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类型,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NAPSAH)预后较好.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文章对NAPSAH的诊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P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率为50%~75%,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SAH相似,预后较好。早期CT检查和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为50%-75%,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SAH相似,预后较好,早期CT检查和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但约15%的SAH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后并未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其他脑池没有或仅有少量出血,没有明显的脑沟和脑裂出血。对此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n和放射学家Van Dongen于1985年提出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亚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普通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对待。文章综述了这一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对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发病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概念的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病因,占70%~85%。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能发现任何病变,又未找到其他可能引起SAH的确切病因,只能归属于原因未明SAH。1985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通过近5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120例SAH患者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夹层动脉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7例,均行MRI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支架置入治疗。采用Neuroform与LEO支架。门诊及电话随访1~24个月。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早期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6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18个月加重。结论 MRI结合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效提高了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水平,采用支架置入的方法治疗夹层动脉瘤,短期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亚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普通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对待.文章综述了这一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 结果 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 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113例颅内不同病理改变的患者进行声波血管造影术(φАГ)观察,并作脑血管造影术(АГ)和脑 CT 扫描研究。其中50例为动静脉动脉瘤(ABA),男26例、女24例,年龄3~58岁,45例 ABA位于幕上、5例幕下;38例为脑血管囊状动脉瘤(AA),男26例、女12例,年龄16~64岁,10例为颈内 AA、17例大脑前与前交通 AA、7例大脑中 AA、3  相似文献   

1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临床症状较轻,很少发生再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患者预后较好。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自发性SAH患者102例,其中PNSH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160次内脏血管造影的结果,并对其在胃肠道出血的临床处理中所起的作用作出评价。病人和方法:有胃肠道出血史的145名患者,作血管造影160次,分为二组。Ⅰ组:紧急血管造影52次,即在造影时临床判断正继续出血者,均先经内窥镜检查,不能确定出血部位或考虑栓塞治疗最为适合而作血管造影。Ⅱ组:选择性血管造影108次,均有胃肠道反复急性出血或慢性失血病史。4例5次为进行栓塞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瘤由于邻近脑干和多组脑神经,故开颅夹闭手术难度大。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该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作者自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对大型和巨大型椎-基底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NAPSA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NAPSAH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在同期收治的4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有23例(4.7%)经头颅CT和CT血管造影确诊NAPSAH,出血分布于桥前池4例(17.39%)、脚间池8例(34.78%)、环池7例(30.43%)和四叠体池4例(17.39%).2例患者转入他院治疗,其余21例患者均转归良好,无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损.其中,17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4例为1分,主要为健忘、易怒、焦虑等主观症状,给予心理疏导和抗焦虑治疗后好转.结论 NAPSAH发病率较低;NAPSAH患者临床症状较轻,转归较好,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变异:CT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评估颅内椎基底动脉的血管变异,提高对颅内椎基底动脉各种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35例CTA图像,数据由16层螺旋CT扫描仪采集,全部图像经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对颅内椎基底动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在435例受试者中,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4)对称183例(42.07%),不对称252例(57.93%);左侧V4段发育不良27例(6.21%),右侧36例(8.28%),共21例(4.83%)一侧V4段直接延续为同侧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2例(0.46%).窗式变异32例(7.36%),其中V4段3例(0.69%),汇合处10例(2.30%),基底动脉19例(4.37%).永存三叉动脉2例(0.46%).结论 颅内椎基底动脉变异主要包括血管发育不良、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窗式变异以及永存三叉动脉.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CTA可准确和直观地评估颅内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变异,为后颅窝手术的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开窗畸形合并动脉瘤的发生率非常低。目前治疗此类动脉瘤的主要手段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本文回顾了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病例报道,分别就此类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显微外科治疗、不同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其局限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37例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SH)进行了长达18~83个月的随访研究,旨在确定其预后。病人和方法本组病人包括症状和体征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发病72小时内头颅 CT 示出血位于中脑池周围,血管造影示四级血管无动脉瘤存在。37例PSH 中,男22例、女15例。出血时的平均年龄52(37~70)岁。2例发病时伴意识丧失。发病后第一个月内,无1例发生再出血。1例伴短暂性轻偏瘫患者完全恢复。1例发生急性脑积水,后行脑室分流术。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60岁。因"头晕20 d"于2014年8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于2014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饮水呛咳,送至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部CT及MRI检查示桥脑前方占位,强化明显(图1,2),行全脑DSA检查示动脉瘤位于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呈囊状突起,对比剂充盈瘤体,大小约3.3 cm×3.2 cm,瘤颈宽0.42 cm,双侧椎动脉显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