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12月期间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分为DAA组44例,PA组48例,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髋臼假体位置、术后停止使用助行器时间、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使用软件SPSS 13.0 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AA组与PA组年龄[(58.0±11.9)岁vs.(61.0±10.4)岁]、体重指数(25.1±3.7 vs.24.7±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76.0±17.4) min vs.(71.0±14.3) min,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3.8±1.7) d vs.(4.9±2.3) d,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238.0±55.3) mL vs. (387.0±61.2) mL,P<0.05]。髋臼位置方面,DAA组和PA组髋臼前倾角(17.3°±5.3° vs.18.6°±5.1°)、髋臼外展角(38.5°±5.7° vs. 37.7°±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使用助行器时间明显缩短[(24.6±7.8) d vs.(31.7±10.2) d,P<0.05],术后6周随访时DAA组Harris评分更高[85.7±5.4 vs.81.3±6.1,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7 vs.92.3±5.3,P>0.05)。DAA组出现1例(2.2%)大转子骨折,1例(2.2%)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出现脱位病例;PA组出现1例(2.1%)髋关节后脱位,1例(2.1%)腹股沟区疼痛。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明显比后外侧入路疼痛轻、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假体位置更佳,短期效果肯定,可获得快速康复及良好的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始至今,人工全髋置换术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成为治疗晚期髋关节疾患最有效的手术方法,实施全髋置换术的手术入路也因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不同的流行趋势。人工髋关节之父John Charnley时代的手术入路为经大转子截骨髋关节外侧入路,该入路对髋臼与股骨近端显露充分,为John Charnley 规范和推广全髋关节手术技术立下了汗马功劳[1]。然而大转子截骨在假体安装完毕后重新固定因耗时与不愈合的风险,逐渐被无需大转子截骨的其它手术入路取代。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髋关节前外侧入路、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是目前最流行的手术入路[2]。进入21世纪后,人工关节的微创化与快速康复逐渐成为关节外科医生追崇的目标。髋关节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 因其走行于肌筋膜间隙,理论上不伤及肌肉与神经血管,符合微创化的手术目标;又因为DAA多采用平卧位,在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和调节肢体长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同时,手术入路在髋关节前方,后关节囊完整保留,既增大了手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又降低了屈髋时的疼痛程度。DAA入路在术后快速康复方面效果优异,相比后侧入路,DAA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严重程度以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具有明确优势[3],近十五年来在国外逐渐受到关注,使用这一入路的医生快速增长。本刊这期围绕DAA之主题刊登了数篇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国内关节外科医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 sparing approach,Mis-P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福建省立医院骨科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2月收入院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AA和Mis-PLA两组。DAA 组(43例45髋):男 27例 27髋,女16例 18 髋,平均年龄 (57.4±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41.4±8.7)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2) kg/m2;Mis-PLA 组(39例42髋):男 25 例 26 髋,女 14例 16 髋,平均年龄(59.2 ±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 (39.6±8.4)分, BMI (24.7±2.5) kg/m2。分别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进行对比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切口长度: DAA组(9.2±0.7) cm,Mis-PLA 组(9.5±0.6) 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时间:DAA 组(74.3±10.1) min,Mis-PLA组(37.5±4.3) 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DAA组(229.6±79.2) mL,Mis-PLA组(215.7±56.0) 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2)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 周 Harris 评分:DAA组(85.5±4.1)分,Mis PLA组(79.0±4.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DAA 组(94.3±2.7)分,Mis-PLA 组(95.2±1.9)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评估,DAA组和Mis-PLA组在直线步行速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8),Mis-PLA组上、下楼梯速度优于DAA组(P=0.047);在转弯速度、坐下、穿袜时,DAA组优于Mis-PLA组(P<0.01,P=0.016,P<0.01)。结论: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直接前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早期没有体位限制的要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A)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关节外科2016年4月—2021年4月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其中采用微创DAA和PA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术前及术后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股骨假体柄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PA组(均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优于PA组(均P<0.05),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骨假体柄中立位:DAA组24例,PA组23例;髋内翻位:D...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长,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少,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较外侧入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少,患者围术期恢复较快,其治疗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6.
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三维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效果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步态变化。方法: 20例因股骨头坏死或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于直接前入路下行单侧初次人工关节置换,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Harris评分等,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周、12周行步态分析,记录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步态变化并与正常成人对比。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3 d,术后3 d内VAS评分均低于4分,患者假体安放位置满意,至术后12周随访无脱位。步态分析结果中,步速患者组为术前0.64 m/s、术后6周0.77 m/s、术后12周1.07 m/s,正常对照组为1.19 m/s;步频患者组为术前43.15步/min、术后6周51.42步/min、术后12周55.52步/min,正常对照组为57.15步/min;行走时髋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31.00°、术后6周39.62°、术后12周40.40°,正常对照组为45.67°;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患者组为术前50.52°、术后6周59.28°、术后12周67.29°,正常对照组为70.42°。患者组内比较,除术后6周的步速和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外其他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入组患者的步态分析数据仍不及正常对照,术后12周时患者步态数据已接近正常对照组,步速、步频、行走时膝关节活动度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AA作为全髋关节置换的可选手术入路,患者术后12周步态已接近正常人群,但尚需进一步的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同年资医生施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243例(248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DAA组121例(124髋)与PLA组122例(124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围术期指标、手术并发症,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早期临床恢复情况,通过术后骨盆正位片来评价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8~21个月,平均14.5个月。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切口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脱离助行器行走天数更短,住院时间也更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DAA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AA组术后1月、3月、6月的Harris评分更高(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行直接前侧微创入路THA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患者的假体位置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4.3±38.9)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496.1±322.4)mL。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38.9±11.9,术后12个月为93.2±14.6,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术前(t=-2.689,P=0.008)。臼杯前倾角平均为18.0°±7.6°,外展角平均为46.1°±8.5°。体质量指数与术中失血量及臼杯前倾角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02,P=0.089;r=0.112,P=0.075),但与手术时间(r=0.178,P=0.036)及臼杯外展角(r=0.154,P=0.028)呈弱正相关关系;手术时间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有减少趋势。术中发生手术切口周围神经损伤2例(3.8%),股骨近端骨折2例(3.8%);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5.6%),髋关节脱位3例(5.6%);并发症发生率为20.8%。结论直接前侧微创入路THA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保留髋关节周围肌群正常张力,维持髋关节稳定。采用直接前侧微创入路THA,应熟练掌握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同时置换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前入路双髋同时置换的手术技巧和避免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采用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置换手术22例(44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中位数为48岁(34~67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7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采用平卧位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同时置换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手术时间平均(167±2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75±300) mL,术中及术后输异体血平均(327±341) mL,术后伤口引流平均(111±73) mL。术后第1天多数患者可以不需要帮助自行上下病床,5例患者术后第1天可以不用拐杖短距离行走,术后3 d有13例患者可以在保护下做下蹲动作。术后平均4 d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8~24个月)。术中出现2例大粗隆骨折,3例阔筋膜张肌损伤。术后随访3例伤口延迟愈合, 4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2例患者大腿痛,无松动感染失败病例。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29±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3)分,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直接前入路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恢复快,髋关节活动度好,但手术难度较高,在良好选择病例的情况下,术者在使用这种入路的早期仍然容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 kg/m2,平均21.1 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 kg/m2,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 25髋行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 其中男16例 16髋,女9例 9 髋,平均年龄(62±2)岁(48~76岁), 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11 例 11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0 例 10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4例4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26 ±4.95) kg/m 2(19.6~29.5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3.4 ±15.5)分 (17.9~48.9分);同期 25例 25 髋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LA-THA),其中男 18例 18髋,女7例7髋,平均年龄(59±3)岁(43~72岁),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 10 例 1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2 例 12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3例3髋, BMI 为(25.35±5.8) kg/m 2 (18.2~29.8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8.6±16.7)分(23.1~56.5分)。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DAA组(108.33±18.5) min(98~135 min),ALA组(103.26±15.5) min,(85~116 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DA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0.3±1.75) cm(8.7~12.2 cm),ALA 组平均切口长度(9.6±1.65) cm(7.9~11.2 cm),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DAA 组(210±135) mL(130~400 mL),ALA 组(230±145) mL(160~450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平均时间 6 个月(6~12个月),术后 3 个月 Harris 评分,DAA组(88.7±9.05)分(79.1~97.2)分,ALA 组(86.5±7.75)分(77.9~93.4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DAA 组(93.5±5.85)分(87.4~99.1分),ALA 组(90.9±5.15)分(86.9~97.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A组术后早期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步态较 DAA 组差。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但直接前入路早期步态更优于前外侧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直接前方入路(DAA)在全髋置换术(THA)中的应用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共纳入156例首次THA 患者,其中82 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LA),74 例采用DAA,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组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时间和引流量减小,与PL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术后1、3 和7 d 疼痛评分低于PL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的部分下地负重、完全负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PL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术后1、3 和6 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 组,术后6
个月DAA 组髋关节功能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HA 采用DAA 手术创伤更小,疼痛减轻,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缩短,髋关节功能改善更佳,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人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行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23例,后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36例.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血沉及C-反应蛋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2周Harris评分及假体的位置、术后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侧入路血沉及C-反应蛋白较高(P≤0.05).结论:后方及外侧微创全髋关节入路均体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侧入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髋关节直接前入路远端延长及其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参照手术入路层次对10个成年尸体下肢标本相关结构和重要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外侧皮神经外侧支与切口线的距离在X1、X2、X3线平面上分别为(0.61±0.39)、(-0.65±0.39)、(-0.10±0.32)cm,股外侧皮神经内侧支与切口线的距离在X1、X2、X3线平面上分别为(1.53±0.52)、(0.67±0.56)、(1.28±0.56)cm。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升支、横支、降支)与切口线的交点与髂前上棘(ASIS)的距离分别为(7.77±0.79)、(11.01±1.48)、(14.91±1.48)cm,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升支、横支、降支)与切口线的交点与X1线平面的距离分别为(0.48±0.58)、(4.99±1.18)、(7.35±1.07)cm。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分支(最上支、最下支)入肌点与ASIS的距离分别为(11.26±0.96)、(15.09±1.74)cm,股神经股外侧肌支分支(最上支、最下支)入肌点与X1线的距离分别为(4.70±2.09)、(7.71±1.45)cm。结论转子间线的远端是许多神经分支的入点,髋关节直接前入路切口的远端延长不应超过大转子平面以下1.1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经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直接前入路(DAA)患者100例作为DAA组,后外侧入路(PLA)患者185例作为PLA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失血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VAS评分、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功能评价指标。结果 DAA组失血总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占比小于PLA组(P <0.05),手术时间、直腿抬高时间短于PLA组(P <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Harris评分、VAS评分、ROM指标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arris评分、VAS评分、ROM指标有差异(P <0.05);②两组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有差异(P <0.05),ROM指标无差异(P >0.05);③两组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ROM指标变化趋势比较无差异(P >0.05)。结论 采用DAA行初次单侧THA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的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疼痛,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