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RC)株和敏感(N)株对宿主肝脏细胞色素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影响的差异.方法:以小鼠CYP450ⅡB1基因的cDNA(552bp)为探针,分别与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的小鼠肝脏总RNA进行Northernblot杂交.结果:感染伯氏疟原虫N株小鼠肝CYP450ⅡB1基因的mRNA明显低于感染RC株鼠及正常对照鼠,而感染RC株鼠与正常对照鼠之间该基因的转录无明显差异.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对宿主肝脏CYP450ⅡB1基因mRNA转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为氯喹抗药性疟原虫可加速宿主氯喹代谢的抗药性假说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感染的免疫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比较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和BALB/c裸鼠后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肝脾组织学改变和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BALB/c裸鼠和ICR鼠感染N株后,分别于4 ̄5d和7 ̄10d死亡;大量被吞噬疟色素沉积在脾边缘区和肝脾血窦内。ICR鼠感染RC株后,83%在感染28 ̄36d自愈,自愈前脾索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不断增多,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小鼠IFN-γ mRNA 的表达及其对疟疾致病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比较伯氏疟原虫RC株和N株感染后ICR小鼠脑、肝、脾组织IFN-γ mRNA 表达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原虫血症、体温和体质量等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N株感染小鼠后第10天,平均原虫血症达到(64.00±7.51)%,平均体质量降至(97.60±4.59)%,平均体温降至(27.87±2.95)℃,感染小鼠开始死亡;第12天小鼠全部死亡.RC株感染小鼠后第24天,平均原虫率达(61.10±6.56)%;第26天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降至最低点;随后原虫率逐渐下降,第30 天体质量和体温开始回升;感染后第36天,绝大多数感染鼠外周血涂片不能检出疟原虫,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感染RC株小鼠的病死率仅为25%.感染N株小鼠在感染前期,肝、脾组织IFN-γ mRNA 的转录明显增强,但持续时间较短;感染RC株小鼠在感染期间,肝和脾脏一直有IFN-γ mRNA 转录,直到原虫被清除,小鼠完全康复.整个实验期间,正常对照小鼠肝和脾脏均未检测到IFN-γ mRNA .结论:由N株和RC株疟原虫感染诱导小鼠肝、脾IFN-γ mRNA 的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机制;RC株疟原虫感染可诱导小鼠肝﹑脾持续表达IFN-γ mRNA ,对减轻疟原虫感染所造成的损害和感染鼠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获得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基因家族中的一个cDNA片段。方法 根据家蝇CYP6A1、CYP6D1以及致倦库蚊CYP6E同源区氨基酸序列,设计1对简并引物,进行反转录PCR,获得一大小与设计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片段相符合的cDNA片段。将该片断与pUC19质粒重组,并克隆至JM109大肠杆菌中,经筛选后测序;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PC/GENE软件绘制系统树。结果:获  相似文献   

5.
伴刀豆球蛋白A与感染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吕丽莉刘爱如赵东坡隋在云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250014关键词伴刀豆球蛋白A(ConA)感染伯氏疟原虫抗青蒿酯钠株红细胞感染伯氏疟原虫正常株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凝集反应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32...  相似文献   

6.
探讨病毒感染对心肌细胞钾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BALB/c小鼠左心室Kv1.2、Kv2.1、Kv4.23种电压调控性钾通道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小鼠心肌细胞均存在这3种钾通道mRNA的表达,CoxsackievirusB3(CVB3)感染的小鼠心肌细胞3种钾通道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强。结论CVB3对钾通道的作用可能是在转录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盘托拉唑(PAN)对大鼠肝药酶中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给试验大鼠连续7天口服不同剂量「5mg/(kg.d)、50mg/(kg.d)和300mg/(kg.d)」的PAN,而后测定大鼠肝药酶中细胞色素P450(P450)、细胞色素b5(b5)、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NADPH)的含量和活性变化,以及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CYP)的活性变化,并与奥美拉唑(OM)、兰索拉唑(LAN)、3-甲基胆醌(3-MC)和苯巴比妥(PB)比较。结果:口服高剂量「300mg/(kg.d)」PAN后大鼠肝药酶中P450、b5以及NADPH的含量和活性升高,但不比PB的作用更强,其中3-MC对NADPH的作用最弱,CYP1A、CYP2B和CYP3A的活性也升高,且3-MC对CYP1A作用极强,PB对CYP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马立克病疱疹病毒(MDV)强毒GA株BamHI L片段在MDV致瘤毒株京-1株(中国特有的地方株)所诱导的淋巴肿瘤组织中转录状况。方法 从人工感染MDV致瘤株京-1 发病鸡内脏淋巴肿瘤组织中分离mRNA,根据已发表的MDV肿瘤候选基因meq基因序列和我们已测定的强毒GA株BamHI L片段序列,设计两段寡核苷酸引物,以此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合成cDNA,应用PCR法进行目的基因扩增。用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丝氨酸重复抗原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恶性原虫海南株(FCC-1/HN)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瓶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FCC-1/HN虫株SERA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仅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维甲酸受体RXRα在活性表面角朊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对缺AF2激活功能段的RXRα变异基因及仅在表皮基底上层表达的牛角蛋白10作为启动子的转基因鼠进行研究。发现鼠表皮发育无异常。以tRA、人工合成选择结合于RAR的CD367分别局部处理后,CRABPⅡ、CRBPⅠ、CRBPⅡmRNA的诱导表达明显低于正常鼠,表皮增厚及基层细胞有丝分裂也明显减少。而对人工合成选择于RXR的SR11236无反  相似文献   

11.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在肝内的清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在宿主体内消亡的机制。方法:电镜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和药物敏感(N)株小鼠肝脏内白细胞和疟原虫的相互作用。结果:感染N株小鼠的肝脏内未见白细胞增生、浸润、感染RC株小鼠肝脏的门管区和血窦内可见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生、浸润,并伴有大量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滞留。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的表膜相互粘附,大量与吞噬细胞直接接触或未接触的感染疟原虫红细胞内的虫体出现危机状态(crisis form)。偶见巨噬细胞吞噬游离的裂殖子,但未见吞噬整个感染疟原虫红细胞。结论:宿主可能主要通过活化单核-巨噬细胞诱导疟原虫发生危机状态,清除RC株红内期疟原虫,而并非依赖白细胞直接吞噬、溶解疟原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抗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方法:比较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的肝、脾、脑、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动态变化。结果:N株感染后,小鼠肝、脾有较多的疟色素沉着,肺脏呈郁血性水肿;脑微血管充血和阻塞;各脏器呈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RC株感染后,小鼠肝、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原虫血症的变化有关。肺脏呈间质性肺炎,各脏器呈慢性增生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论:N株致病力较强,感染后引起宿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造成微血管阻塞;RC株致病力较弱,宿主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感染早期可能是CD4^ Th1相关的迟发型超敏炎症反应,而感染后期是CD4^ Th2辅助作用下的抗体依赖性的免疫应答,并在疟原虫的最后清除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尹海萍  徐建平  周显青  王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17(12):683-687,692,771
目的研究维生素E对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TCDD)染毒小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1A1、1A2、1B1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设计了5个实验组,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5组动物给予TCDD和维生素E的水平依次为:TCDD0 ng/kg和VE0 mg/kg、TCDD100 ng/kg和VE0 mg/kg、TCDD100 ng/kg和VE20 mg/kg、TCDD100 ng/kg和VE100 mg/kg、TCDD100 ng/kg和VE500 mg/kg。喂食4周后取其肝脏,用real-time PCR法测小鼠细胞色素P450酶1A1、1A2、1B1基因mRNA水平。结果TCDD染毒小鼠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1A1、1A2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升高的趋势,而细胞色素P450酶1B1 mRNA水平明显降低。染毒并给予维生素E20 mg/kg组,其肝脏CYP4501A1的mRNA水平有降低趋势,随着维生素E剂量的增加,YP450 1A1的mRNA水平反而有升高的趋势,当维生素E剂量为500 mg/kg时,其肝脏CYP450 1A1的mRNA明显高于TCDD染毒组。CYP450 1A2的mRNA水平随着维生素E剂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在TCDD染毒并给予维生素E500 mg/kg组,其肝脏CYP450 1A2的mRNA水平明显低于TCDD染毒组。而肝脏CYP450 1B1的mRNA水平在染毒并给与维生素E500 mg/kg组,与染毒组相比有上调趋势。结论TCDD能影响或部分影响小鼠细胞色素P450酶1A1、1A2、1B1的基因转录,而维生素E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TCD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红内期虫体的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氯喹抗性(RC)株红内期虫体细胞危机状态的性质。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技术,观察感染伯氏疟原虫RC株或氯喹敏感(N)株ICR小鼠在原虫血症上升期和感染RC株小鼠自愈期虫体的显微及超微结构,以及基因组DNA琼脂糖电泳图谱。结果:在光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虫体结构无异常;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虫体密度下降,大部分虫体固缩,周围呈空泡状。在电镜下,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胞膜结构完整,核位于一侧,胞质内可见各种细胞器,代谢窗明显。N株滋养体可见食物泡和疟色素。但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呈球形或椭圆形;胞膜完整,核固缩,胞质浓缩,线粒体和膜状结构消失,未见代谢窗结构。原虫血症上升期的RC株和N株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均为一条带,而RC株感染小鼠自愈期红内期虫体基因组DNA电泳呈典型的梯形条带。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红内期虫体危机状态的性质是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YP1B1基因外显子3密码子432(C-G)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83例对照者的CYP1B1基因密码子432(C-G)位点多态性,并分析CYP1B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CYP1B1基因密码子432中等位基因C、G在子宫内膜癌组和对照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等位基因G使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2.24倍。CYP1B1基因密码子432C/G各基因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合突变(G/G)基因型、杂合突变(C/G)基因型与野生(C/C)基因型相比,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度分别提高了5.62倍和2.04倍。结论CYP1B1基因Leu432Val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突变基因型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抹和RC抹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 Swiss和KM 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 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 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 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 Swiss为40%,C57BL/6为25%,KM 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 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细胞色素P450Ⅱ E1-基因多态性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 P45 0 E1的基因型与酒精性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PCR- RFLP分析方法对 1 0 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 ,1 5 0例非酒精性肝病患者 ,2 5例酗酒无肝病者和 5 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 CYP45 0 E1多态性分析。结果 :CYP45 0 El分成 A型为 C1基因野生纯和子 ,B型为( C1 /C2 )基因的杂合子 ,C型为 C2基因的突变型纯合子。酒精性肝病中 A、B、C型分别 3%、93%、4%;酗酒无肝病组 A型为 1 0 0 %;非酒精性肝病中 A、B型分别 74%、2 6%;健康志愿者 A、B型分别 72 %、2 8%。酒精性肝病与酗酒无肝病组、非酒精性肝病及健康志愿者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乙肝引起肝癌与酒精相关性肝癌的 A型明显减少 ,而 B型则明显增多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2基因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及与酒精性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sis state at erythrocytic stage of Plasmodium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 strain. Methods: Agarose electrophoresis, optical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were used. Patterns of genomic DNA structures and ultra structures of the erythrocytic parasites were observed in ICA mice (infected with the RC strain) during rising and declining of parasitemia. Results : During the declining parasitemia, the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the RC strain showed round or o-val appearance with intact plasma membrane and shrank nuclei with no metabolic window, mitochondria or other membranaceous structures. Their DNA electrophoretogram revealed a ladder pattern which evidently differed from the parasites of the RC strain in the rising parasitemia and the chloroquine-sensitive (N) strain. Conclusion; The crisis state of the erythrocytic stage parasites of the P. berghei chloroquine-resistant (RC) st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apoptos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YP1B1基因多态性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biochemical recurrence,BCR)的预测价值。方法 在426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采用Taqman探针法检测CYP1B1基因8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分布情况。采用RT-PCR方法检测127例前列腺癌旁组织中CYP1B1 mRNA的表达。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法进行关联性和生存分析。结果 CYP1B1 rs1056836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BCR的独立预测因素(HR:0.65,95% CI:0.33~0.93,P=0.025),并且与CYP1B1 mRNA的表达相关。结论 CYP1B1 rs1056836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BCR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影响CYP1B1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