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SLE的主要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SLE的发病人数在我国约为70例/10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激素+滋阴清热方治疗前、中、后阴虚内热证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相关BCL-2基因家族的动态表达.方法 阴虚内热证SLE患者治疗前、中、后三次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对BCL-2基因家族成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找到BCL-2基因家族基因16个,其中BCL-2、BAG3治疗前、中、后均明显下调,而BAG1、BCL6、BCLA21治疗后表达均上调.结论 阴虚内热证SLE患者PBMC存在BCL-2基因家族凋亡基因的异常,激素与滋阴清热方治疗后抑制/促进凋亡的BCL-2基因比例发生明显改变,细胞凋亡减少.BCL6可能是中医药等治疗SLE的靶基因之一.提示研究不同证型SLE治疗前后T、B淋巴细胞亚型的凋亡情况及凋亡机制,是合理评价凋亡在SLE发病及诊治中的作用的关键.凋亡基因的调控可能是滋阴清热方实现阴平阳秘的内在机制之一,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伟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跃娟  孙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40-104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狼疮性肾炎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性肾炎,是SLE的主要合并症和主要死亡原因.SLE的发病人数在我国约为70例/10万人口,SLE患者肾脏受累率约占1/4~2/3,从病理角度看肾脏受累则接近100%[1].  相似文献   

5.
孙燕峰  仲英 《河北中医》2002,24(3):211-2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损害的发生率在85%以上,狼疮性肾炎的晚期即肾功能衰竭是SLE首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6.
周仲瑛治疗狼疮性肾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新  王敬卿 《中医杂志》2002,43(11):814-815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SLE主要的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我国为SLE的高发区域,其患病率为70/10万人。SLE患者LN的发病率,从病理学角度看几乎达100%(尸体解剖证实),从临床角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全身血管和结缔组织的广泛炎性变为特征,常先后或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累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狼疮肾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发病率约为40% ~ 75%[1].  相似文献   

8.
紫草素对NIH小鼠肾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见表现,也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征兆.  相似文献   

9.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 SLE 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983年1月~1986年6月我们对22例 LN 住院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及全  相似文献   

10.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受遗传、性激素、环境、感染、药物、食物等多因素影响,可累及心、脑、肺、肾等多个器官,其中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SLE患者在病程中都合并肾损害,25%~50%的患者接受诊断时即有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为主治疗狼疮性肾炎2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死亡原因,约占SLE的40~78%。我们运用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狼疮性肾炎28例,取得初步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是在SLE确立后,临床具备下例1项以上者:持续尿蛋白在( )以上,或镜下血尿(>10个红细胞/高倍视野),管型尿和肾功能损害。SLE的确立是按1982年我国风湿病学专题讨论会拟订的SLE诊断参考标准进行。本文28例狼疮性肾炎均为女性,年龄在21~43岁。病程为5个月~8年。其中尿蛋白持续在( )以上者23例,肾功能减退者6例,表现有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SLE)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35%~90%有累及肾脏病变.即狼疮性肾炎[1].狼疮性肾炎病情常常迁延反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2002年1月一2006年12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72例SLE性肾炎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发生在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病征,它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据统计,美国CRF的病因:首位的是糖尿病,其次为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我国目前CRF病因依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多囊肾、SLE等。  相似文献   

14.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以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多脏器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1]。50岁以上的SLE称为老年SLE或晚发性SLE[2],临床并不多见,约占总数的6. 8%~18. 0%[3],误诊率高,且误诊时间长。少数患者病初仅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无肾外  相似文献   

15.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SLE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男女发病比例为1:9[1],约35%的患者在确诊时即存在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在SLE的病程进展中,约有40%~60%的患者在发病10年后并发LN,其中30%的LN在诊断15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2].SLE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95%,10年生存率约为90%,狼疮性肾损害作为导致SLE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合并LN的SLE患者10年生存率可降至83%[3].国外有研究表明,LN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免疫耐受力丧失,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诱导的肾内炎症,与病毒感染、遗传易感等多种因素相关[4].  相似文献   

16.
林斌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7-1618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脏器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患者的肾脏受累的时候即称为狼疮性肾炎(LN),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甚至肾功能衰竭,是SLE患者3大死亡病因之一。L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累及多器官、多系统为特征,有显著免疫学异常引起组织损害的结缔组织病,其中有肾脏病变的约占50~70%,肾功能衰竭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狼疮性肾炎(LE肾炎)的治疗极为棘手。几年来我科对LE肾炎采用中西药并用的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兹将30例资料整理介绍如下。本文30例均系我科从1986~1989年间收入住院的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在15~56岁之间,平均32.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在SLE诊断确立以后,持续蛋白尿(+)以上,合并镜下血尿或管型尿或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SLE诊断根据1982年全国风湿病会议修订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主要死因之一,有研究表明狼疮性肾炎发生率与SLE病程长短有关,确诊SLE4年以上的患者狼疮性肾炎发生率高达92.3%。西医治疗狼疮性肾炎以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现对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立琳  王立新 《陕西中医》2007,28(6):763-76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狼疮性肾炎(LN)是SLE最常见且严重的内脏损害。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狼疮性肾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并弥补了西药治疗的诸多欠缺,展示了良好前景。现就近年来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做一综述。1病机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接受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的SLE肾炎患者,进行人性化管理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36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并发症。结论通过对SLE肾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治疗期间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及药物治疗的观察是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