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精液精子异常,临床上常依据精液分析结果分为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精子无力症和精子数正常性不育。本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很多疾病或因素均可导致男性不育,而在男性不育中约有70%为精液精子异常所致。根据临床观察,导致精液精子异常的主要原因以副性腺感染、免疫因素、理化原因和精索静脉曲张最为多见。笔者自2003年5月~2008年5月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精液精子异常导致的不育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与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微缺失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原发无精子症(24例)和少精子症(19例)患者基因组DNA进行Y染色体连锁的6个序列标签位点缺失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检出有Y染色体微缺失4例,缺失率为9.3%,其中无精子症3例,少精子症1例。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常规筛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不孕不育影响着约10%~15%的夫妇,其中男性因素约占一半。精子发生障碍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因,主要表现为无精子症或少弱精子症。大量研究已经确定Y染色体及Yq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X染色体因其在男性仅有单拷贝而在精子生成过程中表达特殊,对精子发生障碍有重要意义。对畸精子症和弱精子症患者的研究表明,位于常染色体的4个基因(SPATA16,PICK1,CATSPER和AURKC)可能与精子发生障碍有关。虽然经全球范围的努力,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可提供新的基因检测技术来检测精子发生障碍的遗传学原因,但目前可用于精子发生障碍的基因测试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4.
根据精液常规检查可将男性不育症分为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死精子症(精子全部死亡)、无精子症、异常精子增多症(畸形精子占30-40%)等五类。少精子症及弱精子症最多见,约占不育症的75%。因此,今就少精子症及弱精子症的病因诊断与范疗讨论如下: 一、少精子症(Oligospermia) (一)概念:精子数少于20×10~6/ml为少精子症。精子数少于40×10~6/ml为轻度少精子症。通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肿瘤、不孕不育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三大疾病.其中不孕不育约占育龄人口的15%,男性因素约占50%.最常见的精子问题有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症等.想要生育怎么办?如何治疗呢?其实方法有很多,例如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等等,原则上优先考虑简单、无创、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程立峰 《家庭医生》2014,(20):30-30
不孕不育,越来越常见。在男性不育(也就是男方因素导致不育)里,主要是少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症等等原因。不过,精子出了问题,并不意味与孩子无缘,辅助生殖技术为很多家庭带来了希望。男方原因所致的不育,又该选什么样的辅助生殖技术呢?  相似文献   

7.
无精子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 ,其病因较为复杂。不育夫妇中约有 5%~ 10 %的男性对精子有自身免疫 ,血清中可测到AsAb ,其中 85%的人射出的精液中也有AsAb。众多的研究表明 ,血清和精浆中的AsAb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1] 。为探讨无精子症与AsAb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们对 2 9例无精子症患者的血清和精浆进行了AsAb的检测 ,并与正常生育男性进行统计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实验对象 无精子症组 :2 9人 ,年龄 2 3~ 2 9岁 ,将收集数次精液离心沉淀 ,沉淀物在高倍镜下均未发现精子。对照组 :32人 ,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与精子生成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G显带技术分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的患者进行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检测,已正常生育的男子设为对照组。结果:205例无精子症和3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74例,异常核型发生率为30.33%,正常对照组只发现1例异常核型,占3.33%;其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发现Y染色体上基因微缺失3例,缺失率为8.33%,正常对照组无1例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均为引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同时采用这两种遗传学筛查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遗传缺陷状况,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病因诊断、遗传咨询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部分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half-ICSI)周期中,影响该周期常规体外受精(IVF)受精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half-ICSI助孕的180例不孕患者的共计180个half-ICSI周期为研究对象。按照常规IVF受精率高低,将ICSI受精率>50%且常规IVF受精率≤25%的46个周期,纳入低受精率组;ICSI受精率>50%且常规IVF受精率>50%的134个周期,纳入高受精率组。回顾性分析可能影响常规IVF受精率的因素,包括女方年龄及不孕年限等9项,以及涉及男方的包括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等8项,并对这17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临床经验及上述单因素分析结果,将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等5项影响常规IVF受精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①低受精率组男方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均较高受精率组低,而弱精子症和畸形精子症患者所占比例,则较高受精率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女方9项因素,包括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构成比、既往夫精人工授精(AIH)助孕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率、自然流产率,以及年龄≥35岁者所占比例、不孕年限≥3年者所占比例比较,以及男方其他3项因素,包括精子总数、少精子症患者所占比例及精子全部畸形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alf-ICSI周期常规IVF受精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方弱精子症(OR=6.476, 95%CI:1.621~25.877,P<0.05)。 结论男方弱精子症可能增加half-ICSI周期常规IVF受精失败风险,而男方畸形精子症及女方不孕相关因素,不能确定为half-ICSI或ICSI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隐匿精子症和无精子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1999 ~ 2012年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的156例隐匿性精子症和288例无精子症患者,无精子症患者分别通过附睾或睾丸穿刺取精后进行ICSI治疗,比较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出生缺陷率等.结果: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胚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精子症和无精子症ICSI后虽然受精率、卵裂率不同,但临床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11.
男性不育症病因包括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及抗精子抗体所致的免疫性不育等,其中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较为多见,其染色体异常是引起不育、流产、死胎、先天缺陷、脑发育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1]。因为绝大多数染色体异常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直接  相似文献   

12.
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无精子症的诊疗过程,由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生殖男科学组发起,组织无精子症领域的专家成立编写小组,基于临床实践和已发表文献共同讨论和制定此共识。共识涉及梗阻性无精子症、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以及无精子症的遗传学咨询、与其他病因相关联的无精子症、辅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患者遗传学因素与性激素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30例无精子症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催乳素(PRL)水平。结果:630例无精子症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畸变110例,占17.46%,其中性染色体94例,占异常总数的85.45%,常染色体异常16例,占异常总数的14.55%,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中Klinefelter综合征76例,占异常总数的69.09%;性激素检测中,无论核型正常与否,FSH、LH显著升高,T值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核型异常组FSH、LH升高更为明显。结论:无精子症与遗传因素及性激素改变密切相关,对无精子症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查、性激素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男性精子生成障碍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的相关性,为拟行IC-SI(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助孕的患者提供遗传咨询。方法:运用多重PCR检测技术,对333例男性精子生成障碍患者(242例无精子症和91例严重少精子症)Y染色体AZF区域9个序列标签位点(STS)进行扩增分析;并运用G显带技术,对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精子生成障碍患者AZF缺失发生率为11.11%(37/333),其中无精子症组缺失率为10.33%(25/242),严重少精子症组缺失率为13.19%(12/91);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11%(27/333);患者总遗传缺陷发生率为19.22%。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是导致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的重要遗传因素;在行辅助生殖治疗前,患者须行遗传学检查以避免有遗传缺陷的后代出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圆头精子症患者病因和临床表型特征。方法:收集6例圆头精子症导致不育患者和8例正常生育男性基本信息,进行外周血染色体、AZF、性激素、精液质量检查。结果:6例患者不育年限平均为4年,其中4例从事电焊、汽车喷漆、高温作业、接触化学物品职业,2例从事网络和电子商务;6例患者临床特征、染色体和AZF基因、性激素未见异常,3例患者圆头精子率100.00%,3例圆头精子率95.00%~99.50%,圆头精子症患者精子活力明显低于正常生育组(P<0.05)。结论:圆头精子症发生可能与外界环境有关,除具有圆头精子和精子活力低下外,无其他异常表型,建议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广东中山地区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将其应用于特发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病因学诊断及遗传咨询。方法 利用Y染色体特异序列标签位点,以多重PCR法检测特发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及精液正常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结果 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组35例,共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4例,缺失频率为11%。其中,无精子因子C区缺失3例,无精子因子B区缺失1例。精液正常者组20例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是造成男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的病因之一,对临床上特发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应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生殖异常男性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多态的发生率,探讨染色体数量、结构异常与临床效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生殖异常男性1 200例,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精液常规分析、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 200例患者中无精子症85例(7.1%),少弱畸精子症77例(6.4%),习惯性流产97例(8.1%),不明原因不育35例(2.9%);检出染色体异常122例(10.2%),其中数量异常53例(4.4%),结构异常57例(4.8%),反转性别12例(1.0%);染色体多态216例(18.0%);无精子症患者中Y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28.2%;少弱精子症和习惯性流产与Y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的易位、倒位密切相关。结论生育异常与染色体核型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生育异常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利于临床诊断,也可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精子形态学异常和畸形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遗传学因素被发现是导致精子形态学异常和畸形精子症的重要病因。本文就近年来精子形态学异常和畸形精子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从畸形精子症诊断、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生殖结局等角度阐释遗传因素与畸形精子症的关系, 重点阐述了特殊类型畸形精子症, 如圆头精子症、鞭毛多发形态异常等表型相关的基因异常。本文旨在为精子形态学异常及畸形精子症的诊疗和研究提供遗传学角度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纵向套入式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疗效.方法 利用手术显微镜对27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行纵向两针套入式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术后3个月起,开始复查精液常规,两次间隔1个月左右,并随访配偶受孕率.结果 术中发现13例(22侧)梗阻部位在附睾尾部或近睾段输精管,11例(19侧)梗阻部位在附睾体部,13例单侧附睾头部梗阻.双侧吻合12例,单侧吻合15例,所有吻合侧输精管近端均通畅.23例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13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17例(62.96%)术后3~6个月从精液中检出精子,其中4例(14.81%)配偶受孕成功.精子数为(1.5~65.5)×106/L,精子活率为0~66.0%,精子活动力为3.7%~69.0%.结论 显微镜下纵向两针套入式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术式简单,是治疗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无精子症是指男性不育症患者仅有精子异常,即精液检查发现无精子,其余包括细胞遗传学、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等情况均正常,即患者出现精子异常的原因不明.从分子水平探讨生精障碍的机制,尤其是关于Y染色体长臂AZF微缺失的研究[1],对男性原发性无精子症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4例原发性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筛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