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食养学,是老年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制饮食,讲究饮食卫生,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使用合理而恰当的饮食,调治疾病,这是食养学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它包括有“食补”、“食治”、“食疗”等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学的不断发展,食养学派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自成学术体系,在现今的摄生养老术中,深受国内外的重视,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流派,指具有共同观点、理论、主张、见解、习气、倾向和工作方法、内容的学者形成的学术派别而言。学派与流派的概念并不尽同,流派涉及范围较广,它是学派的低级形式,并不都有系统的学说。学说与学派的关系至为密切,学说是构成学派的要素,是形成学派的基础;反过来,学派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学说的发展。我国针灸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派和火神派均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温病学派突破了《伤寒论》外感病辛温解表的基本原则,创立了辛凉解表、清热养阴的治疗法则,从而确立了“顾阴”的基本思想。火神派突出研究了三阴病的证治,特别是对阴盛格阳的辨识,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有关三阴病的理论,从而奠定了“扶阳”的基本思想。温病学派和火神派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方法迥异,但其共同点都是围绕调整不和之阴阳,在临床都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基础理论是“少阳学说”。“调肺学派”以“少阳学说”替代“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调肺学派”的临床特色是“从肺论治”。京畿地区小儿肺系疾病居多,小儿一旦患有肺系疾病。往往容易转生其他疾病。而且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小儿肾炎肾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往往与肺系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弼臣教授这种学成于南方、长期工作在北方医疗实践是形成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基础理论是“少阳学说”。“调肺学派”以“少阳学说”替代“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调肺学派”的临床特色是“从肺论治”。京畿地区小儿肺系疾病居多,小儿一旦患有肺系疾病。往往容易转生其他疾病。而且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小儿肾炎肾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往往与肺系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弼臣教授这种学成于南方、长期工作在北方医疗实践是形成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中国13~17世纪气候特点,以对比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医各家学说,旨在研究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并对当前气候环境下的疾病辨治提出建议。研究发现,伤寒与温病学派、寒凉与温补学派的转换和当时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相吻合。温补学派发展期间,气候处于冰间期向冰川期转化的过程中,气温的降低与温补学派重视阳气、顾护先天之火、善用温药等特征不谋而合,说明气候因素与温补学派辨治思路以及用药特征理论的形成有相关性,初步揭示了气候变化因素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演进关系。  相似文献   

7.
寒温之辨对中医学学术流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与温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历史上和寒温之辨关系密切的学术流派有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温病学派。分析寒温关系的源起与沿革可以看出,寒温之辨的实质是医家们面对改变了的疾病谱,面对以往的经验耦合度降低的情况,迫于医疗实践的压力,对中医学学术的内部微调。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卓越的中医临床家、理论革新家和中医教育学家[1]。金元以降,张子和攻邪学派的研究弘扬延绵不绝,尤其是21世纪以来,攻邪学派的学术探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现做一回顾,冀期有助于攻邪学派新的进展。1“攻邪学派”的正名长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当代中医耳科学疾病为例,探讨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在中医耳科疾病的运用。提出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贯穿在当代中医耳科外感病中,其辨证规律遵循伤寒学派思想所论述六经辨证规律,而且其传变规律亦遵循六经传变规律。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耳科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展望伤寒学派六经辨证方法将会焕发出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1前言韩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经典学派和四象学派。所谓经典学派就是以《东医宝鉴》、《内经》、《伤寒论》等东医和中医经典著作为基础的既存的韩医学。经典学派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对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机理的认识,对病因、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的认识等,均与中医学理论相似,有关脏腑论和营、血、卫、气、精、神、津液等生理机理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尤为相同。而四象学派则是以19世纪末朝鲜李济马(号东武)的《东医寿世保元》为标志,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形式,以辨象施治为主要内容的独特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借鉴历史和当今中医现状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中医界存在"人数多、学历高、临床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扶阳学派"正是在中医"异化""西化"和"退化"的低谷时期,应对人群体质和疾病的态势而复兴的。重温经典、重视阳气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得以振兴的正道。  相似文献   

12.
中医历来重视区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朱丹溪是医药中心南移的标志性人物,弟子及私淑者众多,形成丹溪学派,其中以江浙赣皖等江南地区为主,其学说较多体现了南方医家临床实践成果。文章通过地域因素与疾病发病、临床用药养阴理论形成等方面的相关性,就地域因素对丹溪学派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关系密切。伤寒学派主要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理论及辨证论治规律,而《伤寒论》中所论述的伤寒又源于《黄帝内经》。同时,《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也源于《黄帝内经》。温病学派主要研究温热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发展规律及临床治疗、预防。温热类疾病未离开《昔帝内经》所提到的熟痛范畴.温痈的记裁始干《昔帝内经》.它的防治左《昔帝内经》中机有散在记栽。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历经散佚而后经众多医家重新编撰,因此对于书中"伤寒"其病的原义,只能从后世的诸多版本中管中窥豹,因此亦形成了广义"伤寒"学派与狭义"伤寒"学派。广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指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在临床指导上具有普适性。狭义"伤寒"学派认为仲景时代的伤寒病更倾向于某类具体的疾病,有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发现,克罗米亚-刚果出血热与流行性出血热从症状、病机、以及病程发展上均与仲景时期的伤寒病十分类似。本文试对"伤寒"其病进行考证,以期进一步了解《伤寒论》的原貌。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一百年前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借鉴历史和当今中医现状及人们体质和疾病的态势分析其原因,认为中医界存在"人数多、学历高,临床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扶阳学派"正是在中医"异化""西化"和"退化"的低谷时期,应对人群体质和疾病的态势而复兴的.重温经典,重视阳气是中医回归自身发展得以振兴的正道.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气候变迁是伤寒与温病学派产生的真正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探索伤寒学和温病学各家学说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其学派形成的条件时,有的学者曾探讨著名中医学家有成就的师承关系、学术源流。当我们跳出医林,把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历史上的交替时间,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时间作相应的对比,寒温学派产生的历史原因就很清楚的摆在我们面前了。根据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先生对中国近三千年气候的考察,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气候是温暖的,“到战国时代,温暖气候依然继续,到了秦朝和前汉,气候继续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临床医学存在着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流和互相促进早已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早在三国时代乃至更早,我国即有名医外访,诊疗疾病,最迟至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西医开始传入我国,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医学得了广泛地传播与发展,随着中西医学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特的新的一个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学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却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摧残.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医得到飞速发展,中医获得了新生和缓慢地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医学领域开展了"西学中""西研中",使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探索思维及结果得到了延伸和进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学科,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成我国独特的内科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18.
王凤岐  王雷  吴大真 《光明中医》2009,24(2):220-223
孟河,古称南兰陵,今指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孟河镇,是孟河学派的发祥地,为我国著名的“名医之乡”。在孟河学派中以费伯雄、丁甘仁、马培之、巢崇山为代表的孟河四大家,早已名噪中华,是我国晚清后中医学派中的一支奇葩。孟河学派对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与传承,对于中医理论的造诣与研究,以及中医药临床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孟河学派为中国近代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仲景学说,仲景两部书的条文方证是基本的,后世发挥的内容是大量的、丰富的。以仲景学说为理论支柱的伤寒学派,与以卫气营血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温病学派,是中医仅存于今的两大学术流派。中医史上的其他学派,如河间、易水、丹溪、温补学派等,其理法方药早已融会于临床各科之中而不复存在了。伤寒、温病两大学派能延续至今,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二者各自所具的特点与优势,既不能取代又难于统一。事实上,以仲景学说为理论与实践的唯一标准的日本汉方医学,能在现代西方医学居绝对优势的地方衰而复兴,也说明仲景学说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近年来,大量报导用仲景方治疗各科疾病所  相似文献   

20.
丹溪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源流中的优秀因子,其中的身体医疗价值观念亦促动了江南地域中医学派的提升与发扬。文章从身体医疗史的方药观出发,首先分析方药理念与丹溪学派"阳有余而阴不足"观念的契合,其次考探丹溪学派医者对方药观的推崇方式,再次阐释明代江南士人的身体阴虚生命观念。力求探索出本草方药医疗与天地思维和合的转向旨趣,同时也期冀探解丹溪学派"阳有余而阴不足"及其相关疗法实质是向《黄帝内经》"阴阳同体"身体理念的回归,由此彰显丹溪学派身体医疗史的核心理念在于疾病观、方药观、生命观的和合汇融与文化承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