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磁共振(MRI)扫描序列中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采用GE Signa HDx 1.5T超导双梯度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颅脑扫描序列中SWI序列和DWI序列对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再运用AW-44工作站对SWI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分析比较SWI序列和DWI序列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2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单发20例,多发5例,其中1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SWI序列检出205个病灶,DWI序列检出74个病灶,SWI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检出率优于DWI序列。结论 MRI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DWI序列和SWI序列相结合,能准确、全面地提供诊断信息,对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且SWI序列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高场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近4年间在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MR图像,通过分析MRI平扫、SWI图像,总结归纳MR平扫及SWI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MRI扫描T1WI共发现37个病灶,T2WI扫描共发现病灶51个,SWI共显示93处病灶。结论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缺少特异性,通过结合常规MRI各序列,辅以SWI序列检查,能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同时能清晰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场MRI各扫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CA 25例,所有病例除MRI常规序列外,所有病例进行了前瞻性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5例患者中,多发病灶8例,单发病灶17例;T1WI共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32个, T2WI发现病灶65个, DWI发现病灶73个,SWI发现病灶个88个。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灶方面有明显优势,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磁敏感成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经临床及部分手术证实的28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T1WI、T2WI、DWI及SWI图像.结果 常规MRI序列发现病灶23个,SWI序列发现病灶共45个.结论 SWI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扫描序列,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DWI及SWI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颅内多发海绵状血流瘤患者2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1.5T磁共振DWI及SWI序列扫描,比较DWI及SWI序列扫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结果:在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时,SWI序列的检出率以及敏感性均优于DWI序列。结论:临床上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查诊断时,磁共振为首选方法,将SWI和DWI序列进行联合应用,可使诊断信息更为准确全面,同时相较于DWI序列,SWI序列可更为有效检测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对诊断的敏感性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33例疑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并与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出61个病灶,具有海绵状血管瘤典型现象的病灶有24个。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扫描出115个病灶,其中有73个表现出均匀的低信号。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能够更好的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可以发现CT或常规磁共振序列扫描(MRI)无法检查出的非典型血管瘤,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磁共振图像,探讨3.0T MRI-SWI序列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DWI)图像,比较各组影像的特点及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T1WI、T2WI、DWI、SW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阳性率分别为50%、60%、80%、100%,SWI病灶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D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病灶SWI检出范围更广。结论 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可检出更多的微小病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I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SW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资料,记录常规MRI T2WI、T1WI及SWI检出病灶数并测量最大病灶的大小。结果 18例海绵状血管瘤,T2WI检出病灶共25个,T1WI检出病灶共21个,SWI检出病灶共47个。T2WI和T1WI呈"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绕以低信号环或高信号环;SWI表现为明显低信号。SWI测得的病灶范围较T2WI、T1WI测得的范围大,且微小病灶显示多。但SWI测得的病灶大小与T2WI、T1W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成像对海绵窦血管瘤的显示优于T1WI、T2WI成像。结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及SWI,可更好地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变范围及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微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MRI证实的脑微出血60例,行T1WI、T2WI序列与SWI序列扫描,评价SWI序列对脑微出血检出的优越性.结果 60例患者中单发17例,多发43例,共发现病灶591个,主要分布于皮层和皮层下、基底节区.T1WI发现病灶242个,T2WI发现病灶318个,SWI发现病灶591个,检出率分别为40.95%,53.81%和100%.SWI表现为点状、圆形低信号灶.病变范围的显示较常规序列范围大.结论 SWI序列对颅内微小出血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  相似文献   

10.
徐国生 《河北医药》2012,34(5):704-706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对脑隐匿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年中30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均行常规MR扫描序列T1WI( T1FLAIR)、T2WI、FLAIR、CT及SWI检查,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海绵状血管瘤中,SWI检出病灶32个,其中14个病灶旁发现小的引流静脉,常规序列最多检出病灶26个,均未发现细小引流静脉;7例动静脉畸形,SWI发现2例病灶旁细小引流静脉,T1WI、T2WI、FLAIR未检出,增强扫描检出;5例脑静脉畸形,SWI均可见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增粗的中央静脉,呈典型的“海蛰头”或“轮辐状”改变,其他序列及CT未见此征象;3例毛细血管扩张症SWI共检出病灶18个,其他序列最多检出5个病灶,CT未检出.结论 SWI能敏感地显示出血及细小静脉,与常规MRI结合可显著提高隐匿性血管畸形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临床高度怀疑或已经确诊为DAI的脑外伤患者,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或者损伤灶不位于典型部位,继而进行MRI检查。先行SWI检查后再行常规MR(T2WI、T1WI、DWI或FLAIRT2WI)检查。分析SWI图像特点,比较SWI与常规MR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SWI对于病灶数目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序列。结论 SWI序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DAI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梯度回波T2*加权(GRE-T2*WI)序列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并经临床确诊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102例患者进行MRI扫描,并在常规MR序列(T2WI、T1WI、FLAIR)的基础上,行GRE-T2*WI序列扫描,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经CTA诊断,102例患者有133处病灶,MR的GRE-T2*WI序列扫描均有显示,病灶检出率为100.0%,MR常规序列共诊出71例95个病灶(占71.4%),GRE-T2*WI序列诊断结果显著优于常规序列(P〈0.05)。31例(共38个病灶)MR常规序列未检出病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期11例(15个病灶),高血压性脑微出血12例(14个病灶)以及梗死继发性出血8例(9个病灶)。结论 GRE-T2*WI对各种出血性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颅内血管性病变总检出率优于MR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手术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高级别胶质瘤病例的MRI资料,比较SWI与常规包括T1WI、T2WI、T2-FLAIR序列相比在显示肿瘤血运、边界方面的优势,探讨SWI在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指导作用。结果 SWI较其他序列在显示胶质瘤边界、病理静脉、出血灶方面显示清楚,对手术计划的制定、术后放疗有指导作用。结论 SWI在显示胶质瘤边界、病理静脉、出血灶情况方面具有优势,对胶质瘤手术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215例脑梗死患者行MR的T1WI、T2WI、DWI与SWI扫描,分析T1WI、T2WI、DWI和SWI对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的差异和SWI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SWI检出出血性脑梗死45例,T1WI检出20例,T2WI检出28例,DWI检出31例。SWI检出率显著优于其他方法(χ2=31.21,P〈0.05)。结论 SWI较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可检出更多的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出血性脑梗死检查的一线方法或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磁敏感成像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T1WI高信号机制.方法:对49例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患儿行MRJ检查,病例均行轴位T1WI、T2WI、DWI及SWI扫描,观察SWI上的所见并和常规MR图像对照.结果:在T1WI上的异常所见多为位于皮层及其皮层下白质片状高信号,共计46个病灶,其次是沿侧脑室壁、侧脑室三角部的脑深部白质的小斑点状、条状高信号,达39个病灶,基底节及丘脑对称性T1W高信号病灶14个,上述病灶在SWI上为中等信号,与周围组织信号无明显差异.结论:SWI成像提示出血并不是造成HIE脑实质T1WI高信号的主要原因.T1W高信号的产生主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低场MRI扩散加权(DWI)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高度怀疑超急性脑梗死且发病时间在6 h以内的15例患者行0.35T磁共振常规MRI和DWI扫描.回顾性分析常规MRI、DWI诊断和最终临床诊断的相符性,比较DWI、ADC和常规MRI对超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DWI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12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DWI阴性3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WI所见高信号区域在CT/MRI随访中均有脑梗死灶.DWI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MRI的敏感性为20%,特异性为100%;超急性脑梗死区DWI呈明亮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结论 低场DWI结合ADC图可作为诊断超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诊断准确性高,为临床科学地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颅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环形强化病变患者,包括18例高级别胶质瘤(HGG)、14例脑脓肿(BA)及8例脑转移瘤(SBM)。分析病变的MRI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MRS)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特点。观察分析常规MRI表现、多模态MRI表现,比较3种病变不同位置表观扩散系数(ADC)、相对脑血容量(rCBV)、胆碱/肌酸(Cho/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结果HGG:形态不规则,瘤壁厚薄不均,16例内壁伴结节、外壁毛糙,平扫呈T1WI等、T2WI等信号,增强不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中至重度水肿。其中12例侵犯周围脑组织;BA:形态规则,11例呈均匀薄壁,3例厚薄不均内壁伴结节,平扫呈T1WI等、T2WI稍低高信号。增强较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重度水肿。其中4例内部伴液-液平面;SBM:形态局限,呈类圆形,位于皮髓质交接区。瘤壁稍厚,内壁毛糙,外壁光整,平扫呈T1WI等、T2WI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环形强化,病变周围重度水肿。DWI:HGG及SBM瘤壁弥散受限,ADC略升高,BA内部弥散受限明显,信号明显增高,ADC明显减低,HGG水肿区ADC明显低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强度HGG>SBM>BA,rCBV不同程度升高。3种病变内部坏死区均呈低灌注,HGG周围水肿rCBV高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MRS显示HGG水肿区Cho/Cr高于BA、SBM,NAA/Cr低于BA、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17例HGG瘤壁旁见弥漫分布极低信号,5例SBM周围见小范围点状极低信号。结论HGG、BA与SBM常规MRI影像学征象存在重叠现象,鉴别诊断有时困难。多模态MRI技术可综合评价颅内环形强化病变,有助于临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