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中外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目前世界院前急救的目的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美英模式,他们认为医院是救治病人的最佳场所,所以急救目的就是在现场对伤病员采用简单的医疗处置后迅速向医院转运;第二种是法德模式,他们认为影响病人救治效果主要因  相似文献   

2.
在突发事件引起的群体伤害中,尤以外伤为多,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这对救援中心以及医院的应急性抢救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急诊医学模式正从单一的急诊室救治发展为院前急救,转运服务与院内急救工作由一个团队完成的一体化模式,其最大特点是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随着创伤院前急救系统的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化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一大公害。创伤急救目前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医院根据自己医院开展着不同形式的创伤急救,究竟是把创伤分到各专科救治,还是由专业化的创伤急救医师救治,目前争论较大,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救治,都必须达到2个目的,其一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1〕。1我院创伤急救模式我院急诊科含各专科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和简易病房,外科除定编3名外科医师外,另2名由各专科轮转医师组成,负责直接来院或院前运回病人的创伤急救,遭严重创伤可立即通知各专科医师会诊…  相似文献   

4.
阳昊  孙研  卢一郡  卢国浩  刘滨 《重庆医学》2015,(9):1282-1283
灾害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难和人为事故中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保障的一门科学[1]。自2003年SARS之后,灾害医学在中国得到了空前重视和迅速发展。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初步建立了伤员集中、检伤分类、现场救治、后方转运的救治模式,形成了通讯保障、卫生防疫、心理救援、军民协作等策略,这标志着中国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初步建立;但也暴露出相关系统研究的具体成果较少、专业化培训规模小、紧急医学救援人才储备不足、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不完善、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不够等问题[2]。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的流动性将大大提高,传染病暴发、恐怖袭击、安全事故等风险也随之增加,中国的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形式和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李喆  吕立文  沈印 《重庆医学》2021,50(5):876-879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创伤的发生率较过去升高,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缺少一个有效而统一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本文分析了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在创伤救治中的重要性,国内创伤学科现状,并介绍了德国创伤中心建设理念、分级架构、运行模式、学科发展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救治煤矿创伤10年入院零死亡的经验。方法 2001年1月—2011年12月,救治煤矿创伤271例,对其致病和治疗特点、院前急救、多学科协作、专业急救队伍和体系建设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所有入院救治的患者无一例死亡。煤矿创伤与其他创伤不同,有着明显的专业特性,救治的时效性十分显著。多发伤、开放性损伤、胸腹合并伤、脊髓神经损伤多见,伤后并发症多,及时和措施得当的院前急救、多学科多专业协作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加强院前急救、进行专业化救治、多学科多专业协作、专业急救队伍和体系建设在煤矿创伤救治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全科人才培养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任务,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英国和美国的全科医生培养起步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介绍了英国全科医生培养的“5+2+3”模式、美国全科医生培养的“4+4+3”模式,并将其与我国目前的“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认为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同时,应建设标准化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大纲、带教师资、培训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院前急救救治的96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例患者经现场处置后送至急诊科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院前急救成功率90%;死亡10例,3例在到达现场前已经死亡,1例在转运中颅脑损伤并发脑疝死亡,1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2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入院后死亡3例.86例患者经院内治疗均治愈出院,出院3个月~6个月随访,情况良好.结论 院前急救是创伤急救的开始,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准确评估伤情、检伤,实施有效救治,合理及时转运,提高院前急救创伤救治水平,从而大大减少创伤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过分析178例严重创伤死亡病例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策略.[病例报告]对178例急诊严重创伤死亡病例进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见受伤到达医院急诊室时间为15min~2h,平均为31min;死亡时间:现场死亡(伤后1h内死亡)96例(53.9%),早期死亡(伤后2~4h内死亡)75例(42.1%),伤后4~24h死亡7例(14.0%).[讨论]普及公众急救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的同时应建立完整的急诊抢救室-手术室-急诊监护室-急诊病房的中心一体化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The high incidence of trauma in Jamaica is well documented. Trauma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40 per cent of the workload in both the Accident and Emergency Unit and the surgical wards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the West Indies. The death rates for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and homicide in Jamaica a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rest of the Caribbean region. Many of these deaths occur before the patient reaches hospital. Preventative measures and improved pre-hospital care will reduce these deaths and also lessen the burden injuries place on the health service. In hospitals, most preventable deaths occur within the first few hours of admission. An organized system of care which ensures that the right patient is taken to the right hospital at the right time as well as training in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should reduce the preventable death rate. Collaboration is needed between health workers and other concerned groups to stimulate an interest in injury preven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rauma care.  相似文献   

13.
吴卫娟  刘连弟 《中外医疗》2010,29(24):26-26,2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共320例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状况及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护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严重创伤的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院前救治及护理后,提高了院前急救的存活率。结论专业的急救护理队伍及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提高院前急救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诊科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经验,探讨提高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成功的措施.方法:1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照急救措施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为非院前急救患者,观察组74例为院前急救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成功率71.5% (P<0.05).观察组病死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3.25±1.35)h,明显长于对照组(6.57±1.38) h(P<0.01).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延缓患者病死.  相似文献   

15.
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患者的院前和来院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于严重颅脑损伤者19例,顽固性休克11例,呼吸衰竭4例。除患者自身伤情严重外,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当前急诊医疗体制的不完善。结论创伤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适应严重创伤救治的需要,必须完善与提高急诊外科的应急水平,不断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救治程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长途转诊入ICU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长途转诊入ICU的创伤患者入住ICU的原因、院前是否手术、入ICU时是否休克、是否建立人工气道、是否呼吸停止、是否建立中心静脉、转诊途中是否抢救、入院后是否手术、治疗后是否死亡等临床资料。并且对颅脑外伤中脑血肿类型转诊前是否手术以及是否休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转诊的创伤患者以致命部位分类病例构成依次为重型颅脑外伤、严重腹部外伤、胸部外伤、四肢外伤、大面积烧伤。死亡病例的构成依次为重型颅脑外伤、大面积烧伤、腹部外伤、胸部外伤。有手术指征的颅内血肿患者转诊前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入ICU时休克组与非休克组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有手术指征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创伤后出现任何的休克患者均不适合长途转诊。主张建立社会急诊医疗服务体,制定高级创伤生命支持计划,建立上下级医院创伤救治联动及远程会诊机制,就近抢救严重创伤患者。  相似文献   

17.
赵越  刘兰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30-2335
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是安宁疗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为中心是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方向。英国与美国作为开展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较早的国家,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服务团队与服务内容、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我国可适当借鉴英国和美国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加强多学科安宁疗护团队建设,将非药物疗法纳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范畴,实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使疾病终末期患者能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保障其善终权益。  相似文献   

18.
杨家有  陈剑平  阮海林 《广西医学》2014,(10):1399-1400
目的探讨院前指数(PHI)在评价急诊创伤患者临床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急诊住院的创伤患者1 425例,应用院前指数法进行院前及院内评分,统计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结果在1 425例住院患者中,治愈1 312例(92.07%),死亡43例(3.02%),残疾70例(4.91%)。1 312例治愈者院前评分为(2.58±1.39)分,院内评分为(2.49±0.91)分;43例死亡患者的院前评分为(16.08±2.44)分,院内评分为(15.79±2.51)分;70例致残患者的院前评分为(7.58±2.12)分,院内评分为(6.02±1.61)分。结论院前评分高的急诊创伤住院患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PHI对急诊严重创伤住院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肖莉  卓衍华 《西部医学》2010,22(3):452-453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选取4761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资料,对其所属病种、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63:1;院前急救疾病谱前5位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占总救治人数88.36%,创伤是院前急救疾病谱的最主要组成部分(42.55%),心脑血管疾病占院前急救疾病谱32.26%;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40岁人群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结论以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为依据,应不断加强对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急救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同时加强各种管理工作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减少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