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慢性脑积水形成分为慢性脑积水组23例和非慢性脑积水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位置、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阳性率及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大于非慢性脑积水组,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和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于非慢性脑积水组,出血次数多于非慢性脑积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3,95%CI(1.21,2.59)〕、高血压病史〔OR=2.09,95%CI(1.46,3.14)〕、出血破入脑室〔OR=2.01,95%CI(1.27,3.09)〕、多次出血〔OR=1.95,95%CI(1.42,3.61)〕、Hunt-Hess分级较高〔OR=2.82,95%CI(1.79,4.28)〕及Fisher分级较高〔OR=2.12,95%CI(1.58,3.90)〕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多次出血、Hunt-Hess分级较高及Fisher分级较高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并发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破裂与脑脊液引流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对SAH的患者进行单纯脑室脑脊液(CSF)持续引流或分流,可能因降低了颅内压(ICP)升高了动脉瘤的穿膜压力,而使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脑积水的病人中。对SAH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畏以脑池或脑室CSF持续引流,其脑积水的发生率比非引流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池积血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急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将邯郸市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病人有无出现急性脑积水分成研究组(急性脑积水)和对照组(非急性脑积水),针对诊断脑积水病人实施脑室引流术,比较两组急性脑积水发生率、病人脑池不同部位积血量。结果本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0例病人,32例病人出现急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5.5%,两组病人治疗方案、再出血情况、侧别、脑室积血、动脉瘤所处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5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消除各个因素互相影响,动脉瘤所处位置与脑室积血为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组急性脑积水病人各个脑池脚间池血量最高,其次是右侧外侧裂池底部,与对照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侧脑池、中部脑池积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素众多,动脉瘤所处位置、脑室积血可为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梗阻性脑积水,因此脑池部位与脑池积血分布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在未发生脑池积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脚间池、右侧外侧裂池底部积血量的增加会提高病人术后发生急性脑积水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文献记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家族成员属SAH的高危人群,并且易患无症状脑动脉瘤,然而,无症状家族性脑动脉瘤的患病率却鲜有报道。作者于1992~1995年采用MRA技术检查8680例人群中无症状脑动脉瘤人员家属的动脉瘤患病率及动脉瘤特征。根据病历记录、死亡证明、电话随访,并排除其他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查出380人有动脉瘤家族史。对20个家系中所有幸存的一、二级亲属进行患病率评估,其中14个家系有动脉瘤性SAH史。比较有无动脉瘤家族史、动脉瘤性SAH史及不同性别组中无症状脑动脉瘤的患病率,瘤体发生部位和大小。结…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生率为6/10万,出血原因中65%~85%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瘤性SAH中50%~75%患者预后不良,因为约30%患者可能出现继发性脑缺血。作者旨在明确钙拮抗剂能否改善动脉瘤性SAH的预后以及钙拮抗剂是否通过减少继发...  相似文献   

6.
CT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扫描为急性期蛛网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根据急性期CT扫描时的血液分布及出血量可以推测SAH的出血源,文章还就CT对动脉瘤性SAH的再生血、脑积水、颅内血肿等并发症以及颅内动脉瘤术后监测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脑室出血 (IVH)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和脑出血(ICH)的并发症。当IVH影响脑脊液循环时 ,可发生急性阻塞性脑积水或交通性脑积水 ,从而导致颅内压 (ICP)增高。近年 ,常用脑室外引流 (EVD)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但EVD有局限性 ,如不能促使血凝块溶解、血液及其代谢产物可成为促炎症因子 (proinflammatoryagent)引起神经损害等。据此 ,作者对IVH患者脑室内应用尿激酶 (UK)疗法和以往一般疗法 3 0天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IVH为 1993年 12月~ 1998年7月美国…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痉挛的比例高达2/3,通常发生在SAH后3d,最长6~8d,但仍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后48h内血管造影显示脑血管痉挛。多数研究认为,在动脉瘤破裂后4~10d进行手术,将增加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影响3个月时的恢复程度。S?..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评估患者的基本状况 (年龄、性别等 )、不利于健康的习惯 (吸烟、饮酒等 )及其他基础疾病等作为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MIA)危险因素所起的作用。观察对象为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连续收治的 2 6 6例动脉瘤性SAH患者 (男 139例 ,女 12 7例 ;年龄 15~ 6 0岁 ,平均 44 5岁 )。经脑血管造影或病理检查确诊为动脉瘤 ,对患者作问卷调查了解身高、体重、烟酒习惯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及用药史。对单发性颅内动脉瘤与MIA作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2 6 6例患者总共有动脉瘤 382个 ,单发的为186例 ,多发的为 80例 (2个动脉瘤者 5 …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抗凝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转归的影响,作者比较了接受抗凝治疗患者SAH与不用抗凝剂患者SAH的转归。病人和方法 实验分二组:①出血时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SAH患者15例,其中男10、女5例,平均年龄666±91岁。②对照组为出血时不用抗凝剂的SAH患者126例,其中男44、女82例,平均年龄518±135岁。对两组的基本特征与最后转归进行了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SAH是根据CT脑扫描证实有动脉瘤性出血的特征,或CT脑扫描正常而有脑脊液黄变和脑血管造影或尸检发现动脉瘤作出诊断。3个月转归使用Glasgow转归…  相似文献   

11.
脑积水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因素造成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中大量聚集,引发脑室扩大,使脑组织受压迫,而产生多种体征及脑部症状[1,2].现阶段对脑积水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且有一定的疗效保障,但相关手术方法多达数十种[3],本文回顾分析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对急慢性脑积水老年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老年脑积水患者154例,其中男97例,女57例,年龄65~ 85[平均(72.25±9.74)]岁;急性脑积水68例,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及脑室出血后2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1例,外伤后脑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外伤后后颅窝血肿11例,合并脑室积血的6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慢性脑积水86例,后颅窝肿瘤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史12例,脑炎病史12例,外伤史7例,原因不明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aSAH患者238例,根据aSAH后DCI发生情况分为发生DCI者65例(A组)和未发生DCI者173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SAH后DCI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外周血NLR预测aSAH后DCI的ROC曲线。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动脉瘤面积、多发动脉瘤者所占比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unt-Hess分级4~5级者所占比例、后循环动脉瘤发生率、改良Fisher分级3~4级者所占比例、脑积水发生率、白细胞计数、外周血NLR、血糖均高于B组(P0.05)。NLR≥10.9者DCI发生率高于NLR10.9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4~5级[OR=2.31,95%CI(1.27,4.19)]、改良Fisher分级3~4级[OR=1.46,95%CI(1.08,1.97)]、外周血NLR[OR=2.06,95%CI(1.31,3.24)]及血糖[OR=1.17,95%CI(1.06,1.35)]是a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NLR预测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5%CI(0.64,0.83),P0.05],最佳截断值为11.2,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72%。结论外周血NLR是a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且其对aSAH后DCI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01-01至2015-06-30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907例,住院期间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出院后随访18个月,记录其出血情况,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07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剔除85例,最终纳入822例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6.4%(53/822);出血时间:AIS后0~3个月20例(占37.7%),AIS后4~6个月12例(占22.6%),AIS后7~9个月6例(占11.4%),AIS后10~12个月6例(占11.4%),AIS后13~15个月4例(占7.5%),AIS后16~18个月5例(占9.4%);出血原因:急性胃黏膜损伤26例(占49.1%),十二指肠溃疡17例(占32.1%),胃溃疡8例(占15.0%),食管炎1例(占1.9%),胃癌1例(占1.9%)。有无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性比例、吸烟史、服药规律者所占比例及联用氯吡格雷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饮酒史、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率、既往有消化道不适症状者所占比例、有消化道出血史及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46,95%CI(1.162,4.339)]、饮酒史[OR=1.900,95%CI(1.065,3.390)]、Hp感染[OR=9.013,95%CI(5.008,16.232)]及有消化道出血史[OR=3.196,95%CI(1.632,6.261)]是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联用PPI是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OR=0.467,95%CI(0.250,0.873),P0.05]。结论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出血主要发生在AIS后6个月内,主要出血原因为急性胃黏膜损伤和十二指肠溃疡;年龄、饮酒史、Hp感染及有消化道出血史是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联用PPI是AIS患者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镜第3脑室造口术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一种简便、快捷、安全的方法,但对其并发症却鲜有报道。作者报告1例内镜第3脑室造口术后出现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例。患者,男性,63岁,因听力丧失、面瘫、面部麻木和走路不稳入院。入院前出现精神错乱和嗜睡,并有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多年。查体:清醒但不合作,CT扫描显示左侧小脑桥脑角肿瘤及脑积水。考虑患者不能耐受肿瘤切除术,而脑积水又是神经功能恶化的原因,故决定行第3脑室造口术,以缓解脑积水。经右额冠状缝前钻孔入路,将内镜套管插入右侧脑…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多变量分析 ,在一项 2 4 4例病人的队列研究中进行了外科或血管内可脱式弹簧圈 (GDC)治疗 ,查明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预后因素 ,同时对动脉瘤性SAH后的后遗症预测因素进行了研究。对 2 4 4例脑血管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一般资料 ,Hunt和Hess、Fisher和WFNS(世界神经外科医生联合会 )分级 ]、放射学研究、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和重症监护参数进行了复查。记录有无持续 6小时以上的低血压 (收缩压 <90mmHg ,7 5mmHg =1kPa)和低血氧 (动脉血氧饱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13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因素进行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动脉瘤复发率和格拉斯哥(GC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GCS3-8分、Hunt-HessⅣ级、伴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中期手术、术后躁动和术后情绪起伏大是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且存活患者预后水平较差(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患者预后具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伦根  茅益民 《肝脏》2001,6(3):188-18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是指病理学上和酒精性肝炎相似 ,但无饮酒史的病理状态。引起NASH的病因很多 ,大致可分为 :营养性、代谢性、内分泌性、药物性、外科手术后和其他原因 ,而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已成为NASH的最主要原因。一、引起NASH的条件和因素(一 )空回肠旁路术和胃成形术等 其发生与原先肝疾病、营养缺乏和细菌过度生长有关。胃肠手术后常造成微量营养素缺乏 ,特别是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GSH和VLDL合成有关 ,使得三酰甘油转运受阻。有报道维生素B12 吸收不良较常见且与NASH组织学…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介绍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病例及狗脑积水的模型。1.慢性脑积水病例作者在过去10年中对住院的2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初次发作1周内施行头部 CT 扫描141例。其中出血原因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占39%,大脑中动脉的占26%,椎-基底系统的占7%,颈内动脉的占16%。141例 CT 扫描,显示脑室扩大,有88例,占62%。急性期示脑室扩大的病例70例,占50%,发作2周之后的慢性期呈脑室扩大的为51例,占36%。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程中,脑室扩大而自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心肌缺血情况以及心肌缺血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对93例超声确定的HLVH病人行动静态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中69例行运动心电图(EECG)检查,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年龄,性别相配的49例单纯性高血压病(SHT)病人作对照。结果:(1)HLVH患者有41.9%病人伴心肌缺血,其中64.1%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年龄在单纯HLVH组(SLVH)与HLVH伴缺血组(LVHI)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调整性别因素影响,两者仍无差异。(3)HLVH组复杂室性早搏(CVA)发生率明显比SHT组高,而SLVH组与SHT组相比,CVA发生率无差异,LVHI组CVA发生率明显比SLVH组与SHT组高。(4)LVHI组内CVA发生与无CVA两亚组间年龄和LVMI无显著差异。结论:HLVH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达41.9%,而且大部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其CVA发生率主要与心肌缺血存在及程度相关;左心室肥厚程度在心肌缺血及CVA发生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1例少见的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夹层动脉瘤。患者男性,48岁,因性交后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畏光入院。既往高血压史25年。查体示明显脑膜刺激征,余无异常体征。颅脑CT发现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第四脑室内出血。MRI检查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