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应用开展型多用途唇弓矫治替牙期的牙性前牙反(牙合).方法:常规磨牙带环,粘着标准方丝弓托槽.然后用0.40~0.45 mm不锈钢丝或澳丝弯制开展型多用唇弓.结果:18例前牙反(牙合)均得以解除,疗程最短者4周,最长20周,平均12周.结论:利用开展型多用途唇弓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取得良好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开展型多用途唇弓矫治替牙期的牙性前牙反(牙合).方法常规磨牙带环,粘着标准方丝弓托槽.然后用0.40~0.45 mm不锈钢丝或澳丝弯制开展型多用唇弓.结果18例前牙反(牙合)均得以解除,疗程最短者4周,最长20周,平均12周.结论利用开展型多用途唇弓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取得良好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局部固定矫治技术对替牙期个别牙反(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12例替牙期个别恒切牙反(牙合)的病人,男4例,女8例,年龄9~10岁,前牙因牙扭转或牙轴倾斜而有轻度拥挤.在反(牙合)牙和相邻的切牙上粘贴方丝托槽并结扎片段弓丝.结果 12例反(牙合)在3~16周内治愈,平均治愈时间6周.结论片段弓技术能安全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替牙期个别牙反(牙合),尤其适用于有牙扭转或牙轴倾斜并有轻度拥挤的病例.它体积小、对语言及咀嚼功能的影响极小,是一种简便而易被儿童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MEAW(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是矫治骨性的前牙前突骨不明显伴后牙轴牙近中倾斜的前牙开(牙合)病例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自上世纪70年代由美籍韩裔著名的的口腔正畸专家Young Kim(金永昊医师)创造的.近10年来我科收治的前牙开(牙合)患者20例应用于此技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更有效地选择矫治反(牙合)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6例恒前牙反(牙合)反覆(牙合)深而反覆盖浅,下牙列基本整齐、磨牙关系基本中性的病例,采用上颌直丝弓加下颌后牙(牙合)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矫治。结果: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对具有深反覆(牙合)的恒前牙反(牙合),采用上颌直丝弓加下颌后牙(牙合)垫相结合的方法矫治,简化了治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矫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者对30例成人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矫治,实验组在矫治过程中联合应用摇椅弓和链状橡皮圈,意在寻求一种简便,有效而快速的矫治成人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者对30例成人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患者随机分两组进行矫治,实验组在矫治过程中联合应用摇椅弓和链状橡皮圈,意在寻求一种简便,有效而快速的矫治成人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矫正前牙深覆牙合,是固定矫治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里用平面导板结合直丝弓固定矫治前牙深覆牙合进行临床探讨.方法 63例前牙深覆牙合患者早期全天戴用上颌平面导板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结果 63例病例完全打开咬合解除深覆牙合.结论 早期利用上颌平面导板,有利于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活动平导和镍钛摇椅弓在深覆牙合,矫治的疗效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深覆牙合Ⅱ度以上患者66例,活动平导组33例,镍钛摇椅弓组33例,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咬合打开后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做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配戴活动平面导板主要通过压低下前牙,抬高后牙打开咬合,并且能促进下颌骨生长,有利于增高面下1/3高度;镍钛摇椅弓力量柔和,能同时压低上下前牙,抬高后牙,从而达到打开咬合的目的.结论 活动平导和摇椅弓均能达到矫治深覆牙合的目的,根据其适应症可以灵活运用选择适合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付昌平  马平生 《中外医疗》2008,27(24):55-56
目的 探讨方丝弓矫治技术结合使用J钩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12例,结合使用J钩头帽口外牵引向后关闭拔牙间隙,并适当应用于拉尖牙向远中的阶段.结果 1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后牙建立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面型明里改善.结论 J钩配合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后牙支抗并控根压低内收上前牙,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适合国人牙直丝托槽定位值,选择符合Andrew s 正常牙合成年人60 例,男女各30 例,18~21 岁,平均19.2 岁,均具有协调的面部比例,未接受正畸治疗。弓丝平面定义为大多数牙临床牙冠中点所在的平面,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牙齿切缘(或牙合缘),至弓丝平面的距离,为直丝托槽应就位的位置。结果显示,托槽并非全部位于每个牙的临床牙冠中点,在上颌双尖牙区,托槽位于临床牙冠中点龈方0.5m m 处,第二磨牙托槽位于临床牙冠中点偏牙合方0.5m m ~1.0m m 处,在下颌尖牙及第一、二磨牙处,托槽位于临床牙冠中点偏牙合方0.5m m 处。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托槽定位值适合于国人,且可明显提高直丝托槽垂直置入精确度  相似文献   

12.
黄绍辉  梁锐森 《微创医学》2012,7(4):354-356
目的研究单侧植入微螺钉支抗体矫治上颌中线偏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上颌中线偏斜3~5 mm的正畸患者,植入一颗或两颗微螺钉作为支抗,微螺钉植入部位为非中线偏移侧的第一磨牙近中颊侧(需要强支抗的也可在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植入);非偏移侧用拉簧或链状橡皮圈牵引尖牙、侧切牙,牵引力约100~150 g;偏移侧放置推簧在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结果 16例患者上颌中线都能调整到与面部中线一致,牙弓对称性明显改善,未出现切牙唇倾和上颌平面偏斜情况。调整时间平均4个月。结论利用单侧微螺钉牵引前牙,能有效地矫治上颌中线偏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下颌无牙颌患者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图像,测量可能植入种植体的A-P距离(anterior-posterior distance),分类前部颌弓形态,探究颌弓形态对“All-on-4”远中倾斜种植体临床设计的影响。方法:收集下颌无牙颌患者的CBCT图像共7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9例,拟行“All-on-4”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在经颏孔并平行于牙合平面的平面上测量可能植入种植体的A-P距离,分类前部颌弓形态,测量由颏孔往近中方向7.5 mm的颌骨段所跨过的颌弓弧度,探究A-P距离与该弧度的相关性。结果:74例患者测得可植入的颏孔间区种植体的A-P距离为(8.5±1.5) mm(最小为4.5 mm,最大为11.8 mm),其中≤7 mm者占12.2%(男性3例,女性6例),颌弓为方圆形;>7 mm、≤9 mm者占54.0%(男性20例,女性20例), 颌弓为卵圆形;>9 mm者占33.8%(男性12例,女性13例),颌弓为尖圆形。测量患者颏孔前方7.5 mm颌弓段转角弧度,左、右两侧共测得148个数据,平均为15.9°±5.5°(最小为5.6°,最大为35.2°)。统计分析发现,A P距离与转角弧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本研究中下颌无牙颌患者的前部颌弓形态中,卵圆形所占百分比最多,尖圆形次之,方圆形最少。女性方圆形颌弓者多于男性,卵圆形和尖圆形颌弓与性别无明显相关。颌弓越方,A-P距离越小,颏孔前区颌弓弧度就越大,远中斜行种植体所需要的骨宽度就越大。下颌无牙颌患者的“All-on-4”种植固定修复采用远中斜行种植体,术前应评估颌弓形态,设计远中种植体的合理倾角,远中种植位点的骨宽度应在常规要求外留有余量。方圆形颌弓是“All-on-4”种植固定修复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徐先绿 《中外医疗》2012,31(11):2-3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支抗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微螺钉种植支抗对安氏Ⅱ类患者,前牙深覆盖及深覆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前牙覆颌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结论微螺钉种植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可以远中移动磨牙,并且有效而稳定,维持牙弓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平直不锈钢方丝?前牙段带20°正转矩的不锈钢方丝与复合转矩弓丝在内收上颌前牙时上颌4个切牙的位移趋势和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包含矫治器的上颌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分别为复合转矩弓丝和带20°正转矩的不锈钢方丝上颌四颗切牙施加相对应的方向为牙冠唇向?牙根舌向的位移载荷,并对3种弓丝整体施加1.47N的内收力,计算得到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前牙内收时,使用平直不锈钢方丝时,主要表现为冠舌向的转矩运动,使用另外2种弓丝时,主要表现为冠唇向的转矩运动,使用复合转矩弓丝的牙周膜应力分布与带转矩的不锈钢丝类似,但最大主应力分布面积明显小于不锈钢丝组,其最大主应力值与带转矩不锈钢丝相比也大为减小?结论:在前牙内收阶段使用复合转矩弓丝,能保持4个前牙的正常唇倾度,前牙接近整体移动,且最大主应力值明显较带20°正转矩的不锈钢方丝小,更符合生理移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带状弓丝与传统正畸弓丝的机械力学性能。 方法 选取临床常用的Plasdent,3M和Ormco三个品牌正畸不锈钢方丝,按0.016×0.022英寸、0.017×0.025英寸、0.018×0.025英寸、0.019 ×0.025英寸分为带状弓与传统弓丝,并与直径0.016,0.018,0.020英寸不锈钢圆丝和澳丝进行比较。每组10根弓丝。通过材料试验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测试在2支点间距14 mm、加载速度1 mm/s、室温25 ℃测试条件下弓丝负荷与形变关系,计算抗弯刚度。用Origin 8.0软件绘制负荷形变曲线图。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各品牌带状弓丝抗弯刚度均显著大于相同尺寸传统方丝(P<0.05)。(2)3个品牌的0.017×0.025英寸带状弓丝刚度均大于各自系列0.019×0.025英寸传统弓丝,其中Plasdent和Ormco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带状弓有助于维持牙合平面的稳定; 可选用0.017×0.025英寸带状弓丝作为带状弓矫正器主弓丝。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MIA)逆时针旋转功能性牙合平面(FOP)的矫治效果,并与传统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比较。方法:筛选骨性Ⅱ类高角正畸结束患者 40 例,其中 20 例使用 MIA 矫治系统(MIA 组),20 例使用传统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使用 SPSS 26.0 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MIA 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获得了更好的 FOP 及下颌平面的逆旋效果,表现为 MIA 组患者治疗后 FOP-眶耳平面(FH)角平均变化–4.5(–7.3,–3.7)°,FOP-前颅底平面(SN)角平均变化(–4.6±3.3)°,下颌平面角(MP-FH)平均变化–1.7(–3.0,–0.9)°,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FOP-FH 角平均变化–0.1(–4.1,3.0)°,FOP-SN 角平均变化(–0.1±5.1)°,MP-FH 角平均变化–0.4(–2.4,0.7)°,两组治疗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MIA 矫治系统可更有效地逆旋 FOP,同时减小MP-FH。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前后双[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9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了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前后平面等的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牙合]平面(AOP-FH)矫治前为(10.50±2.59)°,矫治后为(13.1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合]平面(POP-F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后后[牙合]平面较稳定,前[牙合]平面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与上前牙内收,相对伸长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2月~201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6例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天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的对比,总结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均使用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进行治疗,疗程9个月,在患者治疗前、治疗30天后制作石膏模型,拍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患者治疗前、治疗30天后的磨牙关系,前牙覆盖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0天后,本组患者下颌骨长度平均增加2.24mm,Ar-FHPL距缩小0.82mm,B-FHPL距增大1.66mm,AFH和PFH分别增大3.09mm和2.55mm,MP-SN无明显变化,下切牙FHPL距增大2.74mm,下颌磨牙近中FHPL距增大2.59mm,下切牙下颌平面角增大6.9°,下颌磨牙点-下颌平面距增大2.93mm。结论: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能够有效矫治上下牙弓的II类畸形,其机理为下颌牙弓的近中移动与下颌切牙的唇向倾斜,治疗中,存在下颌骨水平生长和前移的问题,下颌位置前移可占一半,有较大可能会复发,因此,有必要做适度的矫枉过正,此外,下切牙唇倾的稳定性也应继续观察,总而言之,对配合不佳、疗程较长的患者来说,固定式下颌前移矫治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量多个解剖标志与上终板平面之间的角度,寻找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sagittal screw angle,SSA)新的定位技术?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成人颈胸段(C6~T6)CT片,分别测出上终板平面在矢状面上与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1);相邻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2);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方法3);同一椎骨左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4);右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5)?得出每个椎骨各种方法的参考值,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采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作为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定位新技术?结果: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在下颈椎C6到C7段角度在100°~110°之间且数值差异较大,在上胸椎T1到T6两种方法的角度值趋于90°,差异相对较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从C6到T6角度值逐渐变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左右侧椎板平面夹角基本为90°即垂直位?结论:在颈胸段(C6~T6),当椎弓根螺钉垂直于椎板平面进钉时,即椎弓根螺钉在矢状面上角度为0°,椎板平面可作为颈胸段(C6~T6)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