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内经》三焦的概念有四:作为六腑的三焦,作为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排泄的3个部位,经络学说中的手少阳三焦经和病症名称。三焦的功能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从《内经》原文可以推断三焦当有形有质。关于三焦的脏腑相合理论,既说"肾合三焦膀胱",又说三焦"是孤之腑",不与其他脏器合。《内经》有关三焦的歧义性,催生了后世众多医家针对三焦的学术争鸣,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三焦小议     
三焦之名首见于《内经》,《内经》论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但由于论述的不够明确,遂使后世医家对于三焦的概念与功能争论纷纷。  相似文献   

3.
论三焦有名无形无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内经》及后世医家有关三焦的论述进行了剖析。认为《内经》对三焦的论述存在矛盾,其原因主要是:理论来源不同;构建的需要;历史条件限制。后世医家所持三焦“有名无形论”,“无名有用论”,“功能单元说”和“未知说”,亦无益于中医理论的学习,整理和提高。三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中医理论在形成中的某些特点及其缺陷造成的,学习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时必须注意,采取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自《内经》首论三焦,《难经》提出其"有名无形"的理论之后,关于三焦实质的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在学习三焦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浅谈自己对三焦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三焦新探     
关于“三焦”的形质,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三焦有名无形”。“三焦这躯腔”、“三焦为油膜”、“三焦为胃脘”等说,逐一否定。提出“三焦”即是小肠,而《内经》中的小肠则是输尿管的见解。为深入探讨“三焦”的实质,活跃中医界学术气氛,欢迎读者本着相互商榷、互相学习的心情,开展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内经》、《难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三焦油膜学说,以三焦形质及功能的整体性把握为切入点,对《金匮要略》肾着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及治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论三焦实质     
三焦是中医藏象中六腑之一,有名有形,而非后世《温病条辨》中的"部位之三焦"。它的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外,是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联系的通路。三焦的具体功能是主持全身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正确地认识三焦的实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及整体观,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正>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阐述的不够明确,而且《难经》中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认为三焦有这个名称无  相似文献   

10.
三焦小议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内经》以降,争议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有名有形”或“有名无形”之说。医家观点有“孤府”说,三段三焦说,腔子三焦说,“膜油”(或“脂膜”)三焦说,“外腑”说,胃部三焦说,淋巴系统说,温病辨证纲领说等等,均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三焦理论的内容。笔者认为:三焦,从藏象学的理论着眼,主要是指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今陈述管见如  相似文献   

11.
王峰 《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本文阐述三焦一词在《内经》中的论述是指:1六腑之一的实质性器官;2指脊椎骨的第三椎体骨,是取肺俞穴的标志依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三焦之所出"应为"上焦之所出"。《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水平断面解剖概念,其功能是断面层的部分功能态。在《内经》中没有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的原文记载。  相似文献   

12.
王德润  于艳红  张衍卿 《新中医》2023,55(21):209-212
三焦理论从古至今存在诸多争议,为探究其源头,对其出处《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整理。《黄帝内经》中存在三焦合论和上中下焦分论两种三焦理论,前者仅为水液从肠入膀胱的水道,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包含了营卫之气出胃的通道,三焦解剖基础当为腹腔中的膜,为“有形”之腑,后世所言“无形”之意指三焦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呈现其所包裹的脏腑之形。文章分析《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的矛盾及产生根源,推测了后世部位三焦说产生的渊源。后世部位三焦说是在《黄帝内经》三焦合论及上中下焦分论的基础上,将三焦为腹膜的概念外延扩大为了胸腹膜,胸腹膜联系人体内在脏腑,其借“上焦、中焦、下焦”之名将人体内在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已非《黄帝内经》中三焦理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三焦学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之名 ,始见《内经》。《内经》中三焦所指有二 :一为六腑之一 ;一为人体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学说自古争论甚多 ,近年的研究又取得了不少进展 ,现介绍如下。1 三焦的形态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 ,历代医家围绕三焦之有形、无形、何形展开了广泛的争论。目前 ,多数医家认为三焦有形。既然有形 ,其形何状 ?由此又有了孤府与部位之争。倡孤府者 ,如张友泰谓三焦为一位居膈下 ,功能协同心肺宣发诸气之有形脏器 ,而杨一工等更直指为“胰腺”[1 ] 。然而多数医家都认为 ,三焦是对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划分。2 三焦的…  相似文献   

14.
三焦功能与结构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看法不一,三焦问题被认为是自《内经》以来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然统观诸家之言,争论焦点有二:一是三焦应属何物?二是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对三焦问题的讨论,不仅要弄清三焦基本概念及其生理功能和  相似文献   

15.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之基础,其中之三焦有广狭义之分已无争议:广义即部位之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狭义即六府之三焦。笔者才疏学浅.斗胆试论其中六府之三焦,以为其有用、有形、有位、有名。  相似文献   

16.
三焦一腑,历来为诸医家所聚讼,特别是关于三焦的形态与功能,争论尤烈。究其原因,历代医家对经文理解不同,论述三焦,各执己见。有人持《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言,议论风发,如孙一奎等;亦有雄辩三焦有名有形者,其代表医家如虞抟、张  相似文献   

17.
“三焦”为六腑之一,其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而后,二千多年对“三焦”的解釋,众说纷纭,莫可定论。迄今仍为争议较多的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之一。笔者  相似文献   

18.
丘翠玲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7-498
《难经》所言三焦"有名无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而是无常形,实际上三焦乃有名有形之实体,位于腹腔中,上中下三焦分别对应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  相似文献   

19.
吕国安 《新中医》2017,49(9):161-162
正三焦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重要概念。笔者认为,以《内经》为依归,重新探讨三焦的内涵,理清三焦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对三焦病证再行认识,可使三焦理论更好指导实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三焦概念内涵1.1三焦是转输气液的通道三焦乃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中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输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三焦     
(一)三焦之名,始见于"内经".焦,根据《周礼》释义是"鐎"字省文,有器之义.《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肯定三焦为器,它说:"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仑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衡之《周礼》释义,焦为鐎字简写,为盛羹之具,有流可以转注.从而测知三焦的实质是一个装盛和转注液体的大器.关于三焦的"有形"和"无形"的争论.是从《难经》开始的.《难经》创三焦为无形之说后,继之者王叔和、孙思邈、滑伯仁,辨之者陈无择、张景岳、虞花溪、喻嘉言.后此诸家,各自其说,一直延及至今,尚未获得结论.然而正确解释《难经》对三焦的原意,则源得澄而流自清矣.《难经》二十五难说: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