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且白细胞介素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也不清楚,本研究选择7例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患者,均于发病后24h内行手术治疗,放脑池引流管,于3~4天(早期)、7~8天(中期)及13~14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纯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有效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有头痛颈强者21例,持续时间6~12.5d,对照组头痛颈强持续时间14~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表现不同意识障碍者6例,经置换2~3次最短在4d内意识恢复正常,对照组意识障碍11例,意识障碍恢复时间6~14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蛛网膜下腔出血3大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道远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1)
动脉瘤破裂后内皮素(endothelin)可促使大脑血管痉挛。本文测定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内皮素浓度。患者在 SAH 后3天内收入院,于第1星期做手术。在对大脑动脉瘤破裂施行手术时,将导管插入底池及侧脑室以抽取血性脑脊液。SAH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预防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纽和对照组,前者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脑脊液置换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单纯常规治疗。比较两纽间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症状相对较轻,预后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可有效降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9,(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原因有两种: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中枢性失盐综合征导致低渗性脱水的低钠血症。研究对象为发病48h内进行根治术、肾功能正常、HuntHes分... 相似文献
7.
董金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903-90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脑脊液引流治疗25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新峰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常见到脑血管痉挛,其发病机理仍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曾有人提出儿茶酚胺能或肽能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已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有广泛变性或坏死,因此这种血管痉挛可认为是脑血管对受损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沂水中心医院(276400)张志敏近年来,我院应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7~56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78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 相似文献
10.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心强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6):467-467
我院在2002年7月~2005年7月期间,应用腰穿腰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聚斓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7):909-910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72例随即分为脑脊液置换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头痛缓解的时间、脑脊液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2%。治疗后脑脊液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治疗组中位数为8.26d,对照组仅10例在9d后恢复正常,其余均为黄色脑脊液,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5):229-22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临床上常见病之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03年5月采用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治疗SAH,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ibor Becske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2,10(5):329-334
1 引言
1.1 背景
颅内囊状动脉瘤是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约80%的SAH由动脉瘤破裂引起.仅在北美地区,SAH每年导致18 000人死亡或残疾.但不幸地是,要检查出无症状患者的未破裂动脉瘤是非常困难的,这使大多数SAH难以预防. 相似文献
14.
孙才坚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3,(6)
新近证明,吸烟与脑动脉瘤(CA)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性增加相关。美国的一个报告认为,这种危险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药(OC)的吸烟妇女中尤其高。为了解吸烟是否与 SAH 相关,本文作者对1组 SAH 患者进行了询问调查。1972~1980年间199例因 SAH 住院,均作过脑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及其基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复杂而又棘手的医学难题,病死率约40%。半数的幸存者留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系统残疾。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降低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但预后较差。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病因有动脉炎、肿瘤、血液病等。因此应强调指出,对于SAH患者,除非病因已经明确,否则均应行病因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1诊断90%以上的SAH患者突然起病,约75%的患者有头痛,为剧烈全头痛。常伴恶心… 相似文献
16.
17.
1988~1990年作者收治121例经 CT 和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均于发病14h 内入院,当天或次日行动脉瘤根治术,术后第5~10天行脑血管造影,并根据病情多次 CT 扫描。从脑血管造影、临床症状、CT 三方面分析脑血管痉挛。脑血管造影时血管直径比术前缩小75%以下者为阳性;临床症状根据运动障碍、失语、意识水平下降来判定;CT 出现低密度灶时为阳性,最初两周每日测定,血清电解质、血浆渗透压、BUN、肌酐,以后随时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关系.方法 选择53例老年SAH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按病情及是否发生CVS分组,选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EHSA法检测脑脊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脑脊液和血清中1L-6和TNF-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恶化,其表达也有升高趋势;细胞因子在SAH后CVS组的表达显著高于非CVS组(P<0.05);病例组血清1L-6和TNF-α表达分别与脑脊液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SAH发生时,患者脑脊液和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增高,并且二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共同参与SA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的疾病,临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可能是导致SAH患者病死率较高和决定预后的首要原因.文章主要对SAH早期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和发病机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秀杰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4,(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加重病情,增高死亡率。本文论及急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