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郑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176-177,181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3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BPPV进行比较。结果:163例BPPV患者中男性占28.8%,女性占71.2%;〈40岁占68.7%,〉140岁占31.3%;其中后半规管型118例,水平半规管型44例,垂直半规管型1例;后半规管型BPPV眼震潜伏期短于水平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与水平半规管型眼震潜伏期和眼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PPV在临床上以女性多见,以后半规管型最多见,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比较潜伏期更长,但眩晕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史两问法(①起卧后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和②床上翻身后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对判断受累半规管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3月门诊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158例,进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明确诊断,和同期确诊的84例BPPV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病史两问法对判断BPPV受累半规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58例主诉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中,99例主诉有第①种眩晕症状、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的主观感觉,其中确诊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 63例;同期确诊的67例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患者中63例有第①种眩晕症状。第①种眩晕症状诊断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的敏感性为63.6%(63/99)、特异性94%(63/67)。158例中26例主诉有第②种眩晕症状、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的主观感觉,确诊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 16例。同期确诊的17例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患者,16例有第②种眩晕症状,第②种眩晕症状诊断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的敏感性为61.5%(16/26)、特异性94.1%(16/17)。结论:病史两问法可以初步判断BPPV受累半规管。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方法 收集521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其占门诊眩晕和头晕患者的比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合并偏头痛的情况.结果 521例患者占门诊眩晕患者的35.7%,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2.1%.其中男性158例(30.3%),女性363例(69.7%),年龄20~93岁,平均(57.5±12.8)岁.右侧半规管受累323例(62.0%),左侧半规管受累187例(35.9%),双侧半规管受累11例(2.1%).垂直半规管眼震潜伏期(3.22±2.37)s,持续时间(8.31±7.98)s;水平半规管眼震潜伏期(2.33±1.50)s,持续时间(14.77±11.40)g;垂直与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潜伏期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15例(2.9%)患者在发病前有头部外伤史,39例(7.5%)患者伴有偏头痛病史.结论 BPPV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应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方法 收集521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其占门诊眩晕和头晕患者的比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合并偏头痛的情况.结果 521例患者占门诊眩晕患者的35.7%,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2.1%.其中男性158例(30.3%),女性363例(69.7%),年龄20~93岁,平均(57.5±12.8)岁.右侧半规管受累323例(62.0%),左侧半规管受累187例(35.9%),双侧半规管受累11例(2.1%).垂直半规管眼震潜伏期(3.22±2.37)s,持续时间(8.31±7.98)s;水平半规管眼震潜伏期(2.33±1.50)s,持续时间(14.77±11.40)g;垂直与水平半规管BPPV的眼震潜伏期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15例(2.9%)患者在发病前有头部外伤史,39例(7.5%)患者伴有偏头痛病史.结论 BPPV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应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09年5月间治疗6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半规管耳石假说,对所有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法治疗,并评定疗效。结果:在Dir-Hallpike检者中,所有患者均诱发出眼震,即均为客观性BPPV,非主观性BPPV,66例患者中后半规BPPV有49例,上半规和后半规同时受累的11例,上半规管受累的1例,水平半规管受累的6例,治疗有效率90.9%,平均治愈次数2.19,随访期间4例复发。结论:耳石复位法是治疗后半规管、上半规管、水平半规管BPPV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可做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依据典型眩晕发作特点及变位性眼震试验确诊或疑诊238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上、后半规管和疑诊BPPV,Barbecue翻滚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结果确诊后半规管BBPV199例、上半规管BBPV4例、水平半规管BBPV20例、混合型BBPV4例、疑诊11例,经手法复位总有效率96.22%。结论依据典型眩晕发作特点及变位性眼震试验可确诊或疑诊良性位置性眩晕,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法复位方法,疗效显著,对疑诊患者首选Epley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典型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254例,根据BPPV患者位置试验的眼震特征,对不典型眼震BPPV患者进行不同的手法复位治疗,观察复位1周后的短期效果,并与典型眼震BPPV患者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254例患者中,位置试验引出典型眼震BPPV 206例,引出不典型眼震BPPV 48例。典型眼震BPPV与不典型眼震BPPV患者的患病侧别(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131例/75例比21例/27例)和发病至就诊持续时间[6.5(2.0,20.0)d比10.0(5.0,30.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8例不典型眼震BPPV患者中,复诊时34例治愈。确诊后半规管BPPV(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上半规管BPPV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诊断及复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SRM-Ⅳ模拟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28例(68.3%),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19例,不伴有扭转成分9例;SRM-Ⅳ上半规管BPPV诱发试验诱发出典型垂直向下眼震35例(84.6%),其中眼震伴有向地扭转的成分30例,不伴有扭转成分5例。在所有41例患者中有38例能通过两种诱发试验对受累侧别做出判断,其中因诱发眼震伴有扭转成分而判断侧别30例,单侧诱发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且不伴有扭转成分3例,双侧诱发出垂直向下眼震5例,且不伴有扭转成分,但因眩晕及眼震的强度有明显差别而判断出侧别,患者对受累侧别不能判断3例。在能判断出侧别的38例患者中有左侧上半规管受累25例,右侧上半规管受累13例。对41例采用SRM-Ⅳ上半规管BPPV复位法进行治疗,通过一次治疗痊愈2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结论上半规管BPPV临床上被越来越重视,应用SRM-ⅣBPPV诊疗系统对上半规管BPPV进行诊治效果好,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32例HS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2种试验方法检查后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18例,采用Lempert的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诱发水平背地性眼震14例,3例在变位试验过程中直接转换为向地性眼震并行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11例采用Gufoni疗法转换眼震方向,转换成功8例并行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32例HSC—BPPV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75.0%(24/32),3个月总有效率为84.4%(27/32)。经半年随访有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2.5%。结论HSC—BPPV的诊断和治疗需首先明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耳石位于半规管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发病机制类型,进而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张爱兰 《黑龙江医学》2014,(12):1367-1368
目的探讨眼震视图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定位诊断价值及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156例BPPV患者的眼震视图资料,分析总结各型BPPV在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中眼震图上眼震特点,确定受累半规管,行改良Epley手法或Barbecue360°翻滚法复位治疗。结果 156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118例(75.6%),水平半规管BPPV 25例(16.0%),前半规管BPPV 6例(3.9%),混合型BPPV 7例(4.5%)。行手法复位治疗,1周进行疗效评定,随访3个月,治愈133例(85.3%),有效155例(99.4%),无效1例(0.6%)。结论眼震视图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患者眼震情况,可准确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显著、简便、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变位实验中眼震的参数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和产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98 例BPPV 患者,应用视频眼震电图记录变位实验诱发的眼震,分析比较后半规管BPPV(PC-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变位实验各头位眼震方向、潜伏期和持续时间等参数特点。结果BPPV 患者398 例,其中PC-BPPV 290 例,占73.1%(290/398),271 例诱发出向地、旋转、向上型眼震,平均潜伏期(26.36±18.70)s,眼震持续时间平均(10.88±8.89)s;HC-BPPV 103 例,占25.8%(103/398),76例诱发出水平向地性眼震,平均潜伏期(0.67±0.68)s,眼震持续时间平均(25.34±20.12)s,24 例HC-BPPV 水平离地性眼震患者平均潜伏期(3.59±2.01)s,平均持续时间(52.30±40.21)s。与PC-BPPV 相比,水平向地性HC-BBPV 在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1.13 和8.89,P =0.007 和0.002);水平离地性HC-BPPV 在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8,P =0.945),而在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6.10,P =0.003)。结论在变位实验中,PC-BPPV 眼震潜伏期长于向地性HC-BPPV,不一定长于水平性HC-BPPV,但持续时间短于所有类型HC-BPP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多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multi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C-BPPV)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中国武警总医院眩晕科被诊断为BPPV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MC-BPPV的临床特征、复位治疗策略与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在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定期随访,分析与评价其复发情况及预后.结果 在96例多半规管BPPV病例中,双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型26例(27.1%);一侧后半规管管石症型合并对侧水平半规管管石症者5例(5.2%);一侧后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65例(67.7%).平均复位(3.60±2.07)次;复位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2%、11.5%、19.8%和31.4%.结论 MC-BPPV通过细致检查可得到明确诊断及有效地复位治疗,复位治疗后虽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但仍可得到成功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半规管高频功能情况.方法 确诊为单侧半规管BPPV患者360例,包括后半规管管石症120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120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12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120例,4组受试者均完成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以vHIT出现补偿性眼跳为异常指标,分析4组受试者vHIT试验结果.结果 BPPV患者vHIT异常率(17.8%)与正常对照组(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74,P=0.001).但3组BPPV患者vHIT异常率分别为16.7%、20.0%和16.6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周的患者其vHIT异常率(47.7%)明显高于病程<3周者(8.1%),病程>3周各组患者其vHIT异常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991,P=0.008).结论 BPPV患者vHIT异常率增加,但vHIT异常率不受所累及半规管及亚型的明显的影响,而受到BPPV病程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郭艳霞 《广州医药》2014,45(2):57-59
目的 总结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使用手法复位后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7月期间在我科室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根据受累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方法进行治疗,并分别于复位后1周及3月随访,记录疗效评估结果.结果 后半规管BPPV在复位1周和3月后随访的有效率均为100%;水平半规管BPPV在复位1周和3月后随访的有效率为91.7%和100%;上半规管BPPV在复位后1周及3月后随访的有效率均为87.5%;混合型BPPV在复位精辟1周和3月后随访的有效率均为66.7%.结论 BPPV的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经济成本低、安全可靠,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管石复位术(PRM)后能否减少跌倒发作.方法 回顾性研究过去5年中因BPPV跌倒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所有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进行相应的PRM.消除位置性眩晕和眼震后,患者接受1年期随访,并观察跌倒次数.采用Wilcoxon&#39;s检验比较复位前后跌倒次数.结果 147例患者入组,后半规管121例,水平半规管18例,前半规管8例.前半规管和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Lempert法复位.患者经PRM后跌倒次数减少,所有患者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后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水平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前半规管BPPV复位前后跌倒次数比较(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RM能减少BPPV老年患者跌倒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剖观测前庭蜗器的形态结构,获得其解剖学参数,为实验教学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尸头20个,经15%~20%盐酸脱钙软化。雕刻显示内耳的各结构,测量各骨半规管的内径、总骨脚、跨度、弧长、顶点间距和耳蜗的蜗底直径、耳蜗高度、面神经各段长度、转角等参数。结果实验所用标本40侧,结构完整。所得数据见表1~3。总骨脚为(3.79±0.25)mm。结论分别测得的左右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显示各骨半规管大小不等。骨半规管内径由大到小依次为外侧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高度依次为后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和外侧骨半规管,跨度依次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侧骨半规管,弧长依次为后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和外侧骨半规管。后、外侧骨半规管相距最近,前、外侧骨半规管次之,前、后骨半规管相距最远。面神经各段中鼓室段最长,内耳道段次之,迷路段最短。面神经迷路段与鼓室段夹角为(62.38±5.3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的诊治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诊治的、双侧Dix-Hallpike诱发试验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思路。结果 20例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双侧均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进一步行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其中6例患者平躺试验时出现垂直向上眼震发作而低头试验无眼震发作,判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给予两侧颗粒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其余14例患者在平躺试验和低头试验时仍表现为扭转、向上性眼震发作,但此时二者眼震的扭转方向相反,判断为眼震带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给予一侧Barbecue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 对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双侧出现扭转、向上、向地性眼震发作的患者,不应贸然诊断为双侧后半规管BPPV,应排除眼震出现扭转、向上成分的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