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男,29岁。因侧面颈、耳廓暗红斑块伴麻木、刺痛20d就诊。患者20 d前不明诱因左耳廓出现暗红色肿胀,次日皮损扩展至左颊、左鼻、左上唇及左颈部皮肤,并出现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随之迅速发展为肿胀、发亮的暗紫红色浸润性斑块,伴有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自觉整个左侧颜面及左耳廓麻木和阵发性刺痛。无畏寒、发热、头痛及四肢关节痛。发病第4天到外院就诊,诊断为左耳软骨膜炎?左面部蜂窝织炎?,给予头孢米诺3 g/d静脉滴注治疗9 d,病情无任何好转。遂转诊,拟诊环状肉芽肿?Sweet综合征?淋巴瘤?收入院。反复询  相似文献   

2.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澄迈县麻风基本消灭达标后 ,为巩固成果 ,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通过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减少误诊与漏诊。现将BT麻风误诊 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36岁。农民 ,已婚 ,右指溃疡并缩短 4年 ,左足外侧溃疡 ,加重 15d。患者 4年前双臂出现红斑 ,不痛不痒 ,自用草药、消炎药膏 ,皮损未见好转 ,之后右姆指、食指、中指相继出现水疱破溃、渗液 ,骨质逐渐吸收变短 ,以食指为甚。随后左足外侧也出现类似病变 ,且日渐加重。曾在镇医院以非特异性溃疡治疗 ,效果不佳 ,于 2 0 0 1年9月来本所诊治。丈夫、子女、亲属及其邻居均无麻风…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35岁 ,因右下肢起红斑 2年 ,于 2 0 0 2年 4月就诊。患者 2年前不明原因的于右下肢髋部发现大小不等的片状红斑。皮损逐渐向周围扩延。近 1年来 ,右腿腓侧也出现同样斑疹。皮疹迁延不愈 ,夏季加重。早期红色皮疹消退后形成浅褐色斑 ,不痛 ,患处逐渐感觉麻木 ,触觉、痛觉较发病前反应迟钝。曾在本地及市内多家医院诊断为 :多形红斑、环状红斑 ,并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维生素C ,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治疗 ,效果不佳。遂往临沂市皮肤病医院就诊。患者无明显麻风接触史 ,丈夫及一子一女皆健康。检查 :体温 37.2 0 ,五官正常 ,右…  相似文献   

4.
凌俊  陈抗 《中国热带医学》2003,3(6):801-801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2岁。因右足下垂且肌萎缩 12年 ,面、颈、背、下肢出现淡红色皮损 2年。曾到某综合医院、某中医院就诊 ,均按“脉管炎”、“骨髓炎”等治疗 ,经过较长时间 ,多种方法治疗 ,效果欠佳 ,病情有发展趋势 ,皮损增多 ,行走困难 ,于 1996年 5月前来省皮肤病医院就诊。2 结果皮肤科检查 :面、颈、背等处皮损、淡红色 ,有些融合成斑块 ,稍高出皮面 ;双腿内侧有淡红色皮损 ,边缘不清 ,双小腿皮损呈鱼鳞样改变 ,皮损处知觉迟钝或消失 ;神经检查 :双侧眶上神经粗大压痛 ,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均明显粗大 ,质软压痛 ,呈对…  相似文献   

5.
我科曾确诊1例瘤型麻风病例,多年来,在辽阳地区未有发现及报道,在临床中易被忽视及误诊。现将诊断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BT型麻风误诊致畸残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军 《中国热带医学》2002,2(4):471-471
1 患者女 ,35岁。 1997年 10月不明诱因于双上肢出现钱币大小浅红色斑 ,无自觉症状 ;曾在当地医院拟“体癣”治疗 (具体用药名称不详 ) ,疗效欠佳 ,皮损有增多及增大趋势 ,并向躯干部蔓延 ,自觉皮损区域出汗不良 ,表面干燥伴有细薄鳞屑。在来本所就诊前 ,半年来双上肢末端出现麻木 ,右拇指、食指及中指出现红肿及水疱 ,并有破溃及渗出 ,到多家医院求医 ,拟“末梢神经炎”、“脉管炎”、“肢端皮炎”等 ,反复治疗未愈 ,继而出现右拇指、食指及中指反复糜烂、溃疡致局部明显吸收变短 ,于 2 0 0 1年 9月 12日来我所门诊就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00例瘤型麻风治疗后皮肤组织病理切片分析,结果为:抗酸染色查菌阳性者99例。表皮内色素增加者69例,无浸润带消失者81例,麻风细胞消失者99例,1例存在麻风细胞,查菌阳性,泡沫细胞完全消失者64例,35例存在泡沫细胞。皮肤附件完全萎缩者58例,42例见不同程度再生,其中二例表皮显著增生增厚,呈假乳头瘤状改变。真皮内有明显纤维化者85例,淀粉样物质沉积16例,淋巴细胞呈灶性浸润者66例。本组病例有70例符合1963年福州麻风学术会议所制定有关瘤型麻风的临床治愈病理标准。  相似文献   

9.
冯思霞  汪杨  鲍万国  王峰 《吉林医学》2010,31(3):415-416
瘤型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早期皮损表现为散在分布的,边界不清的红色斑丘疹。若可早期干预,其为一种可治愈疾病,但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就会留下后遗症或者致残。该病在吉林地区较为罕见,在此报告1例以皮疹为首发症状的麻风病例,该患病程长,在当地医院未予明确诊断,后因发热就诊于我院感染科,血培养证实存在脓毒血症,其皮疹较为特异,行皮肤活检确诊为瘤型麻风,现将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治疗了1例多菌型麻风病人,经标准的MDT治疗后出现反复难愈的麻风反应,首先表现为Ⅰ型,后来Ⅰ型、Ⅱ型交替或混合出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瘤型麻风1例     
胡静  李灵 《四川医学》2013,34(7):1133-1134
1临床资料患者,女。因四肢起暗红色结节6个月,于2012年6月3日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出现2~3个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疼痛、瘙痒等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变大,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形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沿四肢分布。无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患者6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结核菌素OT试验,结果为阴性。皮损处取病理活检,诊  相似文献   

12.
2003年2月我科先后收治2例院外长期以“恶性淋巴瘤、结节病”治疗的瘤型麻风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男,21岁,农民,未婚。三年前右大腿开始出现结节,之后四肢、面部、躯干相继出现类似皮疹,部分皮疹破溃,无明显痒痛。当时在外院作病检,诊断“结节病”,给予“氯喹、强的松  相似文献   

13.
梁成萍  阎国富  刁庆春  祝青 《重庆医学》2008,37(12):1304-130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贵州省六盘水市人.因"全身皮肤红斑,痒2年余,发热伴皮肤结节8个月"于2006年7月17日以"发热待查"收入本科.查体:T39.2℃,消瘦,精神稍差,贫血貌,右颈部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可扪及,其为黄豆大小、活动、无压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全身皮肤弥漫性灰褐色色素沉着,干燥,少许糠秕样脱屑,散在较多黄豆至蚕豆大结节,局部皮肤红褐色,无压痛(图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瘤型麻风伴严重Ⅱ型反应患者的护理。方法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予以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结果患者麻风反应得到控制。结论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控制了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0岁.发热17d,全身皮疹15d.体温38℃-41℃,左下颌关节附近触及一枚花生米大小淋巴结,额头、背部、双前臂及下肢散布浸润性红斑、结节.外周血WBC 17.63×109/L、N8 0.1%,RBC 3.33×1012/L、Hb 100 g/L.血沉80 mm/h,CRP 140 mg/L,血清铁蛋白1 009 ug/L.皮损组织病理:表皮无异常,真皮内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度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诊断: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麻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麻风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减少麻风反应对患者机体的损害,避免畸残的发生.方法:对发生麻风反应的患者从心理、临床、皮肤、神经、眼的症状进行施护.结果:结果28例麻风反应患者,无1例发生可见性畸残.结论: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缩短了麻风反应时间,降低反应程度.预防了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瘤型麻风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瘤型麻风的组织病理学、抗酸染色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及结论瘤型麻风传染性强、细菌数量多、病情重,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及抗酸染色  相似文献   

18.
19.
报道9例Ⅱ型麻风反应肺部损害的X线表现。主要为间质性损害,有局部和弥漫性两种,或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其损害均发生在BL~L3者的Ⅱ型麻风反应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腔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期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E染色、特殊染色及Real-time结核/非结核PCR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病理检查见肉芽肿性病变,组织细胞浸润,PAS、PASM、抗酸及金胺O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Giemsa染色和Real-time结核PCR阴性,确诊为瘤型麻风。结论对于肉芽肿性病变,伴有大量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者,应想到麻风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