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34例和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CAG、PCI诊疗成功率为97.1%和1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费用减少、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经股动脉无肝素化和经桡动脉小剂量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CAG)术后,患者舒适度以及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患者217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行小剂量肝素CAG患者198例(桡动脉组),对两组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股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较桡动脉组高,股动脉组术后穿刺局部出血、血肿、疼痛、术肢肿胀不适感的发生率低于桡动脉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排尿方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行无肝素化CAG穿刺成功率高,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2种方法的利弊,从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途径.方法通过对150例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与160例经股动脉途径者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者伤口出血、术后排便困难、术后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者(P《0.05);靶血管闭塞、迷走反射与股动脉途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但桡动脉较股动脉细,穿刺较困难,目前股动脉途径仍为主要途径,暂时不会被桡动脉途径取代.  相似文献   

7.
林芳  陈秀清  王美兰  计光  李晟 《护理研究》2008,22(3):807-809
[目的]从护理和临床角度对比经皮桡动脉与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说明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较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更具可行性。[方法]将300例冠心病住院病人按介入诊治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50例,股动脉组15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在桡动脉组未出现,股动脉组分别出现3例、1例、3例,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另外桡动脉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较股动脉组病人短。[结论]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但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的并发症少、舒适度影响小、住院时间短,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被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8.
林芳  陈秀清  王美兰  计光  李晟 《护理研究》2008,22(9):807-809
[目的]从护理和临床角度对比经皮桡动脉与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说明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较经皮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更具可行性.[方法]将300例冠心病住院病人按介入诊治途径的不同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50例,股动脉组15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并发症、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局部血肿、迷走反射、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在桡动脉组未出现,股动脉组分别出现3例、1例、3例,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另外桡动脉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明显较股动脉组病人短.[结论]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但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的并发症少、舒适度影响小、住院时间短,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被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5例冠脉介入患者随机分为A组108例和B组107例,A组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B组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对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平均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较经股动脉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充气式和旋帽式穿刺止血器的临床效果以及病人术后舒适感反馈。[方法]160例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病人,随机将病人分为充气式止血器组78例和旋帽式止血器组82例,观察两组止血成功率、穿刺部位出血、护理难易程度、病人舒适感、局部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护理难易程度、穿刺部位出血及局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感、手腕活动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使用充气式止血器和旋帽式止血器均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护理、止血效果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应用充气式止血器病人舒适感、手腕活动情况方面优于应用旋帽式止血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介入诊疗2种穿刺途径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朝容 《现代护理》2006,12(11):985-98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2种方法的利弊,从而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适的途径.方法通过对150例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与160例经股动脉途径者进行比较.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者伤口出血、术后排便困难、术后主观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穿刺者(P〈0.05);靶血管闭塞、迷走反射与股动脉途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病人痛苦,但桡动脉较股动脉细,穿刺较困难,目前股动脉途径仍为主要途径,暂时不会被桡动脉途径取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心理躯体舒适度等进行统计学数据与分析。结果 2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8%和8.2%(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护理人员工作量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患者的心理躯体舒适度评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患者恢复快,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护理资源,不但有益于患者,亦有益于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诊治冠心病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45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10例和股动脉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观不适、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 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护理相对简单,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诊治冠心病的利弊,以及针对不同的途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645例冠心病患者按介入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510例和股动脉组13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主观不适、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结论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护理相对简单,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310例,随机分成两组:桡动脉入径148例(Ⅰ组)、股动脉入径162例(Ⅱ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平均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X线透视时间、血管迷走反应比较Ⅰ组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入径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径相比同样成功率高、安全可行,且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短、节约导管耗材,同时术后护理更方便,桡动脉入径为冠脉介入诊治开辟了新途径,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入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0例和股动脉组60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3.33%,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对并发症及时处理。统计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20例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经桡动脉穿刺患者介入手术全部成功,发生血肿1例,桡动脉痉挛3例,经及时处理均好转。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穿刺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并进行合理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AMI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观察组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对比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造影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造影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1%(4/47)低于对照组23.40%(1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MI,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