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择适当囊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提高对囊性动脉瘤的认识和改进其治疗。囊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主要有:(1)静脉移植法;(2)改变血流动力学诱发法;(3)血管壁中层破坏法;(4)选择具有遗传倾向的动物法;(5)假性动脉瘤制作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大型囊性动脉瘤最常见的是椎动脉一小脑后下动脉(VA-PICA)动脉瘤。VA-PICA大型囊性动脉瘤存在着占位效应,一部分动脉瘤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当脑干压迫症状逐渐严重时,介入治疗无法解除占位效应,甚至不能缓解动脉瘤的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那些尚未到达医院即已死亡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文献报道极少,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1)确定社区内动脉瘤性SAH死亡的影响;(2)识别具有动脉瘤破裂所致猝死的高危患者;(3)复习死者的尸解发现以阐明其死亡机制。 1960~1989年,Rochester市共诊断113例动脉瘤性SAH,13例(12%)未接受治疗即已死亡,男4例,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囊性动脉瘤破裂的机制。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28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结果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散在于动脉瘤壁,动脉瘤顶部存在成片的TUNEL阳性染色(考虑为瘤壁坏死灶),在瘤顶部破裂口周围可见阳性细胞聚集。动脉瘤破裂组凋亡细胞的阳性率(平均39%)与未破裂动脉瘤组(平均21%)相比,P〈0.01。结论动脉瘤壁的肌纤维细胞发生凋亡甚至坏死是导致瘤壁脆弱并自发破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相关三维几何参数与破裂风险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8至2014年8月该院有完整临床资料和三维脑血管造影资料的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2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动脉瘤有无破裂分为破裂组240例和未破裂组44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及三维几何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非破裂组动脉瘤发生位置前三位为后交通动脉、后循环、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瘤体长径、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颈斜角、瘤高与瘤颈比值(AR)、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瘤颈宽度、瘤颈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N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几何参数可以预测患者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风险,提早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建立颅内动脉瘤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物选择。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建立颅内动脉瘤模型,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物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FD治疗的20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人口学(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其中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和动脉瘤是否破裂、复发、多发以及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梭形、夹层或血泡样动脉瘤)、载瘤动脉是否累及分支等,以及FD治疗相关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完全闭塞、进一步血栓形成、稳定、复发)及临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0例患者中,夹层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6例,囊性动脉瘤7例,无血泡样动脉瘤;复发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1例,无多发动脉瘤;9例有明显的分支受累,为豆纹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分支自瘤颈或瘤体发出。瘤体平均最大径为(8.47±4.89) mm,平均瘤颈(囊性)或病变长度(梭形或夹层)为(11.03±6.97) mm。20例患者共释放22枚FD,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8例置入单枚FD,2例桥接置入双枚FD;14例行单纯FD置入,...  相似文献   

9.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寄生原虫,其致病性尚有争议。构建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人芽囊原虫致病性、致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动物、感染方式和虫体选择以及宿主免疫状态是影响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构建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构建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旨在为动物感染模型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为药物筛选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饮水中添加地塞米松(DEX)抑制鼠免疫功能,5d后经口灌喂隐孢子虫卵囊感染小鼠。比较粪便中排卵囊量和小鼠生存情况,从不同品系小鼠(KM、BALB/c)、不同鼠龄(乳鼠断乳2d、56周、1012周)、不同免疫抑制剂量(0,2.5,5,7.5,10,12.5mg/L)、不同卵囊接种量(75,1.5×102,1.5×103,1.5×104,3.0×104)及不同保存时间(1,2,6,8个月)等影响小鼠感染的因素中,选出最佳条件,建立稳定的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结果(1)KM、BALB/c两种小鼠都能感染微小隐孢子虫,BALB/c组小鼠开始死亡的时间比KM组的早,BALB/c组收集的卵囊数比KM组的少;(2)乳鼠组小鼠排卵囊的数量总体大于其他年龄段小鼠,但是其生存时间较短;(3)7.5,10mg/LDEX剂量组排卵囊数量较多,且持续整个实验期,低于此剂量组小鼠排卵囊数量少,多于此剂量组易死亡;(4)接种75个以上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均能使小鼠感染;(5)保存1,2,6,8个月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均能感染小鼠。结论采用56周龄的KM雌性鼠,在饮水中添加7.5~10mg/LDEX,接种75个以上保存时间在8个月内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可以建立较稳定的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1.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寄生原虫,其致病性尚有争议.构建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人芽囊原虫致病性、致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动物、感染方式和虫体选择以及宿主免疫状态是影响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构建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构建人芽囊原虫感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处的动脉瘤位置深在,与脑干、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颈静脉结节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给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术后脑神经受损等并发症较多。手术入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降低了手术夹闭囊性动脉瘤的难度;血管移植重建技术为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处的动脉瘤位置深在,与脑干、穿支动脉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颈静脉结节及后组脑神经的阻挡给手术治疗造成困难,术后脑神经受损等并发症较多.手术入路及方法的不断改进,降低了手术夹闭囊性动脉瘤的难度;血管移植重建技术为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占全部颅内囊性动脉瘤的31%-37%。患者行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后,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小脑后下动脉(PICA)夹层动脉瘤较少见,但随着现代血管造影及MRI技术的应用,不少病例被诊断出来。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主要为动脉瘤切除联合PICA断端吻合、PICA-枕动脉吻合及PICA与椎动脉吻合等。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开始应用到PICA囊性动脉瘤的治疗中。本文作者报告1例血管介入治疗的PICA夹层动脉瘤患者,并对治疗方法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后分期支架辅助治疗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神经外科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破裂宽颈囊性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二期行支架置入。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随访中的栓塞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 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成功进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分期治疗中位时间间隔4. 4(4. 1,4. 9)周。在分期支架置入治疗前,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支架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30例(51. 7%),瘤颈残留22例(37. 9%),瘤囊残留6例(10. 3%),其中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2 h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使用替罗非班后支架内再通。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46例(79. 3%),3分8例(13. 8%),4分4例(6. 9%)。影像学随访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47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1. 0%),瘤颈残留7例(12. 1%),瘤囊残留4例(6. 9%)。无复发病例,所有载瘤动脉保持通畅。临床随访6~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86. 2%),3分8例(13. 8%),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或死亡。结论破裂的宽颈囊性动脉瘤急性期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行分期支架辅助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定义凡由一种、二种或三种胚叶组织和器官组成的肿瘤,Ewing氏命名为畸胎瘤。卵巢畸胎瘤分为良性(或囊性)与恶性(或实体性)二种。囊性的,统称囊性畸胎瘤;其中有恶性变的,称为囊性畸胎瘤癌变或肉瘤样变。实体性的,细胞分化不好,称实体性或恶性畸胎留。但卵巢畸胎瘤有时虽为突体性,并非恶性,故近来Green氏主张将卵巢畸胎瘤分为四型:(1)良性囊性畸胎瘤或皮样囊肿;(2)良性囊性畸胎瘤恶性变(兰层胚叶中之一层,最常见是外胚叶恶性变);(3)良性实体性畸胎瘤;(4)恶性实体性畸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其形成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对临床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造影影像及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其形成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①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②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③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以上3种病变在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形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形成期及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真性动脉瘤尽早行病因治疗是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6例,Ⅱ级5例,Ⅲ一Ⅳ级4例,Ⅴ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