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杨济 《中国骨伤》2001,14(9):555-556
自 1996至 2 0 0 0年 ,临床中发现 ,骨折及下肢手术后病人出现患肢弥漫性肿胀、肢体疼痛 ,皮温、皮色改变 ,伴随发热 ,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3~ 92岁 ,平均 6 6岁 ,6 0岁以上者 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 2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1例 ,髌骨骨折后 1例 ,胫腓骨双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 1例 ,长期卧床发病 1例。发病时间为急性 4例 (伤后或术后 1周内 )慢性发病 2例 ,其中 1例因髌骨骨折 ,卧床 2月后 ,下地功能锻炼时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经抬高患肢 ,休息后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四通胶囊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下肢骨折手术患者240例.其中80例患者行四通胶囊口服治疗10 d,8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80例患者纳入空白对照组.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并记录患肢情况.[结果]接受四通胶囊治疗的患者中仅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无1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患者中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但因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有11例.空白对照组治疗的患者有2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四通胶囊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4-03—2015-01间实施剖宫产手术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疏导、体位干预、合理饮食、康复锻炼等系统护理。比较2组DVT的发病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DVT的发病率为12.50%(5/40),观察组为2.50%(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产妇术后加强心理、膳食、体位干预、康复锻炼等系统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病率,促进产妇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下肢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DVT的预防护理方式进行研究,比较具体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行下肢骨折术治疗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组和观察组(n=32).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DV...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术后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术后长期卧床的高龄病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值得临床重视。我院 1994~ 2 0 0 2年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例采用预防措施 ,与早期 ( 1986~1993年 )病例相比 ,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4年以后采用预防措施病人 71例 (预防组 ) ,年龄70~ 83岁。术后卧床时间 7~ 2 2天 ,平均 10 4天。 1994年以前病人 71例 (对照组 ) ,年龄 70~ 88岁 ,平均 76 3岁。术后卧床时间 7~ 2 5天 ,平均 12 7天。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原发病及治疗术式、并存症差异均无显著性 ,有可比性。预防措施 :( 1)定时翻身、…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腹腔镜手术可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严重者可死亡。目前发病机制、发病率不清楚,国内很少采取预防措施,本文对腹腔镜手术可能引起的下肢血流动力学及机体凝血纤溶改变、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如何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部分病人可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少数病人血栓脱落后并发肺梗塞,可导致死亡。随着医院手术中常规在下肢浅静脉置留置针,术后并发LDVT的病例数也逐渐增多。本文结合两院自1998年8月-2000年5月收治的12例LDVT病人,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DVT)是外科创伤后的一种并发症,尤以髋膝部骨折后最常见。如处理不当,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截肢或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本院自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9例下肢骨折并发DVT病人,经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留置导管溶栓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对31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查,在DSA引导下阻断患肢浅静脉经足背静脉留置针注入碘比醇20ml,观察深静脉阻塞的程度及血栓的范围.采用Seldiinger技术,经皮健佣股静脉穿刺置人导管鞘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经5F猪尾导管以20ml/s速度注入碘比醇30ml,了解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于双侧肾静脉开口下方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经导管鞘送入溶栓导管,将溶栓导管头端置于血栓内,用肝素冒封好溶栓导管尾瑞,每8小时经溶栓导管推注10万单位尿漱酶溶液50ml(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液50ml生理盐水中),常规抗凝并给予真对性护理干预.结果:31例患者治疗3~10天血栓完全溶解,血管通畅,所有患者于滤器置入第10~14天内取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做到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总结1200例腰间盘突出症,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结果:1200例腰椎间盘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发生率为1.7%,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结论:承着老年病人腰椎间盘手术的增多,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将增加,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酌情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3例为对照组,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11例为治疗组,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81.8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23.1%,总有效率69.2%,两者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用药量少,直接栓内溶栓,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溶栓  相似文献   

15.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规律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26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活血化瘀、溶栓、降粘,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10天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结果:26例病人,疗效优者12例,良13例,差1例,总有效率96.2%,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及时降粘、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通过对20例下肢手术患者术前D-二聚体(D-Di)水平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旨在探讨术前D-Di水平对预测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琨  费晨  王鹏飞  张斌飞  杨娜  田丁  庄岩  张堃 《骨科》2020,11(3):223-228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9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且术前超声检查未发现DVT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血栓发生部位及发生率,将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侧别、合并外伤、合并内科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1 d红细胞压积、术后1 d的D-二聚体列为观察指标,先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97例病人中,术后有17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5.21%,其中发生近端血栓2例(2/175,1.14%),远端血栓162例(162/175,92.57%),混合血栓11例(11/175,6.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1.888,95%CI(1.213,2.930),P=0.005)、女性[OR=1.841,95%CI(1.268,2.673),P=0.001]、冠心病[OR=1.086,95%CI(1.190,3.945),P=0.011]、术后1 d D-二聚体[OR=1.077,95%CI(1.019,1.138),P=0.009]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DVT发生率较高,以远端DVT为主。对于年龄>60岁、女性、冠心病、术后D-二聚体升高的病人应注意重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8.
腰间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6例腰椎间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占同期897例腰间盘术后病人的0.7%。作者就该并发症的发病原因、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手术时间过长、出血过多、大量输血及术后长时间应用止血药等因素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该病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保守治疗72小时无效,应及时采取手术取栓治疗;手术采用Fogarty导管和驱血带祛除血栓,以恢复下肢深静脉血流,结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系指下肢深静脉如股静脉、 腘静脉、腓静脉等的血栓形成,使血管闭塞,影响血液回流入 心脏。DVT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脱落后嵌顿到肺动脉,形成 肺栓塞,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 克,甚至猝死,远期危害可致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术后 DVT发生率较高,是术后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关国内术后DVT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尚未定论。本研究 拟通过对高危病人术后DVT发生率的调查,探讨术后DVT 的有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LEDVT)的治疗经验。方法: 2012年1 月至 2017年 12月我院收治的2 835 例腹股沟疝病人,其中7例(0.25%)病人术后发生LEDVT。结果: 7例腹股沟疝病人术后发生LEDVT,其中1例双下肢,4例左下肢,2 例右下肢。经抗凝和对症支持治疗,均顺利出院。未发生肺栓塞和死亡。结论: 腹股沟疝围术期,要高度重视 LEDVT 的发生。积极预防、迅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LEDVT 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