氧显像等方法有效检测缺血半暗带,为脑梗死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的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在梗死区周边存在一可逆的半暗带,利用神经保护因子或通过改变半暗带基因表达可保护半暗带,阻止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文章对脑缺血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表达、实验方法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血糖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ATP和乳酸含量的影响,探讨脑出血后高血糖对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单纯脑出血组(25只)、高血糖A组(2 g/kg 50%葡萄糖,25只)和高血糖B组(4 g/kg 50%葡萄糖,25只)。观察各组大鼠术前、术后1、6 h血糖变化;测定各组大鼠术后1、3、7、10和14天血肿周围脑组织ATP和乳酸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3组术后1、6 h血糖均明显升高,术后1、3、7、10和14天ATP含量均明显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高血糖A组和高血糖B组大鼠术后1、6 h血糖明显升高,术后1、3、7、10和14天ATP含量明显降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血糖可加重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加重脑损伤,损伤的程度与血糖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及其与胱冬酶-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5,PDCD-5)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脑出血后的损伤机制.方法 5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后者又分为3 h、6 h、12 h、1 d、2 d、3 d、5 d和7 d等8个亚组,每组6只.自体尾动脉不凝血50μl注入尾状核区建立脑出血模型,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察胱冬酶-3和PDCD-5蛋白表达.结果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3 h出现凋亡细胞,2~3 d达高峰,3 d后凋亡细胞数量开始下降.血肿周围组织3 h可见胱冬酶-3和PDCD-5蛋白阳性细胞,1~2 d达高峰,3 d后逐渐减少.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胱冬酶-3(r=0.971,P<0.01)和PDCD-5(r=0.334,P<0.01)阳性细胞数量与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细胞凋亡,且与胱冬酶-3和PDCD-5蛋白表达一致,胱冬酶-3和PDCD-5蛋白可能促进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去铁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异常积聚的铁离子在血肿周围组织病变中的作用及去铁胺的干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脑出血组(n=60)和去铁胺干预组(n=60),以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含量(干湿重法)和血脑屏障通透性(伊文思蓝渗出法)、DNA碎裂(TUNEL染色)以及去铁胺干预的影响.结果 脑出血组大鼠脑出血后1~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血肿周围脑水含量显著增高(P<0.05),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去铁胺干预组各观察指标与脑出血组呈现相同变化趋势,但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血肿周围脑水含量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血脑屏障通透性显著低于脑出血组(P<0.05),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 铁离子异常积聚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病理损伤,去铁胺能减轻这一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ICH)后高血糖对血肿周围脑组织乳酸(LA)和氧自由基的影响,探讨ICH后高血糖加重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ICH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单纯脑出血组(PCH)、ICH后高血糖组,ICH后高血糖组又分为2g/kg(2-IG)和4g/kg(4-IG)注射葡萄糖组。观察各组大鼠术前和术后1、6h血糖变化;测定各组大鼠术后1、3、7、10、14d血肿周围脑组织L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2-IG组和4-IG组术后1、6h血糖明显升高(P〈0.05);与PCH组比较,2-IG组和4-IG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A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脑出血后高血糖导致能量代谢障碍,LA蓄积甚至中毒,可能通过氧自由基连锁反应加重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栓塞性脑缺血后及应用尿激酶(urokinase,UK)溶栓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及对脑出血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MMP-9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溶栓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颈动脉内注射自体血制作大鼠血栓栓塞性大脑中动脉闭摩模型,缺血6h后静脉应用UK,24 h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MMP-9表达、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法检测脑出血量.结果 脑缺血组MMP-9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UK溶栓组显著高于脑缺血组(P<0.01).脑缺血组伊文思蓝含量为(5774.00±1659.70)ng/g,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643.33±151.34)ng/g(P<0.01),UK溶柃组为(6283.83±1099.28)ng/g,有高于脑缺血组的趋势.UK溶柃组和脑缺血组脑出血量分别为(3.16±8.84)μl(中位数±四分位数)和(0.00±1.48)μl,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4.17%.结论 UK溶栓可能上调 MMP-9表达,MMP-9表达与BBB通透性增加与溶栓后脑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TR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别设24 h、48 h、72 h和7 d等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在立体定位仪引导下将自体血注入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分别腹腔注射ATRA(1 mg/d)和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脑组织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脑出血后24 hATR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MMP-9表达均显著上调,48~72 h达高峰.在各个时间点,ATRA组MMP-9表达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均<0.05).结论 ATRA能抑制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MMP-9表达,从而有可能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大鼠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的规律,从而为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35只),模型组(35只),通过立体定位向脑内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以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的TGF-β1表达变化。结果TGF-β1在脑出血3 h已明显表达,6 h表达进一步明显增强,但在12h表达下降,而在1天后第2次升高达到高峰,4~7天减少,14天后消失。在脑出血6 h,TGF-β1主要在神经元表达,部分在小胶质细胞,但没有发现在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GF-β1在脑出血早期是全脑普遍性表达,以海马CA1和CA3及3~5层的皮质锥体细胞明显,后期则主要是在血肿周围表达。结论脑出血后大鼠脑内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的增强,这可能是神经功能修复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出血时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灌注,但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目前的临床监测方法还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作为能够检测处于功能障碍但仍然存活的脑组织的一种成像技术,乏氧显像有助于确认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并指导临床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及其与脑出血后脑含水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脑出血后6 h1、2 h、24 h、3天6、天和10天等时间点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用干重—湿重法测定脑出血后脑含水量的变化,并与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8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肿周围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水平在脑出血后6 h和1天显著降低(P<0.01),3天时轻度降低(P>0.05),6天时达高峰(P<0.01),10天时接近正常(P>0.05)。白细胞介素8水平在脑出血后1天和3天时显著升高(P<0.05),6天时降至正常(P>0.05)。血肿周围组织含水量在脑出血后6 h轻度增加(P>0.05),1天时增加显著(P<0.01),3天时达高峰(P<0.01),10天时基本恢复正常。白细胞介素8的变化与脑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R2=0.861)。结论白细胞介素2有利于抑制脑水肿的形成;白细胞介素8可能参与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檗碱(BBR)对2型糖尿病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半影区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和链尿佐菌素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数字抽签随机将糖尿病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糖尿病大鼠+BBR治疗组(BBR组)、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组(MCAO组)、糖尿病大鼠MCAO+BBR治疗组(MCAO+BBR组),纳入研究每组6只。治疗组在术前48 h、24 h和术后6 h经胃灌注给予相应剂量药物。采用线拴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进行神经缺损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葡萄糖调控蛋白78(GRP78)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蛋白GRP78、胰腺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核因子(NF)-κB p65表达情况。结果在脑缺血半影区,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0.41)分,高于MCAO+BBR组大鼠(1.67±0.52)分(P<0.05),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和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蛋白GRP78、PERK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亦增高(P<0.05)。BBR治疗亦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半影区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和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蛋白(GRP78、PERK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论BBR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炎症通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