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CT与MRI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以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CT表现为脑表面或上矢状窦内圆形、条带状高密度,MRI表现为上矢状窦内流空效应消失,TWI1及TWI2均为高信号,经治疗3周后血栓变小,5周后检查血栓消失。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常见类型,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困难和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察了192例脑静脉血检形成的患者(多半是血栓性静脉炎)。其中24例合并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2例乙状窦或横窦血栓形成,1例海绵窦血栓形成,3例有其他静脉窦血栓形成。67例根据临床征象在生前确定诊断,其中57例经过治疗恢复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2例妊娠及分娩期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并结合文献着重讨论了妊娠及分娩期血凝系统紊乱在本病发生上的临床意义,CT脑扫描发现上矢状窦区特征性的“空三角”征,最后提出了本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CT静脉造影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CVST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处理获得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结果窦腔内充盈缺损在CTV横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空三角征"。16例中11例为多发性CVST,其中8例以上矢状窦受累为主,3例以横窦受累为主;5例为单一静脉窦受累,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2例为直窦、1例为下矢状窦。16例二维或三维重建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静脉属支不同程度扩张。11例出现脑水肿,6例出现脑梗死,4例发生脑出血。结论CTV对CVS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早期大脑灰质CT特点,提高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早期大脑灰质CT特点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早期脑CT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后6h行脑CT平扫显示双侧额叶皮质高密度影;第3d时脑MRIT1显示上矢状窦前部血栓形成可疑,脑FLAIR-MRI显示右侧额叶高信号及左侧额叶弧形高信号,脑MRIT1相增强扫描显示双侧额叶皮层弧线型增强,MRV显示上矢状窦前1/3处见一无信号区,周围有侧枝循环形成;治疗第6d时复查脑CT和MRI均无出血征象。结论患者早期脑CT所显示的高密度影可能是皮层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淤积的显示,并不全是出血,对于该征象的认识并结合病理生理过程给予的合理解释对于及时正确的认识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少见的脑血管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报道一例男性健美运动员长期应用雄激素后所致CVST。 患者男性,31岁。以健身锻练时突然剧烈头痛、呕吐2小时而入院。定向力可,倦睡,右侧中枢性面瘫,因视乳头水肿双眼视力减退。脑CT平扫显示上矢状窦—三角形致密影,直窦和左横窦呈高密度灶。住院4天后,行脑血管造影示上述静脉窦完全阻塞;住院8天,MRI(T_1和T_2加权)显示上矢状窦、左横窦和颈静脉上部有高信号。住院时血清黄体激素<  相似文献   

7.
硅胶管重建颅内静脉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今后临床上更安全有效而广泛地重建颅内静脉窦进行初步尝试。方法 全麻下开颅切除8 只犬上矢状窦后, 以硅胶管为替代材料, 采用置管法和吻合法重建上矢状窦。通过数字减影矢状窦造影和经颅多普勒(TCD) 分别检测术前并比较术后1、2、4 和8 周重建上矢状窦的通畅性, 同时观察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结果 矢状窦造影和TCD 证实5 只通畅,1 只不全阻塞,1 只仅近端堵塞, 另1 只术后丢失。术后除1 只呕吐外均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表明术后8 周硅胶管和上矢状窦吻合处已有内皮细胞增生、爬行, 表面光滑未见血栓形成, 重建矢状窦通畅。结论 硅胶管作为重建颅内静脉窦的人工材料是可行的, 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无血栓源性, 再通性强, 无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至少近斯效果良好, 待临床Ⅰ期实验。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CT DS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改变。方法 :分析 1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CT及 DSA改变。结果 :患者男 3例 ,女 15例 ,其中产后发病 11例 ,贫血 2例 ,化脓性中耳炎 1例 ,口服避孕药 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3例 ,横窦血栓形成 2例 ,海绵窦血栓形成 2例 ,上矢状窦合并其它静脉窦血栓形成 1例。 18例中痊愈 10例 ,好转 5例 ,死亡 3例。结论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困难 ,应借助于脑 CT特别是 DSA,及早诊断及恰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阻塞时侧支静脉通路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SSS)阻塞时其侧支静脉通路的建立情况,确定其在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 总结归纳8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行MRA及DSA检查时的静脉系表现。结果 27例发生SSS完全阻塞,59例部分阻塞。18例在阻塞的SSS周围出现了由表浅皮层静脉所形成的侧支静脉环;通过表浅皮层静脉与蝶顶窦及小脑幕静脉系建立端—端吻合的16例;通过与Troland或Labbe静脉建立吻合的14例;通过大脑镰与下矢状窦吻合的9例;通过脑膜静脉并经板障静脉引流到颈外静脉系的17例;混合型12例。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SSS阻塞时,肿瘤周围存在广泛侧支静脉通路,术中应注意保护。脑DSA及MRA检查对术前了解SSS通畅性及侧支静脉通路建立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为l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修补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方法对13例上矢状窦修补术进行改良,在上矢状窦破裂处(术域)远端预暴露上矢状窦并适度阻断。结果修补过程中无大出血,均无须术中输血,均一次性修补成功,术后复查无再出血、继发血肿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对于上矢状窦破裂修补术,行术域远端上矢状窦预暴露并适度压迫阻断,可有效控制修补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2.
Gowers在1888年报告了无菌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提示本病与妊娠,消耗和恶液质等因素有关。本文报告7例发生在成人与颅内感染和肿瘤无关均在死亡前被确诊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例,并结合文献介绍了有关的病理、病因以及诊断等各方面资料,重点评价了抗凝疗法对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作者指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是难以肯定的,因为多数报告是散发的病例。在一组182例连续尸检中17例证明为硬膜窦血栓形成(占9%)。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1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患者中有9例有明确诱因;常见的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癫(?)发作等;颅脑磁共振扫面可见特征性改变;9例抗凝治疗好转,2例死于脑疝。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表现各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经MRI证实的产后上矢状窦直窦血栓形成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用EC耳脑胶治疗上矢状窦损伤出血的实用价值及治疗经验。方法用涂有EC耳脑胶的明胶海绵肌筋膜或肌片修补22例上矢状窦破裂出血的静脉窦口.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术中止血可靠,术后无再发出血及静脉窦血栓形成,无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EC耳脑胶明胶海绵肌筋膜或肌片贴敷法修补上矢状窦破裂出血,简单实用,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上矢状窦、直窦血栓形成一例报告王继阳,徐树军,崔志堂,窦云田本文报告经MRI证实的产后上矢状窦直窦血栓形成1例。患者,女,27岁。于产后13天突然意识丧失约3分钟。醒后头痛,反复呕吐。10小时后抽搐,四肢强直伴意识不清.持续约5分钟。间隔二小时后,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病例资料。术前GCS 4分。急诊行清创+血肿清除术后,术后8 d头颅MRV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术后3周GCS 13分,病人肢体功能好转,继续康复治疗。结论 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致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一旦确诊,需及早行MRV检查,早期开展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的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手术取栓修补破裂矢状窦,术后持续尿激酶泵入5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7d。结果本组7例均止血成功术后无血栓形成,按GOS评估预后: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并血栓形成采取不同的止血及修补措施是治疗的前提,术后溶栓及防止血栓再形成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静脉系统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手术切除的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处理瘤周侧支静脉和受累矢状窦的经验.结果 手术切除上矢状窦前段1例,明胶海绵+耳脑胶修补破损窦壁5例,电灼侧壁23例.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26例,Ⅱ~Ⅲ级切除8例.随访34例,时间6个月~5年.无相关静脉损伤后并发症.结论 术前通过静脉血管造影明确瘤周侧支静脉及上矢状窦受累程度,有助于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对静脉系统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报告4例颅内静脉系血栓形成的临床病理资料,3例为上矢状窦和脑表浅静脉血栓,临床特点是频发癫痫发作和先后出现两侧偏瘫或锥体束征,且先有一侧脑局部受损体征,其中1例脑表浅静脉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认为可能是脑皮层浅静脉血栓,后扩展至矢状窦,治疗上早期用广谱有效的抗菌素外,应适当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