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外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外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住院确诊为AS的脊柱外表现。结果:AS除了脊柱病变外,还可以有外周关节、心、眼、肾、神经、肌肉及全身表现,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是AS误诊的主要原因,肾脏、肺、髋关节受累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结论:临床对AS的脊柱外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48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并且在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记录,最终分析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表现。结果在接受调查的48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中,手术成功的有46例,占总人数的95.8%,其中,有2例由于手术中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占总人数的4.2%。随后院方需要对手术成功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和记录,了解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其中5例患者由于术后引发呼吸衰竭造成死亡,4例患者因为术后发生褥疮感染的情况,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背痛腰痛的情况。院方对于发生褥疮感染和背痛腰痛的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以及止痛药物进行治疗,患者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过临床治疗和跟踪观察能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死亡率比较高,主要治疗方式还需要以手术为主,但是患者家属在术后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其他症状及时就医,才能够保证患者拥有良好的身体情况,以此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患者18例.其中行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7例.结果 除1例颈椎骨折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17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例L4~5骨折患者术后7个月复查骨折未愈合,经再次手术,后路椎弓根钉更换,前路切开植骨融合,术后骨折愈合.非手术患者脊柱活动范围及后凸畸形程度等较入院前无加重.X线片显示椎体骨折愈合好,手术患者内固定物亦无松动和断裂现象.16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0例1年后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因病情特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定期复查,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及神经恢复情况,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脱位8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53~68岁,平均58岁.损伤部位:C5.6前纵韧带断裂2例,C3前脱位Ⅰ度并颈髓损伤2例,C4椎板骨折并C3前脱位Ⅰ度及颈髓损伤1例,C5椎板骨折并颈髓损伤2例,L2椎体脱位并神经根损伤1例,颈髓损伤均为中央型损伤.Frank分级B~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1992~2002年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7例,5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采用AESCULAP的MACS TL胸腰椎前路固定系统进行固定,观察疗效.结果2例颈椎损伤患者均因呼吸衰竭在1年内死亡;1例T12/L1损伤患者因褥疮感染于2年后死亡;2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经对症治疗3月后症状缓解;2例胸腰段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年后复查脊髓神经损伤程度由原来B级恢复至C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旦发生脊柱骨折,容易造成脊髓损伤;对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争取早日行手术减压和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6.
王芬  徐建华 《安徽医学》1996,17(6):63-64
<正>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较多见的风湿性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早期疗效好,晚期可致残。因对AS认识不足及其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我们近一年确诊AS 46例,其中27例曾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认识,结合误诊病例进行误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表现,探究对患者进行诊断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的患者共计20例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多层螺旋CT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X线检查出脊柱损伤症状47处、多层螺旋CT检查出97处,磁共振检测出105处。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患者出现前中后脊柱同时损伤的概率较高,X线检测对韧带和软组织损伤的敏感度较低,CT可以显示韧带骨折并能够发现比较细小的附件骨折,磁共振能够明确诊断出韧带、脊髓、软组织等各部位的损伤,是对骨折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X线检测,应该对磁共振成像检测方法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Qian BP  Qiu Y  Wang B  Yu Y  Zhu Z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1):2893-2898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15例AS脊柱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29—73岁(平均49.8岁),AS病程10~45年(平均24.6年)。颈椎骨折6例,2例采用保守治疗;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2例,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1例。胸腰椎骨折9例,7例伴胸腰椎后凸畸形,Cobb角46.106°,平均为64°。胸腰椎骨折采用3种术式:(1)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3例;(2)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2例;(3)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多节段V形截骨、内固定植骨融合,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结果6例颈椎骨折,3例为经椎间隙的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1例不全性瘫痪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在步行器的帮助下能独立行走,4例采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骨性融合。9例胸腰椎骨折,3例为邻近终板的椎体发生水平骨折;6例为经椎间隙骨折后假关节形成。7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后Cobb角22—42°(平均26°),平均纠正38°;末次随访Cobb角24—44°(平均28°),丢失2°,末次随访时X片均提示相邻椎体间已骨性融合。结论对于不稳定性AS颈椎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应积极手术治疗,前/后路手术能有效重建稳定性及实现骨折愈合。对于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胸腰椎骨折/假关节,可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AS骨折/假关节伴胸腰椎后凸畸形,后路截骨纠正畸形的同时,可促进骨折/假关节的融合;若后路截骨术后椎间隙张开,导致显著的前柱缺损,须行补充性前路植骨融合,以支撑前柱、避免矫形失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全麻下实施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手术患者34例,术前对患者全面评估,手术间及手术器械精心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护士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34例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无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监测是护士配合医生完成手术的前提条件,亦是提高手术配合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法。[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对照组20例,单纯用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4%;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检验,u=2.1837,P<0.05,治疗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柱牵引配合消炎痛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强直性脊柱炎病例资料和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不同性别在首发部位、中轴关节炎、周围关节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IgA三项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加强对AS患者的早期诊断,实现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S伴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2例AS伴葡萄膜炎患者平均年龄(34.994±8.28)岁,其中男性占85.37%,HLA-B27阳性率为87.80%,葡萄膜炎评分(5.56±2.04)分。经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善病情药物及眼科局部用药后,患者葡萄膜炎症状缓解,视力提高,眼部炎症消失,腰痛改善,血沉、C反应蛋白(CRP)、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和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单侧受累为主,大部分患者HLA-B27阳性,及时有效治疗疗效确切,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将6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全程接受社区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治疗6个月。结果显示,观察组实际观察29例,对照组实际观察28例;治疗后观察组的脊柱运动(前屈、后伸、侧弯)、指地试验、扩胸试验和枕墙距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AS、SDS标准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社区干预能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减轻脊柱畸形的发生;改善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94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类(AS)常见证候的构成比,探讨其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方法:设计AS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表,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194例AS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出现频率依次为瘀血痹阻(75.8%),肾阳亏虚(45.9%)和湿热痹阻(38.7%)。其中湿热痹阻与肾阳亏虚主要以主证形式存在,瘀血痹阻以兼证形式存在。临床证型的存在绝大多数为复合证型,占78.9%,其中湿热痹阻+瘀血痹阻、肾阳亏虚+瘀血痹阻为主要形式,分别占22.7%和30.4%。结论:AS的常见证候分别为湿热痹阻证、肾阳亏虚证、瘀血痹阻证,临床常见复合证候主要为肾虚血瘀证和湿热瘀血证,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证候给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或补肾强腰、活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3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随机选出80例患者的CT和MRI图像进行比较,并对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肿瘤的34例患者的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骶髂关节病变的Ⅰ级、Ⅱ级检出率分别为27.5%和43.8%,高于CT的12.5%和2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增生硬化、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分别为70.0%、66.3%、82.5%、50.0%,高于CT的38.8%、35.0%、51.3%、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肿瘤的强直性脊柱炎多为Ⅲ级、Ⅳ级,并且多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骶髂关节面虫蚀样破坏及硬化.结论 与CT相比,MRI能更早更准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合并肿瘤的风险,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幼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年龄8~18岁,病程3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行骶髂关节CT检查。结果骶髂关节面的主要改变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和骨硬化。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狭窄,未见强直征象。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按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Ⅲ级。结论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病变程度与病程有关。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4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0~75岁,平均40岁。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国际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随访平均3年。【结果】术后疗效根据Merled Aubigneand Postel评分标准。术后除了2例患者外,病人有轻微疼痛或者无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了平均45.5度。对于关节纤维强直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改善了平均57.3度。对于术前活动范围局限在室内的10例患者,9例活动范围明显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强直性脊柱患者术后行走功能较其它疾病的患者要差。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15.6%(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与其它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很高的骨化性肌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功能锻炼联合益塞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益赛普25 mg,2次/周,皮下注射,连续使用4周后改为25 mg,1次/周,皮下注射,再使用4周后改为12.5 mg,1次/周,继续使用4周,注射后局部按压3 min,同时开始治疗时指导患者功能恢复锻炼,并在随访中加强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 联合治疗4、8、12周后能明显改善患者脊柱痛目视模拟测试表(VAS,0~10分),患者总体评价(PGA)VAS、夜间疼VAS、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 功能锻炼联合益塞普能明显改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姜黄维  钱琦金  平林敏 《浙江医学》2017,39(11):897-89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AS患者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为活动组37例、稳定组24例,利用DWI测定骶髂关节、L5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活动组ADC、rADC均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DC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DWI测定的ADC值能定量评估AS的临床分期,并评价AS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HLA—B27抗原与A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386例住院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选择136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检测2组患者T淋巴细胞膜上的HLA—B27抗原。结果136例健康献血者中HLA—B27阳性率为11.0%,386例AS患者的HIA—B27抗原表达阳性率90.7%。其中表达阳性者发病年龄为(23.4±7.3)岁,表达阴性者为(37.8±13.6)岁,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HIA—B27抗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7%(280/302)和83.3%(70/8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患者疾病活动性有关的检验指标(ESR,CRP,PLT)在B27阳性组均明显升高(P〈0.05)。髋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与HIA—B27抗原阳性表达相关(P〈0.01);AS患者的HLA—B27抗原表达阳性者周围关节累及和关节外表现最多见的分别为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和葡萄膜炎、肠炎。结论AS患者与HLA—B27抗原表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临床As患者T淋巴细胞HLA—B27表达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利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