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殖泌尿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 采用微生物学分离培养、血清学型别鉴定.分子生物学DNA多态性分析、流行病学资料等多层次研究,对性滥、具可比性的对照人群、围产期人群共1888人的随机样本进行生殖泌尿道UU检测及传播途径进行研究.结果 证明了UU感染传播以性接触为主.垂直传播包括子宫内传播和产道逆行传播模式.MIT血清分型和RAPD图谱分析是研究UU传播途径的很好工具.结论正确地认识传播途径和模式对于控制生殖泌尿道UU感染的流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HBV感染垂直传播阻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献血管理的加强和乙肝疫苗的逐步推广,HBV感染水平传播的流行势头已经得到遏制,而垂直传播成为导致HBV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HBV感染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以前者为主.传播的途径包括:宫前感染、宫内感染、产程感染、出生后感染.对新生儿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已成为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但仍有部分病例未能获得有效保护.其中,HBV宫内感染的存在是导致阻断措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1993~1999年艾滋病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黑龙江省1993~1999年艾滋病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为黑龙江省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3~1999年黑龙江省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1993~1999年末黑龙江省共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7例,艾滋病病人2例(已死亡),47例中血液传播占85%,经性接触传播占13%.黑龙江省目前主要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结论黑龙江省处在艾滋病流行的低感染阶段,当前防治重点是对高危人群监测和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同时应注意控制艾滋病性接触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4.
涂杰  薛茜 《地方病通报》2007,22(2):24-26
目的 综合评价HIV-Ⅰ宫内传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MIDL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和引文检索作为补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信息.采用专用软件Rev Man 4.2.2完成系统评价过程. 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文献8篇,HIV-Ⅰ宫内传播组CD4 细胞计数低于未传播组,WMD=-164.58 95% CI为(-203.64,-125.51);宫内传播组的CD4 /CD8比率低于未传播组,WMD=-0.17 ,95%的可信区间(-0.22,-0.13);HIV-Ⅰ宫内传播组血清病毒载量高于未传播组,WMD=1.08 95%的置信区间为(0.36 ,1.81);宫内传播组的低体重婴儿的发生率高于未传播组.宫内传播组的出生体重低于未传播组的出生体重.宫内传播组的胎盘感染及相关疾病高于未传播组. 结论 母体的免疫状况、病毒水平、胎盘炎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及胎儿因素等都与宫内感染有关,其中母体免疫状况、病毒水平是HIV-Ⅰ宫内感染的发生的高危因素.另外母体胎盘炎性疾病、其他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与HIV-Ⅰ宫内感染的发生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气象参数建立模型来预测长江下游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方法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江苏、安徽和江西省以及周边地区各气象站数据,采用Malone氏血吸虫传播指数公式,计算各地血吸虫传播指数.采用ArcView3.2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根据各观察站点的传播指数的高低,以不同颜色在不同空间、时间上表示适合血吸虫生长发育传播强弱的区域,并合成传播月份血吸虫传播生长期复合图.取1995年AVHRR卫星遥感片资料,按4个季节制成复合图,将各季节的传播指数和NDVI在ArcView3.2软件进行叠加分析.将选取的观察点实际血吸虫病流行情况按流行程度和流行与否,与预测结果进行等级相关性检验,以判别相关吻合程度.结果血吸虫传播指数的大小与流行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GIS技术可以作为血吸虫病分布、流行程度的监测和预测工具.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国家,约35%~50%的HBV感染由围生期传播引起[1],其中产时传播为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关产程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已有报道,但尚无定论.我们分析了205例HBsAg阳性孕妇的分娩过程、新生儿HBsAg携带情况与胎儿HBV感染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产程与HBV母婴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 B V)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妊娠期乙型肝炎管理尚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有关母婴乙型肝炎诊治的统一指南策略等.尽管目前我国对新生儿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来阻断母婴传播,但仍有新生儿感染HBV.近年来随着抗HBV药物的使用,人们积累了核苷类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成功经验.本文系统总结分析了目前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各种方案,旨在使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更加规范有效.  相似文献   

8.
黄翀  施光峰 《肝脏》2012,17(4):268-269
妊娠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处置方式较为复杂.因为婴儿时期感染HBV经常发展成为慢性感染,阻断围产期或垂直传播是主要目的.全球范围内,垂直传播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流行地区,20%的育龄妇女可能感染HBV.这些妇女构成了围产期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导致了高比例的慢性HBV感染.如没有免疫阻断措施,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中,90%将成为HBV慢性感染者.然而通过产前检查和广泛的新生儿主被动免疫措施,HBV传播率急剧下降.但即使有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疫苗接种措施,高病毒载量和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中仍有较高的垂直传播概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幽门螺旋杆菌(HP)传播途径的研究情况.至今人们仅在人体和极少数动物体内发现了 HP.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说明只有人与人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才是 HP 的可能传播途径。HP 可能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直接接触胃液在 HP 感染的传播中有重要作用。胃镜检查有可能传播 HP,充分的冲洗消毒是避免这种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病原体传播途径的研究直接关系到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进行防治,历来受流行病学家极大的重视,不可小视.一般公认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有三条,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传播指精液或阴道分泌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过性伴间的性行为进行的传播,这种途径只存在于性伴之间.血液传播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艾滋病病毒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被感染者破损的粘膜、皮肤侵入其体内造成的传播.这包括了注射吸毒、诊疗活动(外科、产科、口腔科手术、注射、针灸、器官或组织移植、输血或血液制品、各种内窥镜使用等)、理发、剃须、美容术(穿耳、纹眉、重睑、补唇等)、吸脂术、修脚术等造成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筛查方法进行居民血吸虫病监测 ;每年用粪孵法进行耕牛等家畜血吸虫病监测 ;同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钉螺监测。 结果  1999~ 2 0 0 2年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钉螺面积平均每年递增 3 3 .82 %和 5 4.5 7% ,新的钉螺孳生地不断出现 ;传播控制地区居民血清阳性率 ( 0 .46% )显著高于传播阻断地区 ( 0 .0 6% ) ,存在当地感染的病人 (包括急性病例 )、病牛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病。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呈上升趋势 ,传播阻断地区局部出现再流行。现行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案能够有效监控血吸虫病流行动态 ,被动监测系统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HBV传播给世界各国带来极大的困扰,其在世界范围尤其是亚非国家流行甚广.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数量庞大,我国更是感染负担较重国家之一,且HBV在育龄期妇女中的流行率较高,因此阻断HBV的母婴传播至关重要,是乙型肝炎防控工作的核心.因此,本文围绕HBV母婴传播的情况以及现行预防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传播时期及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艾滋病高流行地区艾滋病母要传播水平、传播时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相对高发的4个省15个县/市/区,于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对287名确诊的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感染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追踪管理,对其分娩的287名婴幼儿进行HIV-1DNAPCR检测和HIV抗体检测.结果 287名HIV-1感染孕产妇分娩的婴幼儿中,38名婴幼儿感染了HIV,艾滋病母婴传播总体水平为13.24%(38/287);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孕产妇组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为34.78%,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采取人工喂养措施组的母婴传播率为4.48%,人群水平的总体母婴传播率从34.78%下降到13.24%,下降率为61.94%(x2=7.82,P<0.01).24例HIV感染婴幼儿可明确其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时期,37.50%(9/24)母婴传播发生在宫内,33.33%(8/24)发生在产时,29.17%(7/24)为产后经母乳喂养传播.结论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应加强提供规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14.
在30多年前美国首次报道了同性恋人群中发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 AIDS),其流行特征表明AIDS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三种方式传播. AIDS的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主要为HIV-1. HIV-1几乎不能突破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皮肤,主要由黏膜(包括结构和功能完整的黏膜)侵入人体.因此,黏膜是HIV-1的自然传播途径.与HIV-1传播有关的黏膜包括消化道黏膜和泌尿生殖道黏膜.黏膜传播风险存在显著的部位和个体差异,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黏膜中靶细胞的丰度、机体免疫状态、黏膜表面共生微生物及宿主遗传背景等都与黏膜传播有关.许多因素与黏膜屏障功能密切相关,关于它们在HIV-1入侵中的作用的研究将促进HIV-1黏膜传播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耐药结核病例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例的增多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是目前结核病控制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耐药肺结核病人是造成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及时发现耐药肺结核病人并实施DOTS和健康教育是有效控制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的主要方法.本文对安阳市221例耐药肺结核病人就诊转诊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及时发现耐药肺结核病人的途径,达到控制耐药菌传播,降低结核病疫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亚飞  聂青和 《肝脏》2006,11(2):130-13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全世界估计约1.8亿人,中国有3 700~4 000万,多数感染者呈慢性携带,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V的经典传播途径为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但1991年后献血员HCV的筛检已使输血后丙型肝炎大为减少.HCV的母婴垂直传播已被证实,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阻断,因此经母婴传播的HCV感染者相对日渐增多,已成为HCV感染的一条主要途径.以全球有1.8亿人感染HCV计算,如果这1.8亿人中有35%处于生育期,假设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为5%,那么每年将有25 000到150 000感染HCV的婴儿出生.故尽可能减少HCV母婴垂直传播已成为预防HCV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穗缘端蚤传播鼠疫媒介效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研究穗缘端蚤中缅亚种传播鼠疫的能力 ,在T :19± 1℃ ,RH :85 %± 5 %条件下 ,对穗缘端蚤进行集群传播、单蚤传播能力、菌栓形成及生存期限等实验 ,结果显示穗缘端蚤集群传播的传疫率为 5 4. 5 5 % ,媒介效能为 0 ,单蚤传单只动物的传疫率为 0 ,菌栓形成率为 14 . 2 9% ,供血感染蚤平均寿命为 18. 3 1d ,饥饿感染蚤平均寿命为 5 .3 7d ,说明穗缘端蚤可以参与鼠疫的传播作用 ,但不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可疑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母亲怀孕时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其母婴传播的发生率(90.48%)显著高于无合并者(15.38%);怀孕时合并有性病的母亲(66.67%)高于无合并者(23.42%);早产儿阳性者的比例为55.56%,大于非早产儿的23.23%;头胎的母婴传播比例为45.76%,二胎、三胎的传播比例分别为13.83%和9.09%(P<0.05),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择期剖腹产者的母婴传播比例为4.55%,显著低于普通阴道产者的28.17%;产程较短的母婴传播比例为4.35%,显著低于产程较长者的40.00%;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混合喂养者母婴传播发生率(3.45%、26.13%和45.83%)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影响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中,母体妊娠时的机会性感染会增加母婴传播的可能性,早产儿与低体重儿也会增加传播机会,而胎次、生产方式、产程以及喂养方式等也可能会对母婴传播的发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陕西省孕妇HBV感染率并筛选母婴传播高危人群。方法自2010年-2015年连续调查了陕西省18家医院13 451名孕妇HBV感染情况,对所有HBs 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进行联合免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陕西省孕妇HBsAg流行率为7. 07%,陕南地区高达9. 40%。HBV母婴传播率为5. 21%,单因素分析显示母亲HBsAg滴度、HBeAg滴度、HBeAg阳性及HBV DNA载量与婴儿HBV感染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HBV DNA载量是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1. 586,95%可信区间:1. 020~2. 465,P=0. 041)。发生母婴传播的HBV感染孕妇中,84. 62%为HBeAg阳性且HBV DNA 106IU/ml;发生母婴传播的婴儿15. 38%来自于HBeAg阴性的HBV感染孕妇。HBeAg阳性且HBV DNA 10~6IU/ml的孕妇中,婴儿发生母婴传播的相对危险度为1. 210(1. 129~1. 297);而HBeAg阴性,但HBV DNA 2×103IU/ml且HBsAg 104IU/ml的孕妇中,婴儿发生母婴传播的相对危险度为26. 062(2. 633~258. 024)。结论陕西省孕妇HBV感染率仍高,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发生母婴传播风险较高; HBeAg阴性母亲所生婴儿HBV感染率虽然低,但当母亲HBV DNA 2×103IU/ml且HBsAg 104IU/ml时仍有较高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四川省钉螺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掌握四川省钉螺的分布及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全省血吸虫病流行村重建钉螺登记卡,并核实各村螺情;随机抽取20%的流行村,按环境分类进行钉螺调查.结果全省62个县(市、区)的6 212个村建立和核实了螺卡,3 188个村有螺,现有钉螺面积6 716 hm2 ,占历史钉螺面积的24.32%.抽取1 459个村进行查螺,查螺面积7 011 hm2 ,解剖钉螺714 651只,其中感染性钉螺498只,活螺密度0.43只/0.1 m2.传播未控制区、传播控制区和传播阻断区的有螺面积分别为4 715、1 925 hm2和76 hm2 .结论全省螺情较防治初期大为下降,钉螺主要分布在传播未控制区和传播控制地区,这是今后血防工作的重点;传播阻断地区的螺情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