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肿瘤间质中新生微血管内皮分子遗传学和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也是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的研究基础。文章对肿瘤血管生成超声分子靶向成像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皮质肿瘤(ACTs)可导致类固醇激素生成过多,而肾上腺皮质癌是肾上腺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确定的导致ACTs的遗传综合征的胚系分子缺陷促进了ACTs遗传学方面的发展。在散发性肿瘤体细胞的改变中也发现了相似的分子缺陷。Li-Fraumei综合征是家族性疾病,是由于肿瘤抑制基因TP53发生改变,而Beckwith-Wiedemarm综合征是由位于11p15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的功能紊乱引起的。ACTs也可发生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中,后者以menm基因突变为特征。Carney complex患者发生的Cushing综合征是由原发性色素沉着性肾上腺皮质结节性疾病(PPNAD)引起,同时在该类患者中发现了PRKAR1A突变。另外,在散发性肾上腺皮质癌中发现了17p13及11p15等位基因的丢失,在筛查肾上腺皮质腺瘤时发现了体细胞的PRKAR1A突变。本文综述了近年在ACTs遗传学方面的进展,重点探讨了这些肿瘤的病理生理学及诊断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乳腺叶状肿瘤(Breast phyllodes tumours,BPT)[1-2]是一种病理形态和临床表现颇具特征的纤维上皮混合性肿瘤.有些研究者力求从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方面来预测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可能,但这些形态学标准往往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 相似文献
4.
妇科肿瘤分子病理研究进展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多妇科肿瘤以及瘤样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卵巢源性类固醇激素水平改变有关。近十多年来分子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甚至改变着人们对于多种疾病的认识。分子病理学不但能较客观地描述这些病变,而且对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乃至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肿瘤分子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是细胞水平的遗传病 ,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癌变的中心生物学过程。本文主要从肿瘤分子遗传学出发 ,结合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 ,回顾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并简述基因组学发展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肿瘤抑制基因变异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是一种基因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并长期累积所致,其中肿瘤抑制基因(TSG)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持续丧失功能被认为是导致细胞恶变的最重要事件之一。TSG变异的最常见分子机制是因其2个位点相继因点突变和杂合性缺失(LOH)而导致功能完全失活,即广为接受的Knudsen“二次打击”理论。另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基因变异类型是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功能的失活,其分子特征是基因组DNA微卫星小体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这两种基因变异形式最终都将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活动脱离还调控而发生肿瘤。由于LOH和MSI是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性特征,并具有分子病理学上的诊断意义而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4,(1)
粘蛋白抗原4(MUC4)是某些恶性肿瘤的分子标志物,可为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领域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关于MUC4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有大量的报道,但在分子影像学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对近年来有关MUC4的基础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以期促进恶性肿瘤分子影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用多种化学药物和放射线治疗肿瘤时,肿瘤细胞可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即肿瘤细胞在发生凋亡的同时,由非免疫原性的细胞转变为具有免疫原性的细胞,并在机体内激发抗肿瘤免疫效应.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是一种有多种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些分子的细胞定位和表达水平的改变直接影响死亡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手段.本文简要综述了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IFNs)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作用.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手术治疗及放化疗之后的重要治疗方式,但在某些肿瘤中,免疫治疗的作用效果甚微,其原因可能是耐药及免疫逃逸,因此探究肿瘤免疫逃逸的具体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11.
12.
内分泌肿瘤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60~70年代发现了人体内存在有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ispersed neumendocrine system,DNES)后,内分泌系统已大大地扩展了,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内分泌腺,还包括了广泛散在分布于许多器官组织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即DNES系统。多年来国内病理界对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形态和免疫 相似文献
13.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1)
tenascin-C(TNC)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在胚胎组织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成熟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TNC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涉及多种复杂的信号通路,通过与syndecan-4、整合素α5β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相互作用,对FAK和RhoA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及Notch信号通路进行调节,从而影响上皮间质转化、肿瘤细胞黏附、侵袭、增殖和血管生成,增强多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TNC在某些恶性肿瘤中可以用于评价患者预后或者作为转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6,(2)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志物靶向示踪肿瘤并显像已成为肿瘤早期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可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整合素αⅤβ3特异性结合,用放射性核素标记RGD肽,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可示踪肿瘤新生血管,从而在早期确立诊断。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RGD肽的修饰、标记方法、纳米技术应用进行阐述,并就利用αⅤβ3受体,综述了RGD肽介导的PET/SPECT显像、磁共振显像、超声显像、光学显像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季筱雯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1):53-55
血管是肿瘤生长的重要条件,是侵袭、转移的重要途径。与直接以肿瘤细胞为靶点相比,以血管内皮细胞上整合素和酪氨酸酶为靶点的显像和治疗有其独特之处。放射性核素显像及PET可以评价血管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效果,并对治疗中的患者进行监测。目前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药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②抑制这些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③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此外,纳米材料在该领域的运用,使有效并选择性地将基因或药物运输到肿瘤血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特征量化分析对判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总结了良性和恶性乳腺肿瘤在超声图像上的特点,将乳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鉴别特征在形状、边缘、边界、朝向、回声特点几个方面的量化方法和量化参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量化特征与肿瘤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2019), 将小叶瘤变定义为"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al lobular units)失黏附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 伴或不伴有终末导管的派杰样播散"。小叶瘤变包括不典型小叶增生(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和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根据细胞形态将小叶原位癌细分为经典型小叶原位癌、旺炽型小叶原位癌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3种组织学亚型。近年来, 随着分子病理学不断发展, 对组织学形态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入, 加深了对小叶瘤变及其亚型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小叶肿瘤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贾雪梅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7,37(9)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不具有特异性.发生于胃肠道的CFT,易与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混淆,如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在临床诊断时需进行分子标志物检测才可鉴别.CFT发病原因不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胃肠道CFT与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有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软组织肿瘤新类型被发现。有些肿瘤具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但分子遗传学特征不同;有些肿瘤则是组织学起源相同但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还有一些肿瘤表现为分子遗传学特征相同但组织学起源不同。作为病理医师,应该熟悉、了解这些新类型,但也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其分子遗传学改变,对于那些没有相应靶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