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RI VIBE序列评价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快速梯度回波的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价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28例疑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患者采用常规自旋回波(spin-echo,SE)T2W、2D GRE T1W平扫及3D-VIBE序列钆剂增强的多期增强扫描和2D GRE T1W钆剂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先行T2W和T1W平扫,再相继进行3D-VIBE增强多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和2D GRE T1W平衡期增强扫描.经手术、病理或综合CT、US等多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51例(90个病灶).分析51例(90个病灶)各序列的MR征象、VIBE资料重建后对病灶血管及肝血管解剖的显示,评价3D-VIBE和2D GRE T1W序列对不同大小病灶检测与定性的准确性及对病灶组织学起源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D-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2D GRE T1W增强扫描对病灶总的检测及定性能力分别为98.9% (89/90)、91.1% (82/90)和86.7% (78/90)、75.6% (68/90)(P<0.05). 对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2.9%(39/42)、90.4%(19/21)、80%(12/15)、100%(12/12)和78.6%(33/42)、81%(17/21)、53.3%(8/15)、83.3%(10/12) (P<0.05). 3D-VIBE肝动脉期扫描有44例(86.3%)肝动脉显示良好,门静脉期有46例(90.2%)门脉期显示良好;肝细胞癌17个病灶可清晰显示供血动脉,14个病灶显示引流静脉;1例肝血管瘤显示供血动脉;1例肝转移瘤显示毗邻静脉.结论:MRI 3D-VIBE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无论在病灶的显示及定性诊断方面,还是在病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肝血管解剖的显示上均较常规2D GRE T1W增强扫描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CT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扫描;MR采常规自旋回波序列、LAVA序列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157个病灶,病灶<3cm(小肝癌)54个,动态MR检出率90.7%,螺旋CT检出率70.4%。157个病灶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94.3%、87.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准确率为89.8%、87.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硬化出现肝癌强化特征,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螺旋CT动脉期扫描的表现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动脉期图像的 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 5 1例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 CT图像。结果  5 1例原发性肝癌发现病灶 67个 ,60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有强化程度不同的高密度 ;病灶≤ 3 cm组动脉期病灶的检出率 ( 92 .8% )明显高于门静脉期 ( 78.5 % )。 3 7例在动脉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15例门静脉癌栓和 1例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在动脉期显示癌栓的不均匀强化。 2 4例在病灶远段出现短暂性肝密度异常 ( THAD) ,2例因动静脉瘘出现门静脉早显和全肝的动脉期强化。结论 肝脏动脉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小病灶的检出、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栓子的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iver acquisition volume acceleration,LAVA)整合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ASSET)在显示肝癌血管解剖信息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有手术病理结果的肝癌病例的肝脏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增强扫描采用LAVA整合ASSET;将LAVA采集的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处理并分析其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及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及其整合ASSET后缩短采集时间的优势.结果同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42例44个占位性病变全部清晰显示.整合ASSET后采集时间明显缩短,24例实现动脉早期和动脉期采集;18例患者实现动脉早期、动脉期和动脉晚期采集.动脉期经MIP后处理显示肿瘤血管30例,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变形、移位20例,动静脉瘘1例.门脉期经MIP后处理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6例.MIP显示肿瘤血管、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及门静脉癌栓与手术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LAVA整合ASSET在肝脏动态扫描中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多期高质量增强图像并提供血管解剖信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5T磁共振LAVA联合MRCP序列在肝门部胆管癌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优势。方法收集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1.5T磁共振的常规MRI、MRCP图像及LAVA动态增强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 LAVA联合MRCP序列对本组病例的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92.3%,分型准确率为88.9%,较常规MR分型较高,MR常规联合MRCP及LAVA检查定性均正确。结论 1.5TLA-VA联合MRCP序列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价值,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各个时相,不但有利于小病灶的发现,还能提供病灶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提供更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蔡磊  张晶  侯登华  闫少宁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595-596,F0002
目的分析肝癌的MRI表现,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癌病例共76个病灶在3.0T磁共振设备上的常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DWI)的特点和ADC值的范围。结果肝癌在T2WI和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以后强化相对减弱的强化方式,出现假包膜29个病灶,出现门静脉癌栓2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肝癌的ADC值在b值选取800s/mm2时范围为(1.28±0.23)×10-3mm2/s。结论 T2WI及DWI可以显示大多数肝癌的信号特点,多期动态增强能更好地显示肝癌的血供特点及包膜和门脉癌栓,而ADC值在肝癌的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 MR拢相位梯度回波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 LAVA)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为HCC的患者,分别行CT及MRI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检查.MRI序列包括常规T2W和T1W平扫、增强LAVA动态扫描和2D梯度回波T1W扫描.结果 30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共有45个HCC结节(15个直径<1 cm).3.0T-LAVA及MSCT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0%、90.0%、95.6%及89.0%、70.0%、85.5%.MSCT对于HCC"快进快出"的特征样强化显示率为67.0%(30/45),而3.0T-LAVA序列达89%(40/45),但强化峰值时间点不同,动脉早期5个,动脉中期25个,动脉晚期10个.同时,3.0T-LAVA清晰显示了病灶供血动脉(20个)、引流静脉(10个)及病灶对邻近血管的推压(10个)和侵犯(3个).结论 3.0T-LAVA更能全面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和细微形态特点,对于HCC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及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2例接受TACE介入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为“金标准”,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41个病灶,MRI诊断符合率100%;MR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对直径≤5cm的病灶肝癌包膜显示率.均高于T;加权像(T;WI)和T;加权像(T;WI)序列(P<005),T;WI序列对直径.≤5cm的病灶肝癌包膜显示率高于T;WI序列(P<005);MRI在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治疗术后对残留.或复发病灶的检出率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及TACE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由2位腹部放射诊断医生共同阅片观察影像学特点。结果 5例肝血管肉瘤中1例病灶形态规则,呈类圆形,4例病灶形态不规则,呈较大团块状伴分叶;平扫5例病灶均信号不均匀,T1WI为等低信号伴混杂高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MRI显示出血病灶4例,囊变坏死4例。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为富血供病变;2例病灶动脉期呈中心斑片状、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3例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内见多发迂曲走行小动脉血管影;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总体信号混杂且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结论 MRI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对于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tice Imaging,MRI)检查中不同序列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O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图像,采用(FsE)横轴位T1W1、T2WI脂肪抑制(fS)、EPI—DWI;矢状位、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fS)和矢状面子宫容积超快速的三维成像序列(LAVh)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0例患者的图像质量满意,达到诊断要求。T1WI、T2WI—fs、DWI和3D—LAVA动态增强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7%、86%、93%和100%。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内膜厚度、结合带的完整性和肌层的浸润程度。倍论在子宫内膜癌MRI检查中FSET1WI、T2WI-fs是常规序列,DWI是必不可少的序列,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和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3D-LAVA和DWI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4例胰腺癌的MRI图像.扫描序列为:平扫压脂序列(T1WI,T2WI)、LAVA动态增强序列、DWI,分析其MRI表现.包括:对各序列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的信号强度比SIR;比较胰腺癌 、非癌胰腺组织的 ADC值是否有差异;比较不同序列及LAVA联合DWI序列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利用LAVA动态增强评估胰周血管受侵情况并将MRI评价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LAV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最好(P<0.05); LAVA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和DWI的SIR高于其他序列(P<0.05);胰腺癌与非癌胰腺组织ADC值的±s具有显著性差异;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序列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与单一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例LAVA动态增强判断血管受侵的患者,与手术中所见误诊3条血管,准确率为87.5%.结论 LAVA动态增强序列能够比较完美地实现胰腺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序列对胰腺癌的显示、定性诊断与及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与MR评估胰腺肿瘤血管不可切除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MR评估胰腺肿瘤血管不可切除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胰腺癌患者的MSCT及MR胰腺增强扫描图像,对胰周主要血管的受累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对经手术治疗者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二者对血管不可切除性的评估有无显著差异,并计算二者的准确性。结果MSCT及MR检查对血管受累分级及血管不可切除性评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SCT评估血管不可切除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95.0%、91.8%、77.8%和95.0%,MR则分别为66.7%、90.0%、85.7%、60.0%和92.3%。结论在胰腺肿瘤的血管不可切除性判定方面,增强MSCT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增强MR。  相似文献   

15.
陈志仁  梁妍  毛海英  方昊  佟影  田立波  孙平 《吉林医学》2009,30(21):2558-2561
目的:探讨MR DWI和多期动态增强诊断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后小肝癌(SHCC)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125例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行常规T2WI、T1WI,DWI和4-6期动态增强,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介入、定期复查(包括AFP检查)证实。结果:125例肝硬化和慢性肝炎伴再生结节(RN)时DWI未见异常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10例合并动脉期肝脏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2例合并小动静脉瘘,呈动脉期供血,但静脉期信号不降低。肝发育不良结节(DN)12例14个结节D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14个结节4个动脉期均匀强化,10个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9个结节信号下降,呈相对低信号,5个结节与肝组织信号一致。28例33个小肝癌结节(SHCC)DWI呈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26个动脉期均匀强化,5个不均匀强化,2个边缘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32个信号下降,呈低信号,1个因结节中心合并出血信号未下降,呈等信号,周边信号下降,呈低信号。结论:利用MR DWI和多期动态增强相结合能够比较明确区分RN、DN和SHCC,是肝硬化和慢性肝炎后小肝癌筛选的有效方法,为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明确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脏周围炎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HCS临床、CT和MRI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7年间资料完整的FHCS21例,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5岁。主要以胰腺炎、盆腔炎、胆囊炎胆石症、阑尾炎和腹痛查因就诊。采用16层螺旋CT机先作全肝连续平描,再经肘静脉以4-5ml/s速率注入100ml碘海醇,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MRI扫描仪为西门子1.5T超导型,行sE序列常规T1WI和T2WI成像,再经肘静脉注入总量0.1mmol/Kg Gd-DTPA,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6例显示肝包膜增厚和包膜下积液,增强CT动脉期16例(100%)显示肝包膜均匀性强化和增厚,其中线型3例(18.8%),宽带型5例(31.3%),混合型8例(50%),局限型11例(68.8%),广泛型5例(31.3%)。4例累及到局部肝实质,动脉期呈斑片状或楔状强化。T1WI 3例显示稍高信号的肝包膜增厚,T2WI可见1例稍高信号肝包膜增厚和3例局部肝实质斑片状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5例均可见轻度强化,其中局限型3例,广泛型2例;线型3例,宽带型2例。静脉期5例较动脉期强化明显;平衡期5例强化基本消退。结论FHC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男女均可发病,可继发于腹部和盆腔各种炎症。CT和MRI可清楚显示肝包膜增厚、肝包膜和局部肝实质强化等特征,结合临床比较容易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自1999-2010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本组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大部分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只有7例感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亦无明显特异性,8例肝功能显示白球比降低,3例轻度贫血,1例谷丙转氨酶升高,所有病例AFP、CEA以及CA19-9均在正常水平;CT及MRI表现特征:大部分病例CT平扫表现为多发性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动态扫描显示动脉期肿瘤周边强化、门脉期周边进一步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可为环形强化;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病灶中心信号更低。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往往信号更高,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中心无明显强化,延迟期病灶进一步强化。预后情况:15例病人中有10例至今存活,其中包括4例带瘤生存。结论:认识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特征,了解其低度恶性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以及积极的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首名  马方伟  李光纪  左斌  何志兵  罗鹰 《西部医学》2013,25(1):123-124,127
目的探讨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术前MRI图像;比较常规序列与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胰腺癌诊断的检出率夏准确性。结果各序列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常规FSET2WI65.2%(15/23例)、LAVA动态增强扫描100%(23/23例)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序列100%(23/23例);术前影像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常规序列FSET2W156.5%(13/23例)、LAVA动态增强扫描91.3%(21/23例)及LAVA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序列95.6%(22/23例),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与常规单一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能较好检出胰腺癌并且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影像学鉴别诊断,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CT和MR资料,三期法(动肪、门脉、延迟)扫描肝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其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结果 17例FNH中有12例表现较为典型,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延时期多为等密度,瘢痕可稍有强化;均作出了正确诊断。5例FNH表现不典型,CT低密度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瘢痕或瘢痕不明显,轻度强化;5例中有3例误诊为肝癌,2例诊为血管瘤。结论 不典型FNH容易误诊,应注意与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误诊另一原因是三期扫描技术不规范造成病灶表现不典型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