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1992年7月~1996年12月采用可脱式弹簧圈(GDC)技术共治疗74例病人的77个脑动脉瘤,其中女52例,男22例。行GDC治疗的选择标准为:手术治疗困难、神经系统状况较差以及能直接行栓塞者;禁忌证为,瘤颈部禁忌行微导管操作、宽颈动脉瘤及巨大型动脉瘤。本组动脉瘤的临床表现:急性破裂致SAH(31个),肿块压迫症状(20个),偶尔发现(12个),头痛(6个)、卒中TIA(7个)、鼻出血(1个)。动脉瘤大小:60%为小型(<11mm),37%为大型(11~25mm),3%为巨大型(>25mm)。14%有瘤内血栓形成。53%的动脉瘤颈直径为≤4mm,47%与载瘤血管管腔直径相似。5…  相似文献   

2.
用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或单独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来治疗颅内复杂性宽颈动脉瘤有时会失败。作者联合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了 4例不同类型的复杂性宽颈动脉瘤。同其他方法相比 ,具有事先计划性 ,联合治疗一次性完成的优点。临床表现 :4例病人中 ,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 1例为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合并动静脉畸形。 3例动脉瘤位于后循环 (2例位于基底动脉顶部且为宽颈型 ,1例位于椎基底动脉交界处 ,分为两叶 ,腹侧叶动脉瘤为宽颈型 ) ,第 4例动脉瘤宽基底部位于床突旁和颈动脉孔区。对床突旁动脉瘤和 1例基底动脉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平均(16.6±4.5)mm;瘤颈为4~10 mm,平均(6.1±1.5)mm。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单纯PED治疗7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双枚PED治疗1例。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6~33个月,DSA随访2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3例(92%),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例(8%)。(2)7例接受单纯PED治疗者,6个月随访完全治愈4例,1例次全闭塞,2例未愈;到最后一次随访(33个月)治愈6例,1例动脉瘤逐步缩小;28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者,17例接受DSA随访,随访6~8个月,动脉瘤均已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双枚PED治疗1例术后8个月DSA访可见微小动脉瘤样显影,15个月随访动脉瘤基本闭塞。(3)手术后经MRI证实,发生无症状性散在斑点状缺血灶10例,脑实质出血4例,其中1例死亡,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mRS 1分),另外2例为无症状脑出血。24例患者的占位效应消失,8例有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闭塞率高,中期随访结果显示PED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高于单纯PED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PED(包括单枚或多枚)治疗者闭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手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径≤7 mm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171例单发性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9例,动脉瘤未破裂患者5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动脉瘤破裂与未破裂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形态资料[如动脉瘤分布部位、有无子囊、动脉瘤形态(规则形与不规则形)、动脉瘤最大瘤体直径、瘤高、瘤宽和瘤颈宽、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入射夹角、瘤体高度/瘤颈宽度、最大瘤体直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高度/瘤体宽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等],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建立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具有高血压病史(OR=2.453,95%CI:1.165~5.164)、有子囊(OR=2.380,95%CI:1.110~5.103)以及SR较高(OR=4.783,95%CI:1.390~16.459)和入射夹角较大(OR=1.043,95%CI:1.022~1.065)是直径≤7 mm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Logistic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达0.891(95%CI:0.834~0.948),当截断值为0.512时,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8.9%,敏感度为90.8%,特异度为84.6%。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有子囊、SR值较高及入射夹角较大是直径≤7 mm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预测直径≤7 mm的动脉瘤破裂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 mm,平均(21.6±7.1) mm.共置入Tubridge 支架 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Tubridge 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DSA或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MR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3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33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均成功释放PED,其中1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PED置入,25个采用PED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包含2个采用Pipeline桥接技术)。围手术期出现1例(1个动脉瘤)血栓栓塞事件并出血转化,1例(1个动脉瘤)因致死性动脉瘤延迟出血而死亡。临床随访31例(33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术后4~18个月,无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8个动脉瘤获术后短期影像学随访(3~5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10个瘤颈残留或瘤体显影,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9个动脉瘤获术后中期影像学随访(6~16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2个瘤颈残留,17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其相关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小型动脉瘤5例(2例为窄颈,3例为宽颈动脉瘤),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11例(均为宽颈动脉瘤)。对15例仅用Onyx栓塞治疗,对1例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大型动脉瘤患者再行Onyx栓塞。术后采用信访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结果5例小型动脉瘤均获得100%栓塞。11例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7例获得100%栓塞,4例获得95%左右栓塞。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即发现同侧脑内血肿,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加重;1例后交通段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轻瘫。与手术相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12%和6%。对6例患者通过DSA进行了随访,其中小型动脉瘤2例、大型1例未复发,巨大型3例复发;其余9例患者均通过信访进行随访,其中8例无新发症状,1例不明原因死亡。结论单纯Onyx栓塞对小型宽颈动脉瘤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好,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动脉瘤的几何形态、病人条件及病人和医生的选择 ,脑动脉瘤的可脱式弹簧圈 (GDC)栓塞已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动脉瘤的复发或初次栓塞不完全并不少见 ,这就需要手术或血管内技术的再治疗。作者报告 8例初次行GDC治疗和 1例行非可脱式弹簧圈栓塞后再治疗的病例。1993年 1月~ 1998年 6月 ,作者共治疗了 10 2 5例脑动脉瘤病人 ,其中 12 4例采用GDC栓塞 ,1例采用非可脱式弹簧圈栓塞。随访期间在该院栓塞的 8例和他院栓塞的 1例病人因动脉瘤残留或复发而再次治疗 ,其中 5例行外科手术 ,4例再次行GDC栓塞。 5例外科手术病人中 3例无…  相似文献   

12.
背景球囊辅助电解可脱性弹簧圈(BAGDC)是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本文报道了应用BAGDC治疗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以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和方法回顾性研究了1999年1月-2002年1月,37例患者(女性28例,男性9例,年龄27~8l岁,平均56.6岁)41个宽颈动脉瘤的45次BAGDC治疗(SNR接近1).29例患者表现为急性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35例(39个动脉瘤)成功应用BAGDC治疗,2例失败.29例(31个动脉瘤)获得血管造影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在最近的1次血管造影随访中,33个动脉瘤中的29个(87%)表现为稳定闭塞,其中22个为致密填塞,7个为动脉瘤体和瘤颈的疏松填塞;2个动脉瘤复发,1个动脉瘤颈残留,另1个动脉瘤瘤体与瘤颈均残留.5例患者出现了直接与治疗有关的并发症(3例穿孔,l例血栓栓塞,1例股动脉动静脉瘘),病死率与致残率分别为2.7%和5.4%.结论BAGDC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宽颈动脉瘤的辅助措施,扩大了难治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后颅内动脉瘤发生迟发性破裂的预后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间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ARAT)研究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中心接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2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发生动脉瘤迟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中,共有4例患者动脉瘤出现迟发性破裂,均为颈内动脉大型(瘤体最大径10~25 mm)或巨大型(瘤体最大径≥25 mm)动脉瘤,2例使用Pipeline,2例使用Tubridge治疗。2例患者进行单纯血流导向装置的置入,术后即刻造影可见明显血流射入方式改变和血流瘀滞; 2例为联合辅助弹簧圈的疏松填塞,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依然可见瘤体的大部分显影。4例患者均在术后7 d内发生破裂,共造成3例死亡、1例重度残疾(右侧肢体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分)。对其影像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动脉瘤均位于载瘤动脉凸面,相对窄颈,体颈比均2及具有明显的血流射入征。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发生迟发性破裂的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共性,弹簧圈的疏松填塞不能完全预防动脉瘤迟发性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4.
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宽瘤颈及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在20%左右,其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及介入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因其发病率高(约占颅内巨大动脉瘤的66%左右)、解剖结构复杂,治疗更为棘手。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大体分为两类,①直接方法:将动脉瘤排除于血液循环之外,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解脱弹簧圈(Prime FC弹簧圈)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应用Prime FC弹簧圈成篮栓塞治疗的22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颈宽度>4 mm或瘤体/瘤颈<2。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1例,3分4例,4~5分7例;Hunt-Hess分级Ⅰ~Ⅱ15例,Ⅲ~Ⅳ级7例。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应用Raymond分级标准进行评估(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结果19例患者应用Prime FC弹簧圈作为首枚成篮圈+填塞弹簧圈实施动脉瘤栓塞治疗,另外3例患者因动脉瘤瘤颈过宽,改为支架辅助Prime FC弹簧圈+填塞弹簧圈栓塞治疗。即时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18例,Ⅱ级4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20例,3分2例。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手术期无严重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发生。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内电话随访无脑积水病例发生。结论使用Prime FC弹簧圈作为首枚成篮圈,应用于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二期行支架置入。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随访中的栓塞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 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成功进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分期治疗中位时间间隔4. 4(4. 1,4. 9)周。在分期支架置入治疗前,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30例(51. 7%),瘤颈残留22例(37. 9%),瘤囊残留6例(10. 3%),其中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2 h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使用替罗非班后支架内再通。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46例(79. 3%),3分8例(13. 8%),4分4例(6. 9%)。影像学随访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4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1. 0%),瘤颈残留7例(12. 1%),瘤囊残留4例(6. 9%)。无复发病例,所有载瘤动脉保持通畅。临床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86. 2%),3分8例(13. 8%),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炎症或免疫反应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作者在显微外科手术中收集了 2 5例病人的动脉瘤组织 (前交通动脉 10例、大脑中动脉 9例、颈内动脉 5例、基底动脉 1例 ) ,其中 2 3例为未破裂动脉瘤 ,2例为破裂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 ( 9 2± 4 9)mm。另从死亡 2 4小时内的尸检中收集 11例基底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组 ,两组间无年龄、性别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组织中的补体 (C3c、C9)、免疫球蛋白 (IgG、IgM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CD68)、T淋巴细胞 (CD3)和B淋巴细胞 (CD2 0 )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PED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瘤径为10 mm~25 mm)和巨大型动脉瘤(瘤径25 mm)患者51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为15~71岁,平均(53±13)岁。根据是否使用弹簧圈填塞瘤腔,分为PED组31例和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6个月的影像随访效果。栓塞率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对PED组31例患者32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5±3)mm]共使用33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5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7个;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患者21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7±4)mm]共使用22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0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1个。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示PED组的动脉瘤复发率(Raymond分级Ⅱ~Ⅲ级)明显高于PED联合弹簧圈组[分别为9.7%(3例)和0%],PED联合弹簧圈组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ED组[分别为10.0%(2例)和6.5%(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时,联合弹簧圈填塞瘤腔可降低动脉瘤残留发生率,但可能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风险。仍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共纳入200例患者205个颅内宽颈动脉瘤,出院时病死率为1.5%,病残率为1.0%。对177例患者随访16~51个月,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0分174例,2分2例,4分1例。11例患者(5.5%)发生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3例、术后脑梗死2例、弹簧圈突出2例和术后痫性发作1例。单变量分析显示,并发症组男性(9.1%对5.3%;χ2=4.42,P =0.026)、高血压(54.5%对23.3%;χ2=5.42,P =0.03)、支架先于弹簧圈置入(54.5%对85.1%;χ2=3.54,P =0.021)的患者比例与无并发症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先置入支架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0.20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55~0.791;P =0.021],而高血压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4.380,95% CI 1.170~16.399; P =0.028)。167个动脉瘤得到了影像学随访,其中26个动脉瘤复发(15.6%)。单变量分析显示,复发组动脉瘤部位(前循环动脉瘤:73.1%对89.1%;后循环动脉瘤:26.9%对10.6%;χ2=5.09,P =0.033)和大小(巨大动脉瘤:7.7%对0.7%;大型动脉瘤:65.4%对29.1%;小型动脉瘤:26.9%对70.2%;χ2=20.77,P <0.001)与未复发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型动脉瘤(OR 6.057,95% CI 2.296~15.983;P <0.001)、巨大动脉瘤(OR 25.260,95% CI 1.903~335.267;P =0.014)以及后循环动脉瘤(OR 3.184,95% CI 1.028~9.857;P =0.045)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复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式之一。高血压和弹簧圈先于支架置入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动脉瘤体积较大和后循环动脉瘤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瘤颈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指瘤颈〉4mm或颈/体比〉1/2的动脉瘤。因其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法进行血管内治疗。而在此类动脉瘤的栓塞过程中采用瘤颈辅助技术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动脉瘤能得到更致密的填塞。2006年11月-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栓塞治疗143例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采用瘤颈辅助技术治疗的宽颈动脉瘤为36例(共37个),占同期动脉瘤的24%。我们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