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收集288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VFA检测,根据VFA水平将其分为两组:低内脏脂肪面积组(VFA<100 cm2)177例和高内脏脂肪面积组(VFA≥100 cm2)111例,比较两组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C肽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的性别分布、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以及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内脏脂肪面积组的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C肽(2hCP)水平较低内脏脂肪面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VFA与FCP(r=0.452,P<0.05)、2hCP(r=0.386,P<0.05)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内脏脂肪面积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体内C肽水平也越高,提示V... 相似文献
2.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的特点。方法:选择我院T2DM住院患者120例为T2DM组,以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超声测量其内脏脂肪(包括EAT、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皮下脂肪厚度,分析T2DM患者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的特点及其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EAT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 <0. 05),且EAT厚度与Hb A1c、TG、TC及LDL-C存在正相关性,与HDL-C存在负相关性;而两组腹腔脂肪、肝前脂肪及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EAT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TG是EAT厚度增加的危险因素,而HDL-C升高是保护性因素。结论:T2DM患者的EAT厚度较正常人群厚,EAT厚度与HbA1c、TG、TC、LDL-C及HDL-C存在相关性,且EAT容易被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的因素,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530例。根据内脏脂肪检测结果,将纳入者分为内脏脂肪正常组及内脏脂肪蓄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皮下脂肪面积、FPG、INS、FCP、2hCP、ALT、AST、GGT、BUN、Cre、UA、TG、HDL-C、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HbA1C、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显著相关(P<0.05)。 结论 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内脏脂肪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7—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22例T2DM合并A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CT(QCT)测量患者的骨密度(BMD)、内脏脂肪面积(VFA),将VFA≥100 cm2者归为高VFA组(n=189)、VFA<100 cm2者归为低VFA组(n=33)。收集2组临床资料,分析VFA与各指标的关系,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高VFA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甘油三酯(TG)、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高于低VFA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低VFA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TG、PTH与VFA呈正相关(r=0.158~0.595,P<0.05),而HDL-C、25(OH)D与VFA呈负相关(r=-0.350、-1.4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与内脏脂肪面积(VFA)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内脏脂肪面积分为增多组和正常组,收集相关基本信息、血糖、血脂及甲状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甘油三酯(TG)、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ln促甲状腺激素(lnTSH)及年龄分别与VFA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游离甲状腺素(fT4)分别与VFA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fT3,lnTSH,TG及年龄是内脏脂肪增多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在无显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及既往无其他甲状腺疾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除了年龄及TG水平外,甲状腺功能中的fT3及TSH水平升高是内脏脂肪增多的危险因素,提示甲状腺功能状态可能与内脏脂肪堆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不但与人体总的脂肪含量增加有关,也与内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动脉硬化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但动脉硬化缺乏早期的预测指标,内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动脉硬化早期的预测指标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国内外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与内脏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T2DM肾病、单纯T2DM患者和正常健康受试者(control)空腹血浆visfatin水平,并分析其与血压、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的关系。结果T2DM肾病和单纯T2DM组的空腹血浆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正常对照组(P均<0.05);T2DM肾病组空腹血浆visfatin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血浆visfatin水平升高主要受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而尿白蛋白排泄率又主要受血浆visfatin水平的影响。结论血浆visfatin水平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关于血浆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T2DM肾病、单纯T2DM患者和正常健康受试者(control)空腹血浆visfafin水平,并分析其与血压、体重指教、腰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的关系.结果 T2DM肾病和单纯T2DM组的空腹血浆visfa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正常对照组(P均<0.05);T2DM肾病组空腹血浆viffatin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血浆visfatin术平升高主要受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而尿白蛋白排泄率又主要受血浆visfatin水平的影响.结论 血浆visfatin水平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减少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根据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结果,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系统和有重点的营养健康教育。对照组则不接受常规的相关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其相关方案不依赖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结果做出调整。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人体成份、人体学测量指标、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干预组的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脂肪含量、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glucose,2h PG)、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与干预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R-index)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通过MNT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面积从而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血糖血脂的管理具有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血糖控制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京市某社区40岁及以上的T2DM患者及非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及血脂等实验室指标检测、baPWV测量。根据HbA1c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分析血糖控制情况与baPWV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341名研究对象,包括733名T2DM患者及608名非患者。与非患者相比,T2DM患者中baPWV异常(baPWV≥1700 cm/s)率较高(40.8% vs.26.8%, P<0.001)。分别以HbA1c<6.5%和HbA1c<7.0%为血糖控制目标时,非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组之间的baPW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n-diabetes vs. HbA1c<6.5% T2DM vs. HbA1c≥6.5% T2DM:26.8% vs.32.8% vs.42.6%,P<0.001;non-diabetes vs. HbA1c<7.0% T2DM vs. HbA1c≥7.0% T2DM:26.8% vs.36.0% vs.43.4%,P<0.001)。控制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病程、心血管疾病史、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后进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0.927(95%CI 0.560~1.537),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1.826(95%CI 1.287~2.591);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HbA1c<7.0%的糖尿病患者OR值为1.210(95%CI 0.808~1.811),HbA1c≥7.0%的糖尿病患者baPWV异常的OR值为1.898(95%CI 1.313~2.745)。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baPWV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血糖控制不良是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良好控制血糖可能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Deng HR Wu G Luo GC Lang JM Lin SD Zhang XW Liang GX Xu ML Lin JC Yuan L Li SQ Wu JN Wu YX Zeng LY Fang YS Cai DH Ou WX Zhong KR Xie NQ Li L Chen DY Tan GJ Yang HZ Weng J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6):3257-3261
目的 了解广东省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和相关因素.方法 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89家三级和二级医院收集T1DM患者的血标本和临床资料.通过分析临床资料,了解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评价血糖控制水平,HbA1c统一在广东省糖尿病防治中心检测.结果 2010年8月6日至2011年5月25日共调查纳入广东省851例T1DM患者.其中男408例,女443例.患者年龄的中位数为29.6岁(20.3 ~41.3岁);发病年龄为25.3岁(15.7 ~35.5岁);病程为3.3年(1.0~7.3年);体质指数(BMI)为19.9 kg/m2(17.9 ~21.8 kg/m2).HbA1c为8.6%(6.9% ~11.0%),234例(27.50%)患者达到相应年龄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13 ~ 19岁患者、家庭年收入低、未控制饮食和未接受糖尿病教育、病程短的患者血糖控制差.结论 广东省大多数T1DM患者血糖控制未达标,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现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不同血糖水平对牙齿种植术后炎症指标及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探讨血糖控制与种植牙愈合的关系。方法:选取21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0例身
体健康的志愿者(对照组),局部麻醉植入40枚种植体,手术前及手术后24 h行血常规检测
,进行炎性细胞(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术后8、12周检测糖化血红蛋
白(HbA1c)水平的平均值作为血糖控制指标。共振频率分析法检测术后即刻和术后2、4、6
、8、12周种植体稳定参数(ISQ),并测定术后种植体稳定性最大下降值和种植体稳定性恢复
到初期稳定水平的时间。结果:手术前糖尿病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糖尿病组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
数较对照组增高(P<0.05)。术后种植体稳定性按不同HbA1c水平分组分析,随HbA1c升高各组种植体稳定性最大
下降值呈增大趋势,且不同HbA1c水平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HbA1c升高各组种植体稳定性恢复时间延长,HbA1c ≤7.5%组较HbA1c≥7.6%组种植体稳定性恢复到初期稳定性需要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牙齿种植术后炎症反应和种植
体稳定性与其血糖控制水平有关联,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轻术后创伤反应,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加
速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ABI)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把72例糖尿病患者分成DM1组和DM2组,与35例对照组AB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对照,并对ABI和HOMA-I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值与FBG(r=-0.43,P〈0.05)、HbA1C(r=-0.52,P〈0.01)和HOMA-IR(r=-0.48,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值与血糖控制程度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9例T2DM患者进行体脂参数、血压、血糖、血脂、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等测定,同时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DR(NDR)组和DR组。依据国内的贫血标准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分析贫血与DR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T2DM患者中,贫血组的DR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贫血组(P<0.01),DR组的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NDR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舒张压、CRP、24h尿微量白蛋白等因素后,贫血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52,95%CI为1.273~2.995,P=0.002)。结论贫血是DR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中国人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正常糖调节(NGR)及2型糖尿病(T2DM)个体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以及T2DM患者餐前、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上海地区41例NGR及60例新诊断T2DM个体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比较餐后血糖峰值与达峰时间,以及餐后血糖漂移的幅度(PPGE)、时间和曲线下面积增值(IAUC)。结果(1)三餐后血糖峰值、达峰时间及PPGE在T2DM组(早餐16·45mmol/L±0·43mmol/L、93·1min±4·7min、6·84mmol/L±0·28mmol/L,中餐14·75mmol/L±0·50mmol/L、107·4min±6·5min、4·93mmol/L±0·31mmol/L,晚餐14·91mmol/L±0·45mmol/L、109·3min±4·9min、5·84mmol/L±0·28mmol/L)显著高于NGR组(早餐6·90mmol/L±0·21mmol/L、40·8min±2·9min、2·02±0·17mmol/L,中餐6·74mmol/L±0·16mmol/L、43·7min±3·1min、2·03±0·12mmol/L,晚餐6·94mmol/L±0·19mmol/L、53·5min±3·8min、2·25mmol/L±0·18mmol/L,均P<0·01)。日内餐后血糖漂移时间及IAUC在T2DM组(14·1h±0·3h,2·04mmol·L-1·d±0·09mmol·L-1·d)亦显著高于NGR组(8·3h±0·4h,0·43mmol·L-1·d±0·03mmol·L-1·d,均P<0·01)。(2)T2DM组早餐后血糖较快达到尖峰(P<0·05),且峰值显著高于中、晚餐(P<0·01),PPGE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早、晚及中餐(P<0·05),晚餐的IAUC显著高于早、中餐(P<0·01)。(3)HbA1c与IAUC的相关性(r=0·29,P=0·03)在调整餐前血糖的因素后消失(P=0·05);PPGE与IAUC呈显著正相关(r=0·93,P<0·01)。(4)T2DM组餐后血糖对总体日内血糖的贡献百分比显著高于NGR组(18·1%±0·8%比8·0%±0·7%,P<0·01),但均显著低于其餐前血糖(P<0·01)。(5)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前血糖(P<0·05),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要作用(P<0·01)。结论(1)T2DM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的过度漂移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血糖尖峰的延迟,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最明显。(2)HbA1c不能反映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PPGE可作为估测餐后血糖漂移程度的简易临床参数。(3)在轻、中度高血糖的患者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提示血糖控制越接近达标,餐后血糖的控制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北京市通州区和顺义区7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7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抽血实验室血生化检查。以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作为血糖控制指标,以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评分为患者生存质量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747例患者,HbA1c平均水平(7.1±1.2)%,血糖控制达标率为35.1% (262/747)。血糖控制好和血糖控制差两组患者的病程、服药和使用胰岛素、吸烟情况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QL总分为(44.92±13.32)分,生理维度条目平均分最高,其次是心理维度。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并发症、抑郁、病程时间、胰岛素、住院及自我效能是DSQL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SEM结果显示,血糖对于生存质量的生理维度(标准化效应值为0.166)、心理维度(0.076)及社会维度(0.124)存在影响,抑郁对于生存质量的生理维度(0.342)、心理维度(0.217)及治疗维度(0.050)存在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和顺义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水平欠佳,生存质量尚可,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应提高对男性、病程长、处于不服药状态、不使用胰岛素、吸烟、处于抑郁状态、糖尿病技能得分水平低的患者的关注和管理,同时应在临床治疗中提高对患者心理需求的重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踝肱指数(ABI)与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50例T2DM患者IR水平,以正糖钳夹稳态期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Rd)来判定周围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所有患者ABI,根据ABI水平分为低ABI组和正常ABI组,比较两组Rd值及其余临床指标。对所有指标进行回归及相关分析。结果低ABI组Rd值明显低于正常ABI组,Rd与ABI明显相关(r=0.534,P〈0.001),两者互为独立影响因素。ABI还与糖尿病病程(r=-0.527,P〈0.001)、HbA1c(r=-0.382,P=0.006)负相关,血尿酸(UA)进入以ABI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值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也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剂(sTWEAK)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2017年6月至12月,选择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 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46例)和无斑块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生物化学指标及血清sTWEAK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sTWEAK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和血清sTWEAK水平高于无斑块组[(55.87±10.65)岁vs(44.04±11.96)岁,P=0.001;79.53(26.87,113.03)pg/mL vs 47.70(18.62,78.15)pg/mL,P=0.01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TWEAK水平与患者年龄(r=0.247,P=0.035)、斑块数量(r=0.270,P=0.021)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1,95% CI 1.036~1.148,P=0.001)。结论 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2DM患者有更高的血清sTWEAK水平,而其血清sTWEAK水平升高可能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