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1-2],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误治.我们分析了263例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IM的诊断及重症判别能力,减少误诊.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的263例IM患儿,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IM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70例,女性93例;发病年龄6个月至13岁,其中6个月至1岁43例(16.35%),>1 ~3岁98例(37.26%),>3~6岁75例(28.52%),>6~13岁47例(17.87%);发病季节:夏秋季(6~11月)占58.17%,高于冬春季(12月~次年5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衡阳地区南华大学附一医院2007~2012年6年间0~14岁的住院儿童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患儿前五位主要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以降低儿童病死率。方法对南华大学附一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6年间,住院的24 305例0~14岁患儿中170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年龄分布、入院后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病因变迁、病死率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7~2012年住院儿童总病死率为0.70%,6年间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170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男女比例1.7∶1.0。以0~28天病死率最高,为0.99%(46/4651);住院3天及3天以内死亡者例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72.35%(123/170)。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新生儿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3.53%(142/170)。不同年龄组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结论 2007~2012年6年间病死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和各年龄期的重点保健措施,降低早产儿出生率,预防感染性疾病,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居民伤害死亡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成都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用死因网络直报系统、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5年间成都市居民伤害死亡25 639例,平均死亡率44.37/10万,占总死亡的7.09%,居全死因第4位.居民伤害死亡前5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淹死.0岁组以意外机械性窒息(44.24%)为主,1~14岁组以淹死(47.74%)为主,15~34岁组、35~59岁组和60岁及以上组均以交通事故(分别为47.83%、50.45%和43.34%)为主.农村的伤害死亡年平均死亡率高于城市.结论 伤害已对成都市居民的生命造成危害,已成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根据不同伤害及年龄特点针对性实施防治措施及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孝感市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原因。方法对2007—2011年孝感市7个县(市)区发生的1 369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孝感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1 369例,死亡率为6.37‰(1 369/214 857),不同年份死亡率年均递减率为0.53‰。男性儿童死亡率为5.46‰(716/131 063),女性儿童为7.79‰(653/83 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35,P<0.01)。1 369例死亡儿童年龄≤7 d者679例(占49.60%),8~28 d者121例(占8.84%),29~364 d者273例(占19.94%),1~4岁者296例(占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38,P<0.01)。城市儿童死亡率为5.14‰(542/105 427),农村为7.56‰(827/109 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5,P<0.01)。城市儿童患病死亡469例(占86.53%),意外死亡(包括溺水、意外窒息、交通意外等)73例(占13.47%);农村患病死亡633例(占76.54%),意外死亡194例(占2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8,P<0.01)。城市儿童主要患病死亡原因构成前3位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农村儿童主要患病死亡原因构成前3位是: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肺炎。结论孝感市近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有所减少,其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应加强孕产妇围产期的管理,强化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加强产科质量管理,提高儿童疾病诊治水平、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增强社会医疗保障能力和儿童救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  相似文献   

5.
2002~2005年意外伤害住院儿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意外伤害住院儿童的特点,为开展意外伤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复习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收住院的0~18岁2410例意外伤害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伤害类别、构成、年龄分布及相关因素。结果意外伤害患儿占同期该院0~18岁住院总病例的9.77%。男童多见,平均年龄7.6岁。意外死亡率0.62%,占同期0~18岁儿童死亡顺位第3位,其中以创伤最多见,其次为中毒和烧伤。儿童意外伤害住院构成比排位前四位为外伤、烧伤和腐蚀伤、中毒、异物。意外伤害高峰年龄为12~18岁(34.94%),外伤以12~18岁最为多见(41.23%),烧伤和腐蚀伤以1~岁幼儿最多见(49.66%)。结论意外伤害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根据意外伤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防范,减少其发病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了解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意外伤害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为本地区加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认识、治疗和预防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以减少本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方法 查询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共两年本院PICU收治的儿童意外伤害病例,对患儿的一般资料、意外伤害发生原因、是否高级生命支持及预后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年期间本院PICU共收治儿童意外伤害病例58例;年龄1-15岁,其中1-2岁15例,2-3岁12例,3-4岁6例,4-5岁4例,5-6岁2例,6-10岁5例,11-15岁14例;1-4岁、11-15岁患儿分别占比63.8%(37/58)、24.1%(14/58)。药物中毒24例,农药中毒22例,溺水、误服减肥药各3例,误用强酸/碱、坠落伤各2例,烫伤、一氧化碳中毒各1例。1-4岁患儿均因看护不当或自身识别性差出现意外伤害,为非自主伤害;11-15岁患儿自主服用药物或农药占57.1%(8/14),以自主伤害为主。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9例,进行血液净化16例。58例患儿中死亡1例,其余好转后转入普通病区。结论 本院儿童意外伤害病例呈现1-4岁、11-15岁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从1998-2007年期间急诊、住院收治病例中意外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对医院1998-2007年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死因根据ICD-10分类.结果:10年间因意外伤害死亡309例,病死率为50.59(1/10万),居医院10年间所有痰病死因顺位第3位;意外伤害死亡顺位: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刀刺死、淹死、触电、吸毒.意外伤害死亡男女性别比为2.22:1.意外伤害死亡最高发年龄段为30-59岁年龄组.结论:意外伤害死亡是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作好意外伤害死亡的防控工作,是当前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工作重点之一,而且是涉及多个科学领域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天津市宁河区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现况,分析造成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政策提供依据,并为后期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 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宁河区发病报告监测体系中2019年首次因意外伤害就诊于各级医疗机构病例,对意外伤害发生情况、患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此次研究的病例共2461人,其中男女性别比为1.17:1,城乡比为1.22:1.伤害原因前五位的分别是跌倒1029例(41.81%),机动车交通事故432例(17.55%),动物伤219例(8.90%),砸伤137例(5.47%),中毒117例(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299,P<0.001).轻、中、重度和死亡依次为1564例(63.55%)、709例(28.81%)、178例(7.23%)和10例(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7.621,P<0.001),不同伤害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031,P<0.001).结论 老年人意外伤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而老年人的意外伤害更多发生在家中,因此应该定期对老年人进行体检,纠正视力障碍,补充维生素等防范骨折发生,加强锻炼,以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0~16岁儿童青少年死亡病例,探讨急诊儿童青少年死亡原因及特点,以期寻找救治急重症儿童,减少急诊儿童死亡的切入点,为降低儿童青少年病死率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调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16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为新生儿组(≤28 d)、婴儿组(28 d<年龄≤1岁)、幼儿组(1岁<年龄≤3岁)、学龄前组(3岁<年龄≤6岁)、学龄期组(6岁<年龄≤10岁)、青春期组(10岁<年龄≤16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导致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死亡、猝死、疾病终末期,呼吸衰竭及呼吸、心跳骤停等。死亡原因第一位是意外伤害,占40%;第二位是猝死,占15%;第三位是呼吸衰竭和疾病终末期,各占13%。在意外伤害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86∶1。其中交通伤占首位(42.5%),其次是坠/跌落伤(25.0%)。儿童死亡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青春期组以交通伤为主要伤害类型(42.85%),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婴儿组以交通伤和坠/跌落伤为主要伤害类型,幼儿组以交通伤(28.57%)和异物(28.57%)为主要伤害类型,其次是坠/跌落伤(14.28%)、溺水(14.28%)及中毒(14.28%)。儿童死亡地点发生在来院途中是第一位占37%,其次是在家中占32%,院前死亡占69%,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发生院前死亡明显高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儿童。结论 通州区0~16岁儿童青少年急诊死亡前3位的原因是:意外伤害死亡、猝死、呼吸衰竭及疾病终末期,不同年龄段死亡原因不同,死亡地点多为院前,年龄越小发生院前死亡风险越高,男孩多于女孩。  相似文献   

10.
谷城县0~14岁儿童意外死亡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谷城县 0~ 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在全死因中的构成。方法 :对湖北省谷城县1990~ 1992年 6月间 0~ 14岁儿童死因进行全面的回顾性调查。结果 :谷城县 0~ 14岁儿童全死因死亡率为2 0 7.0 5 / 10万 ,意外伤害死亡率为 81.84/ 10万 ,占全死因的 39.5 % (2 83/ 716 ) ,为 0~ 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男、女儿童意外死亡的前 3位死因均为溺死 (男 5 0 .6 % ,女 5 1.2 % )、机械窒息 (男 2 1.6 % ,女 2 5 .6 % )和车祸 (男 8.6 % ,女 9.1% )。结论 :意外伤害是谷城县 0~ 14岁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应加强对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预测老年患者非神经外科非心血管手术围术期死亡风险的危险指数评分.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非神经外科非心血管手术治疗的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的住院患者11 144例,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术前化验室检查、手术麻醉情况.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Bootstrapping法行内部校验,通过校正方程的偏回归系数确立危险指数评分的参数权重.结果 围术期病死率为1.0%(111例).通过回归分析获得8个独立预测因素,并定义危险指数评分:美国医师协会分级(工级0分,Ⅱ级3分,Ⅲ或Ⅳ级4分)、BMI(<24 kg/m2 0分,≥24 kg/m2-1分)、肾功能不全(1分)、慢性阻塞性肺病(3分)、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2分)、低清蛋白血症(1分)、低钠血症(1分)、实施全身麻醉(1分).危险指数评分:<6分的患者为低危,6~7分的患者为中危,>7分的患者为高危,高危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实际预测风险大于10%.围术期死亡危险指数评分展现出了较好的诊断识别能力(c-statistic=0.878).结论 老年患者非神经外科非心血管手术的围术期死亡风险可以通过危险指数评分进行预测,这一评分可以帮助筛选围术期死亡的高危人群,以便针对性的给予更精细化的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掰启安瓿造成手损害的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随机抽查江苏省徐州市3所医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因掰启安瓿而造成手损害的护理人员,从心理紧张、急救急用、方法错误、操作不熟练、用力不均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的1176人中有1011人发生手损伤,发生率为85.92%.实习护士组(护龄≤1年)经常发生率(37.84%)明显高于其他组(护龄>1~5年、>5~10年和>10年组分别为30.75%、22.03%和19.59%)(P<0.01).心理紧张是造成手割伤的主要原因,实习护士组为75.29%,护龄>1~5年组次之为56.19%,明显高于护龄>10年组(2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操作不熟练和操作方法错误致手损伤与护理人员的护龄直接相关,实习护士组和护龄>1~5年组因操作不熟悉致手损伤率分别为49.40%和32.30%,而护龄>5~10年和护龄>10年组仅为11.86%和7.77%(P< 0.01).掰启安瓿用力不均和急救急用时致手损伤在各类人员中均有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掰安瓿致手损伤可造成护理人员的生理伤害和心理恐惧,是医疗工作中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应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防范意识,规避高危险行为,减少手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Place of death is an important issue at the end-of-life. It is poorly understood in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in Japan. This study aimed to clarify place of death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as well as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place of death. Study population was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t Kobe University Hospital during the last 7 years. The medical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gardless of cause of death to derive data relating to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disease. 1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Median age at death was 12.2 years old. 6 patients including 5 children in complete remission had hematological disease and 12 patients suffered from solid tumors. 4 patients (22.2%) died at home, whereas 14 patients (77.8%) died in the hospital including 6 ICU deaths. No one died in hospices. Preference of patients was unavailable due to the lack of inquiry. Factors influencing place of death (home, ICU, non-ICU) were disease (hematological disease vs. solid tumor, p=0.010, brain tumor vs. non-brain tumor, p=0.023), disease status (complete remission vs. non-complete remission, p=0.0014) and preference of families (p=0.029). Among 6 families who expressed preference, no disparity was observed between actual and preferred place of death. This is the first English publication of place of death of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in Japan. The low percentage of home death, factors influencing place of death and the lack of disparity between actual and preferred place of death were indicated.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better understand place of death.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治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儿科门诊就诊及儿科病房住院的6 823例确诊为儿童肺炎的患者应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 (1)6 823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检出1 843例,阳性率为27.01%,其中女性患儿感染率高于男性(32.68% vs.23.21%,P<0.01).(2)<1岁、1~<3岁、3~<6岁、6~14岁肺炎支原体抗体检出率分别为5.4%、28.0%、40.3%、43.8%(P<0.01),其中大于或等于3岁者总检出率高于小于3岁者(P<0.01).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学龄期儿童发病率较低,以秋冬季节多发.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otentially lethal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PLVAs) occur frequently in survivor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r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in other forms of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LVA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Data concerning demographics, 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 NYHA functional class, biochemical variables,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and medical treatments were collected by reviewing hospital medical records from 1080 patients with NYHA IIIV and a left ventricular (LV) ejection fraction ≤45%. PLVAs were defined as multi-focal ventricular ectopy (>30 beats/h on Holter monitoring), bursts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nd 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ll-cause mortality, sudden death, and rehospitalization due to worsening heart failure, or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during 5-year follow-up after discharge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PLVAs in CHF was 30.2%, and increased with age; 23.4% in patients <45 years old, 27.8% in those between 45–65 years old, and 33.5% in patients >65 years old (P=0.033). Patients with PLVAs had larger LV size and lower ejection fraction (both P <0.01) and higher all-cause mortality (P=0.014) during 5-year follow-up than those without PLVAs. Age (OR 1.041, 95% CI 1.004–1.079, P=0.03) and LV end-diastolic dimension (OR 1.068, 95% CI 1.013–1.126, P=0.015)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the occurrence of PLVAs. And PLVA was an independent factor for all-cause mortality (RR 1.702, 95% CI 1.017–2.848, P=0.031) and sudden death (RR 1.937, 95% CI 1.068–3.516, P=0.030) in patients with CHF.
Conclusion  PLVAs are common and exert a negative impact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HF.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is a curative therapy for many hematological diseases,but there are man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allo-HSCT,among which neurolo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降低病人死亡率,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筛选1416例年龄≥15岁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信息,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死亡的1 416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占68.67%,女性占31.33%,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87岁,平均死亡年龄(47.68± 12.67)岁,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2.01%,婚姻状况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占60.3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水平为主,占88.7%;死亡病例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3个月内病死率最高,为37.22%.所有死亡病例中,64.76%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开始的第1年患者生存率下降最快,Log-Rank检验(P< 0.000 1)发现基线CD4计数≤50个/μL的生存率低于基线CD4计数为51~200个/μL组和≥201个/μL组.结论 湖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病死率较高,应加强患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减压治疗恶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的大面积脑梗死并行微创减压治疗的患者1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2~85岁,≥ 60岁者6例。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 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3例中4例在3 d内死于脑疝及相关的严重合并症,病死率为30.8%,95% CI:9%~61%。1例在1个月后死于胆结石上消化道大出血。8例存活者中mRS评分≤ 2者5例,mRS评分>2者3例。无微创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出血及硬膜下血肿等合并症。结论 微创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本方法不受年龄局限,方法简单、快捷、安全、有效,无明显手术相关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的睡眠状况.方法 纳入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53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Epworth思睡量表、STOP-BANG问卷、不安腿综合征筛查问卷、RBDSQ中文版量表针对患者住院以前有无失眠症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风险性,有无不安腿综合征,有无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睡眠情况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患者151例,年龄(68.4±9.4)岁;女性102例,年龄(69.7±9.5)岁.全部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为9.0±3.9,STOP-BANG评分为3.9±1.8,两者均高于正常范围.男性患者的STOP-BANG评分以及RBDSQ评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全部患者中,有失眠症状(PSQI≥8分)的患者比例为47.4%(120/253),有日间思睡症状(ESS>10分)的患者比例为24.5%(62/253),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风险(STOP-BANG问卷>3分)的患者比例为48.6%(123/253),临床诊断不安腿综合征比例为4.0% (10/253),有RBD现象(RBDSQ中文版>5分)的患者比例为7.1% (18/253).其中男性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风险的比例以及有RBD现象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结论 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前伴有多种睡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失眠以及不安腿综合征可能与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