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网络游戏不是网络沉迷的根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外因,如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因,即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网络成瘾宜"疏"不宜"堵",疏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关键在父母.网瘾难戒,面对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为青少年探索世界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提供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然而,网络在给青少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过度使用所致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突出精神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某市710名中学生为样本,采用修订的Young网络成瘾问卷评估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中文版测量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分析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5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功能在上述5个方面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在多个家庭功能凼子中,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是预测网络成瘾的核心成分.结论 改善家庭功能,提高家庭中的情感投入和对子女的网络行为监控,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易患网络成瘾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青少年易患网络成癌综合征(IAD) 1.网络给了青少年放松心情的更大时空。学业的负担、工作的竞争、择业的烦恼等等,往往使青少年身心疲惫不堪,他们急欲寻求娱乐和消遗,而因特网恰好让他们能“潇洒走一回”。 2.网络给了青少年进行交流的通畅渠道。有些青少年在生活中表达愿望的渠道不畅,与领导、同事和家庭缺乏很好的沟通,没有倾诉的愉快感。他们上网后可以扮演各类角色,诉说自己心声,品尝网际交流的趣味。 3.网络给了青少年表现自我的更好方式。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周丽华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1372-137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网络成瘾量表对56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592份,收回580份,回收率98%,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96.6%;高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成熟型应对方式得分(0.97±0.33)低于低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1.12±0.34)(P<0.001);高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低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P=0.000);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正相关;除丧失因子外,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中其他5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不少地区和部门已开展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讨论了国内外预防和干预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莉  邢玉梅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于网络过分与过度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类[1].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我国约1 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且呈低龄化趋势[4].为了解太原市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太原市2376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青少年网络成瘾和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为改善青少年亚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广州市1261名初高中学生间隔9个月先后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结果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身心亚健康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网络成...  相似文献   

9.
蚌埠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蚌埠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状况,探讨相关因素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为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蚌埠地区的7 104名青少年调查,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 蚌埠地区青少年上网率为81.9%,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9.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1),网络成瘾与性别、性格、母亲打工情况、每周上网次数等因素均有关系(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初始沙盘特征,丰富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为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met Use Scale,APIUS)选取重庆市60名初中生被试(3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30名正常青少年),探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初始沙盘特征.结果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多使用军事类沙具(t=2.079,P=0.046),少使用自然元素(t=-1.979,P=0.050)和生活元素类(t=-2.375,P=0.024);在沙盘主题上多出现分裂和混乱2个创伤主题,少出现整合和深入2个治愈主题(x2值分别为4.504,2.079,7.878,5.271,P值均<0.05).沙盘主题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整合、深入2个主题特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保护因素(B值分别为-0.591,-0.548,F=3.005,P<0.05,△R2=0.211).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沙具使用、沙盘的主题2个维度上有特征表现.初始沙盘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具有临床心理筛查与测评的功能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梅蕾  洪军  薛湘  李恩泽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702-2703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家庭教育方式,探讨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行为的因素.[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儿童版表分别对32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及32名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及分析. [结果]网络成瘾青少年常受到父亲的过分干涉、偏爱,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和母亲的理解不够;在SCL-90评定中,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忧郁、焦虑、偏执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缺陷,他们的孩子存在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男孩,更易网络成瘾如果到网吧看看,我们会发现泡在网吧里的大多是男性,其中还有不少是中小学的男生。作为一个群体,男孩更容易网络成瘾。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网络成瘾,这有充分的证据:2008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同样指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沉溺于网络。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性约比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数据显示,10~ 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1],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2~3].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存在因果联系[4],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可能更会求助于网络,易于发生网络成瘾[5-6].大量研究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7-9].因此,探讨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三者间的深层次关系对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青少年未来期待潜在类别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网络成瘾有效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四川、江苏、甘肃和辽宁8所中学初高中学生共1 006名,使用青少年未来期待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依据青少年未来期待的潜在类别分析,将其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定义为:积极型,占30%;普通型,占56%;滞后型,占14%.方差分析发现,滞后型的网络成瘾得分高于积极型和普通型(F=6.14,η2p=0.01,P<0.01),积极型和普通型网络成瘾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少年未来期待存在3个潜在类别,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不同.应关注期待水平低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网络游戏不是网络沉迷的根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外因,如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因,即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网络成瘾宜“疏”不宜“堵”,疏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关键在父母。网瘾难戒,面对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文章从青春期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或人格中的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较全面探讨了可能影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诸多心理和社会因素,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市在校大、中学生和农村地区在校中学生11939名,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青少年过去7d里上网率为78.96%;过去7d里每天上网超过4h的比例为14.07%,男生(17.70%)远高于女生(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25%,男生(10.88%)高于女生(5.99%);职业中学学生最高(10.25%),初中生最低(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性别、学校类型、学习成绩、感到孤独及因学习问题而感到心情不愉快等因素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值得重视.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对网络成瘾青少年高危人群的预防控制,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建国  张寒冰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31-1032
据2004年7月20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 700万,网民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我国互联网迅速普及而日益凸现出来.“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精神障碍.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主要为青少年.笔于2003年11月~2004年2月以山西省3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行为特点,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黎亚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22-1325
了解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状况,为干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省的9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分为单纯网络受欺负者、单纯网络欺负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4个类别,其发生比例分别为14.0%,1.8%,4.3%,79.9%.男生(26.9%)、初中生(24.1%)卷入网络欺负的比例分别显著高于女生(14.6%)、高中生(16.0%)(x2值分别为30.83,15.72,P值均<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得分(0.47士0.06)显著高于单纯网络受欺负者(0.31±0.03)、单纯网络欺负者(0.24±0.10)和未卷入者(0.16±0.01)(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欺负/受欺负可以分为四类,每个类别在不同性别和学段内部的分布不同,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违纪行为高于其他类别.  相似文献   

20.
了解网络活动与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关系,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及减少问题性网络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对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研究样本库1 378对青少年双生子的网络活动进行第一轮调查,1.5 a后对样本进行追踪,从中随机抽取1 650名被试测量其发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情况.结果 个体上网时间与问题性网络使用呈正相关,且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显著预测后期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第一轮测试参与娱乐和社交活动的种类越多,第二轮测试中问题性网络使用得分就越高(r娱乐=0.192,r社交=0.182,P值均<0.01);而参与信息活动的种类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没有相关性(r=0.008,P=0.748).高娱乐高社交组和高娱乐低社交组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得分高于高社交低娱乐组和低娱乐低社交组的得分(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周末上网时间能预测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发生;较之单一的网络活动,娱乐和社交的共同作用与问题性网络使用有更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