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与女性吸毒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女性吸毒的关系。方法·· :成组病例与对照对比研究。结果·· :吸毒组在吸毒前抑郁及焦虑状况明显比对照组严重(P<0.001) ;吸毒组中遭受感情挫折、失恋或离婚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70.80及56.88 ,P<0.001) ;吸毒组吸烟、饮酒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8.78及97.88,P<0.001) ;吸毒组吸毒前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又以离家出走和逃学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33.23 %和16.77%。结论··:女性吸毒者吸毒前普遍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这可能是导致她们吸毒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310名女性吸毒者的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女性吸毒者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方法··: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吸毒组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于对照组(χ2=14.95及χ2=7.08,P<0.01及P<0.05);(2)吸毒组父母的职业以工人为主,其次为个体户;(3)吸毒组父母关系紧张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3.72,P<0.01);(4)吸毒人员本人与父母关系紧张者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7.74及χ2=85.57,P<0.01);(5)吸毒组父母采用不良教养方式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73.41及χ2=266.51,P<0.01),表现为对子女关注过多,但又缺乏理解。结论··:女性吸毒者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缺憾,是导致她们吸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吸毒者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吸毒者在吸毒前后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重庆市西山坪劳教所和江北劳教所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与吸毒前比较,男女吸毒者吸毒后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明显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2)男女吸毒者在吸毒前的支持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毒后,在客观支持(P<0·05)和支持总分(P<0·05)上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男女吸毒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均是吸毒前明显好于吸毒后,男性吸毒者在吸毒后的处境更糟。  相似文献   

4.
药物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个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吸毒者在劳教戒毒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劳教戒毒的吸毒者(219例)与对照组(不吸毒的财产型劳教人员209例)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质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多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相对于财产型劳教人员,吸毒者的敌对和躯体化程度较高(敌对:F[1424]=16·32,P<0·01;躯体化:F[1424]=6·72,P<0·05),并且吸毒与否与性别在心理症状量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有交互作用,吸毒者中男性的心理症状显著地高于女性;被试的个性特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吸毒者个性特质中的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和幻想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吸毒与否与性别在聪慧性上交互作用显著(F[1424]=10·43,P<0·01),女性吸毒者聪慧性更高。结论:劳教戒毒初期的吸毒人员,特别是男性存在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吸毒者的个性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情况 ,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2年 -2000年上海地区收治的23730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上海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 ,近年来呈现以下流行特征 :(1)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2)18a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上升速度明显 ;(3)女性吸毒人数急剧增加 ;(4)多药滥用严重 ,毒品种类呈多样化 ;(5)吸毒引发的犯罪呈上升趋势 ;(6)吸毒者中合并躯体疾病比例逐年增高。结论··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趋势严重 ,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 ,提高戒毒质量 ,降低毒品危害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吸毒者与一般对照人群的家庭环境、羞耻感、自尊、社会期望以及抑郁水平的差异,了解吸毒者不同于一般人群的家庭环境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及其情绪问题,为做好预防吸毒和戒毒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对照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第三版(FES-CV-III)、抑郁量表(CES-D)、羞耻量表(Shame Scale)、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期望量表(MSCD),对来自湖北5个治疗社区的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105名成员以及108名非吸毒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1)吸毒组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显著低于常模,矛盾性和控制性显著高于常模;(2)吸毒人员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常模;(3)吸毒人员组羞耻感显著高于对照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吸毒人员中,抑郁水平与羞耻感、社会期望呈正相关;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抑郁水平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吸毒者的家庭环境低亲密度、高矛盾性和高控制性的特点显著;吸毒者自我意识呈现高羞耻、低自尊和高社会期望的特点;吸毒者中存在严重抑郁问题,其抑郁水平与其负性家庭环境及负性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吸毒者吸毒行为与性行为及其对艾滋病的态度、知识。方法·· :采用被调查者自行独立填写调查表,医务人员核实的方式 ,于1999年1月 -3月对云南、新疆、湖北 (武汉、宜昌 )和北京等地区戒毒所收治的1115例吸毒者(男性占44.9 % ,女性占55.1 % )进行调查。结果··:92.9 %(1036/1115)的吸毒者滥用的物质是海洛因 ,平均吸毒时间为5.2a±s3.4a ;70.6 %(730/1034)的吸毒者主要以静脉、肌肉注射方式滥用毒品 ,以注射方式吸毒平均时间为3.9a±s3.0a ;曾与1人以上共用不洁注射器者占89.2 %(651/730) ,主要共用对象是吸毒伙伴(占58.5%)。共用注射器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清洗过 ,注射器是干净的”(占50.3 %)。268例曾接受HIV检测 ,HIV检测阳性率为14.2 %。HIV阳性吸毒者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显著低于HIV阴性吸毒者的得分(t=30.18,P<0.05) ;4地区吸毒者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比较 ,以云南最高 ,新疆最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F=10.78,P<0.05)。该群体中同2人或2人以上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占25.3 %(267/1054) ;有24.5 %(217/884)的人是为获取钱或毒品而同他人发生性行为关系。在753例应答者中 ,各种传染病的患病率是 :淋病占12.9 % ,梅毒占4.4 % ,尿道炎占34.7 % ,尖锐湿疣占4.8 % ,生殖器疱疹占5.3 % ,其它性病(STD  相似文献   

8.
女性吸毒者对艾滋病认知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女性吸毒者对艾滋病(AIDS)的认知情况。方法··:对北京市安康医院和新疆乌鲁木齐强制戒毒所156例女性吸毒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几乎(150/151)都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 ,有83.4 % (126/151)认为共用注射器可传染艾滋病 ;有9.7 % (14/145)的人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孕妇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愿意接受艾滋病方面的检查的有82.7% (125/151) ;希望得到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有89.2 %(132/148)。结论··:女性吸毒者对于艾滋病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吸毒仍然是感染及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探讨近年来新发现的生物信息递质一氧化氮 (NO)与海洛因依赖的关系。方法··:将87例海洛因依赖者分别按不同年龄分为4组 ,按不同吸毒年限分为3组 ,按不同吸毒途径分为2组 ,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NO水平 ,比较组间及其与对照组 (健康体检者 )的差异程度。结果··:不同年龄组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在不同吸毒年限中 ,NO水平与吸毒年限呈正相关 ,且A组 (2a以下 )与B组 (2-5a) ,B组与C组 (5a以上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不同吸毒途径的两组间比较,静脉注射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 (P<0.001)。结论··:NO参与海洛因依赖过程 ,并与吸毒年限、吸毒途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存分析方法(survivalanalysis)探讨乌鲁木齐市社区吸毒人群发生首次吸毒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应答驱动抽样为主要招募方式,在社区招募吸毒者参加调查;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时间、方式,首次吸毒前的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及家庭成员、亲友吸毒情况等。结果:401名静脉注射毒品者进入本次横断面调查,首次吸毒方式为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者分别为95·0%(381/401)和5·0%(20/401),首次使用的毒品均为海洛因,首次吸毒年龄19·8a±s5·0a,首次吸毒年龄最小值为6·4a,15a以前开始吸毒者占14·2%(57/401)。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5·0/100人年(95%CI:4·5-5·5),影响首次吸毒发生的变量为:维族(HR=2·161,95%CI:1·713-2·726)、15a以前开始吸烟(HR=1·273,95%CI:1·006-1·610)、16a以前开始饮酒(HR=1·774,95%CI:1·387-2·269)、有亲戚吸毒(HR=1·411,95%CI:1·032-1·928)。从出生到发生首次吸毒的时间分别为:维族17·9(95%CI:17·2-18·5)a,15a以前开始吸烟者为20·0(95%CI:20·0-20·8)a,16a以前开始饮酒者为17·0(95%CI:16·6-17·7)a,有亲戚吸毒者为19·2(95%CI:18·6-20·0)a。结论:提示吸毒流行严重地区,吸毒低龄化可能会加速艾滋病的流行。在青少年早期开展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的干预教育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维族青少年应该是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11.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功能恢复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为强制隔离戒毒所有效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组45例强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包括:集体讲座、情境模拟、投射练习等各种团体活动。对照组同期45例强戒人员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使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定,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10周的心理干预,研究组的情绪稳定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心理健康因素、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等各项症状有了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吸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经过环境适应、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自我意识、自信心、人际关系等5个单元的团体心理干预,其消极自我认知、偏执、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情绪稳定性等各项心理症状及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缓解,这对他们戒除"心"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情商问题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聿娴  廖俊  王翔 《药学教育》2009,25(5):55-57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的一个概念,情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自身原因,目前大学生情商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该文分析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及当代大学生情商水平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情商教育。  相似文献   

13.
吸毒者脱毒后成瘾程度与其抑郁程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毒人群的生活状况、成瘾程度、抑郁程度以及成瘾程度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阿片成瘾严重程度量表,对200名吸毒者进行调查。结果:吸毒人群总体抑郁水平远远高出正常人群,吸毒者的抑郁与成瘾程度中的社会功能因子有高度相关性。结论:提高吸毒者的社会支持对降低其抑郁情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复期劳教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康复期的劳教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探讨不同性别和初次吸毒年龄不同者的心理状况,为该人群的心理康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编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00例康复期的强制戒断的海洛因依赖者及当地100例正常人进行测评并对比,同时对男女海洛因依赖者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对初次吸毒年龄的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康复期劳教戒毒人员的P分和E分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01);女性吸毒者的N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初次吸毒年龄与P分呈负相关(P<0.001),初吸年龄愈低其心理状况愈差。结论康复期的劳教戒毒人员,特别是女性和低年龄者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必须予与重视;我国戒毒工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川、滇两省吸毒者吸毒行为和性行为特征及其与HIV感染传播的关系。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在川、滇两省的 11个地、市、县药物依赖治疗机构调查接受治疗的吸毒者。调查内容包括 :⑴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⑵药物滥用史 ;⑶注射方式滥用毒品情况 ;⑷性行为。调查除采用结构性访谈填写调查表外 ,对个别问题采用开放式访谈。结果 :在 16 80例有效被调查者中 ,女性占 2 2 3% ;少数民族占 2 4 1% ;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占2 5 1% ;职业基本覆盖社会各行业 ,其中无业者和农民分别占 4 1 9%和 2 3 4 % ;离婚、分居和 (未婚 )同居者分别占13 7%、1 5 %和 4 5 %。该群体主要滥用 (成瘾 )的毒品是海洛因 (占 98 4 % )。 1113例在吸毒的某个阶段曾经采用注射方式吸毒 ,占被调查总数的 6 6 3% ;6 39例有共用注射器行为或经历 ,共用注射器的原因主要是“毒瘾上来 ,顾不上别的”(占 5 0 2 % )。该群体在过去一生中有 10 91例 (6 4 9% )有过非婚性活动 ,在过去一年中有 70 9例 (42 2 % )有过非婚性活动 ;性活动中有近一半的人“从来不戴”安全套。在 916例应答者中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和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的分别占 34 8%、2 8 7%和 11 6 %。在 4 0 7例接受过HIV检测者中 ,本人已知HIV阳性 6 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流动性戒毒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及吸毒现状。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方法,对在湖北省戒毒的省内和省外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人口学特征、吸毒状况指标的对照分析。结果流动性戒毒人员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其中来自上海市的最多,占32.58%。省外组的少数民族所占比例及从事个体经营的比例均高于省内组(P<0.01),既往戒毒次数和每月耗费毒资也多于省内组(P<0.01),采用注射方式的比例较高(P<0.01),98.37%的戒毒者选择在自愿戒毒所进行治疗。结论跨省市的流动性戒毒人员常年在外进行戒毒治疗,频繁进出自愿戒毒场所,戒毒效果难以保证,监管难度很大,极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建议规范戒毒治疗,加强对该群体来源地和目的地的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7.
We assessed the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Chinese doctors who worked with drug abusers to provide direction for planned drug and alcoho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 34-item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523 copi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46 (84.5%) validated copies were collected.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50.0%) had no formal training before they started treating drug abusers. Among them, only 16.6% were psychiatrists. Less than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drug abuse (addiction) is a brain disorder. Male and female doctors and doctors from different facilities tended to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n reasons for relapse, efficacy of treatments, and awareness of treatment modalities, among others. Doctors from involuntary facilities were more likely to disagree with the idea that drug addiction is a brain disorder and favored compulsory treatment. Doctors involved in drug abuse treatment in China are not well prepared or experienced in drug abuse treatment and hav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drug abuse and abusers.  相似文献   

18.
1294例戒毒者戒毒动机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294例戒毒者戒毒动机状况调查与分析,了解不同状况戒毒者的戒毒动机特点,为寻找有效的戒毒方法提供参考。方法:用戒毒动机问卷调查不同状况戒毒者戒毒动机,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F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结果:戒毒动机总分4.01±s0.55(全距为1-5分);避吸内部动机(4.34±s0.66)是戒毒动机最主要形式,其次是趋戒内部动机;女性戒毒动机强过男性(t=4.722,P<0.001);已婚者高过离异者,离异者强过未婚者(F=4.949,P<0.01);自愿戒毒者的戒毒动机(4.22±s0.52)强过强制戒毒者(3.94±s0.62)(t=4.288,P<0.000);随着年龄的增高,戒毒动机逐渐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F=4.675,P<0.01);戒毒2次的戒毒动机总分最高,以后随着戒毒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弱,吸毒2a戒毒动机亦最高,6-10a最低,其他得分接近,但以上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高中文化程度戒毒动机总分最高,小学、初中与大学相同或者相似,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以戒毒动机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显著变量有3个:性别、年龄、吸毒年限。结论:戒毒者戒毒动机较强,分量表避吸内部是戒毒动机最主要形式;性别、婚姻状况、戒毒模式和不同年龄对戒毒动机有显著性影响,吸毒年限、戒毒次数与文化程度对戒毒动机不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e muscarinic-cholinergic system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bipolar disorder (BD), and contributes to attention and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mechanism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functionally altered in BD. Emotion processing can be assessed by the ability to inhibit a response when the content of the image is emotional. Impaired regulatory capacity of chol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conferred by reduced M2-autoreceptor availability is hypothesized to play a role in elevated salience of negative emotional distractors in euthymic BD relative to individuals with no history of mood instability. Thirty-three euthymic BD type-I (DSM-V-TR) and 50 psychiatrically-healthy controls underw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and an emotion-inhibition paradigm before and after intravenous cholinergic challenge using the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physostigmine (1 mg), or placebo. Mood, accuracy, and reaction time on either recognizing or inhibiting a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an image involving emotion and regional functional activation were examined for effects of cholinergic challenge physostigmine relative to placebo, prioritizing any interaction with the diagnostic group. Analyses revealed that (1) at baseline, impaire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activation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BD relative to controls during emotion processing; (2) physostigmine (vs. placebo) affecte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during the inhibi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without altering mood, and increased activation in the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BD (vs. controls); (3) In BD, lower accuracy observed during emotion inhibi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was remediated by physostigmine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cingulate cortex overactivation. Our findings implicate abnormal regulation of chol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in the cingulate cortices in BD, which may mediate exaggerated emotional salience processing, a core feature of BD.Subject terms: Bipolar disorder, Diagnostic ma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