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T3N0M0期肾细胞癌患者肿瘤学预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3N0M0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显著相关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182例T3N0M0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6例(69.23%),女性患者56例(30.77%)。患者平均年龄为(56.75±12.45)岁,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99个月),末次随访时共有50例(27.47%)患者死亡,59例患者(32.42%)复发。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30% (95% CI: 60.16%~75.84%),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0.70%(95% CI: 53.16%~68.84%)。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HR=2.434, 95% CI:1.243~4.769, P=0.010)、术前低白蛋白血症(HR=2.188, 95% CI:1.074~1.074, P=0.031)及贫血(HR=3.320, 95% CI:1.839~5.991, P<0.001)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特异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更高的Fuhrman分级(HR=2.552, 95% CI:1.433~4.545, P=0.001)、术前贫血(HR=2.535, 95% CI:1.497~4.293, P=0.001)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uhrman分级、贫血是T3N0M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1 例UTUC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术后进行随访,评估患者预后;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 个月,50 例(33%)样本组织中PD-L1表达呈阴性。PD-L1阴性表达与较高的肿瘤病理分期(P =0.04)、较高病变分级(P =0.01)以及淋巴血管侵犯(P <0.01)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较差的无瘤生存率(P =0.01)和较差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相关(P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L1阴性表达与疾病复发(HR =2.05,95%CI =1.06~3.96,P =0.032)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 =2.89,95%CI =1.22~6.82,P =0.024)显著相关。结论:PD-L1阴性表达是UTUC行RNU后癌症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表明了将UTUC患者纳入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确诊为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腹围、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空腹甘油三酯、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临床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高血糖组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4.4%及29.6%;无高血糖组分别为69.8%及57.3%。空腹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 30,60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及37.4%,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组中分别为77.6%及55.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病史(HR=3.752;95%CI:1.540~9.143;P=0.004)、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400;95%CI:1.034~5.570;P=0.041)、肿瘤临床T分期(HR=13.892;95%CI:3.049~63.292;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6.052;95%CI:2.484~14.746;P=0.000)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HR=3.570;95%CI:1.563~8.153;P=0.003)、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HR=2.546;95%CI:1.154~5.618;P=0.021)、肿瘤临床T分期(HR=11.431;95%CI:2.973~43.952;P=0.000)和淋巴结转移(HR=5.369;95%CI:2.200~13.101;P=0.000)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糖、低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肿瘤临床T分期较高和淋巴结转移为UTU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长期生存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1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EmpowerStat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各组间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 419例平均随访30.7个月(1~130个月)。171例发生疾病复发或进展导致死亡,中位间歇期为14.9个月(1~100个月);196例发生死亡,中位间歇期为19.9个月(1~9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图评分肾功能受损(P<0.018)、NLR>2.589(P<0.001)、肿瘤多灶性(P<0.003)、肿瘤最大直径>3 cm(P<0.001)、LVI阳性(P<0.001)、肿瘤高级别(P<0.001)、病理分期中T2~T4(P<0.001)和DFS、OS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2.589(HR=2.083, P=0.001)、肿瘤最大直径>3 cm(HR=2.214,P=0.001、LVI阳性(HR=1.719,P=0.012)、高级别(HR=5.042,P=0.002)、病理分期中T2~T4(HR=9.868,P=0.001)是D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NLR>2.589(HR=2.271,P=0.001)、肿瘤最大直径>3 cm(HR=2.303,P=0.001、LVI阳性(HR=1.807,P=0.003)、高级别(HR=4.712,P=0.001)、病理分期中T2~T4(HR=11.619,P=0.001)是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无病生存期低危组1、3、5年DFS分别为93.2%、87.0%、85.1%;高危组分别为64.3%、42.5%、40.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总生存期低危组1、3、5年DFS分别为94.6%、90.2%、84.0%;高危组分别为69.2%、41.0%、3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结论 NLR>2.589、肿瘤最大直径>3 cm、LVI阳性、高级别、病理分期中T2~T4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危险分层模型对高危患者的判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手术治疗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45例UTU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线数据、手术方法、术后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UTUC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5个月,UTUC术后膀胱复发率为18.0%(80/445),其中66.2%(53/80)的患者膀胱初次复发发生于术后1年内。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5岁(OR=1.99,95% CI:1.22~3.22,P<0.01)、有膀胱癌病史(OR=2.69,95% CI:1.71~4.24,P<0.01)、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OR=2.15,95% CI:1.30~3.57,P<0.01)、输尿管下段肿瘤(OR=1.40,95% CI:1.11~1.78,P<0.01)与UTUC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其均为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有膀胱癌病史、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局部切除术、输尿管下段肿瘤是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UTUC患者术后需加强随访监测,定期复查膀胱镜。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方法:本研究已经在PROSPERO平台预先登记注册(编号:CRD42020186645)。两名研究员独立全面检索Pub Med、Webof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研究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前PLR在UTUC患者中预后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年5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应用Stata 12.0和Rev Man 5.3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来自10篇回顾性研究,共3 287例接受RNU治疗的UTU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升高的术前PLR与UTUC患者术后较差的总体生存率[HR=1.51, 95%CI (1.17~1.94), P=0.001]、癌症特异性生存率[HR=1.52, 95%CI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术前预后因子,并构建适合中国患者的术前风险评估模型。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3年至2013年的686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6例患者中,男性303例(44.2%),女性383例(55.8%),术后高分期(T3和T4)肿瘤203例(29.6%),高分级(G3)肿瘤300例(43.7%),淋巴结转移(N1)54例(7.9%),其中,肾盂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30 mL/min和男性与术后肿瘤高分期相关;输尿管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没有吸烟史与术后肿瘤高分级相关;肾盂肿瘤、肿瘤长径大于5 cm和术前贫血与术后淋巴结转移相关。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其间有208例(30.3%)患者死于肿瘤,210例(30.6%)患者出现了膀胱复发,其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P=0.001)、伴随同侧肾积水(P=0.041)和术前贫血(P=0.001)是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输尿管肿瘤(P=0.04)、多发肿瘤(P=0.005)和术前血肌酐含量大于133 μmol/L(P=0.036)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UTUC患者常见的术前临床参数中,肿瘤长径大于5 cm、伴随同侧肾积水和术前贫血与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呈独立相关,输尿管肿瘤、多发肿瘤和术前血肌酐大于133 μmol/L与术后膀胱复发呈独立相关。基于这些术前预后因素构建的中国患者术前风险分层系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前就对患者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并指导后续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Slit3表达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分期和大片坏死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UTUC患者中,Slit3表达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增高而减低(P=0.014和P=0.006),Slit3还与肿瘤膀胱复发具有相关性(P=0.011)。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Slit3低表达与UTUC患者的较短无病生存期和癌特异性生存期均相关(P=0.006,P=0.015),但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213,P=0.332)。结论 Slit3的低表达与肿瘤高分级、高分期以及膀胱复发相关,但不影响UTUC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组织中RAS相关结构域家族蛋白1异构体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protein 1 isoform A,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探讨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入选687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的UTUC患者,通过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UTUC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率为26.6%(183/687),RASSF1A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多发、术前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性手术、肿瘤直径及合并原位癌均无相关性(P>0.05),但分别与患者吸烟史(P=0.044)、患侧肾积水(P<0.001)、肿瘤位置(P<0.001)、肿瘤形态(P=0.013)、肿瘤分期(P=0.001)、肿瘤分级(P=0.007)以及淋巴结转移(P=0.001)相关,而且后四项均为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RASSF1A基因的异常甲基化状态是患者术后膀胱复发(P<0.001, HR=0.471)和对侧上尿路复发(P=0.030, HR=0.269)的独立危险因素。RASSF1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组的UTUC患者术后的膀胱无复发生存时间和对侧无复发生存时间均比低甲基化组长,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长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较高,此外,肿瘤多发(P =0.002,HR=1.538)和术前输尿管镜检(P =0.001, HR=1.725)分别是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是与UTUC肿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物和尿路复发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对初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pT1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次经TURBT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T1期的尿路上皮癌的533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尿路上皮癌(单纯型)441例,B组为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90例,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种临床病理特点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 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运用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与初次TURBT术后pT1期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评估影响其RFS和PFS的因素。结果: A组单纯尿路上皮癌441例(83.05%),B组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90例(16.95%)。B组与A组比较更易具有高级别肿瘤(P<0.001),同时B组较A组有较高的复发率(P=0.018)、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期(P<0.001)以及较高的进展率(P=0.001)、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0.001)。B组与A组比较,年龄(P=0.185)、性别(P=0.135)、吸烟(P=0.728)、肿瘤大小(P=0.436)、肿瘤数目(P=0.112)和膀胱灌注(P=0.05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吸烟(HR 1.34, 95% CI 1.00–1.79, P=0.048)、鳞状分化的伴发情况(HR 1.43, 95% CI 1.02–2.00, P=0.040)以及病理分级(HR 1.51, 95% CI 1.13–2.01, P=0.005)等因素显著增加TURBTpT1期患者的复发风险;同时,吸烟(HR 1.80, 95% CI 1.17–2.76, P=0.008)、鳞状分化的伴发情况(HR 2.07, 95% CI 1.32–3.24, P=0.001)以及病理分级(HR 1.90, 95% CI 1.24–2.92, P=0.003)等因素增加TURBTpT1期患者的进展风险。结论: 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是TURBT术后pT1期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复发率及进展率较高,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预先结扎输尿管末段预防输尿管癌根治术后膀胱复发的疗效。方法:因为临床诊断为肾盂输尿管癌欲行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行改良输尿管癌根治术,即先结扎输尿管下段;另一组行传统的输尿管癌根治术。主要观察终点是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结果:从2007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有85例合格病例入组。其中行改良根治术的有42例,传统输尿管癌根治术的43人。两组比较,手术时间(215.73 ? 21.26分钟 VS 220.19 ? 15.35分钟)、出血量(105.15 ? 11.32ml VS 110.12 ? 9.07ml)、输血事件(11.20% VS 9.78%)、住院时间(10.0天 VS 9.5天)基本相同。经过5-60个月随访(中位28个月),该两组共有6例(14.3%)发生膀胱肿瘤复发,而传统手术组有15例复发,两组比较改良组膀胱复发率明显降低。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级和手术方式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预先结扎输尿管末段的输尿管癌根治术可明显降低术后膀胱癌发生率,该术式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两附属医院2000~2010年原发性输尿管癌病例,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与膀胱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膀胱无复发生存率。结果随访104例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3~89个月),39例患者出现膀胱复发。尿脱落细胞学(P=0.000)、肿瘤数量(P=0.006)、肿瘤分级(P=0.039)及合并膀胱肿瘤(P=0.014)是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的患者,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越差。结论尿脱落细胞学、肿瘤数量、肿瘤分级及合并膀胱肿瘤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术后膀胱复发密切相关。含有危险因素的病例可能需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进展、生存相关的显著性因素.方法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和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方法对153例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13项指标与复发、进展及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与复发相关的因素为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膀胱灌注情况。影响进展的主要因素为肿瘤的形态、组织学分级、膀胱灌注情况及症状的持续时间。影响肿瘤特异生存率的变量为肿瘤的形态、组织学分级及症状的持续时间。结论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组织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膀胱灌注治疗是亏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 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8,OR=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0.011,OR=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