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纳米炭注射的方法标记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评价纳米炭定位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纳米炭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并常规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将前哨淋巴结及清扫的颈淋巴结分别送检,记录两者的位置及数目并比较两者的病理学状况,分析前哨淋巴结分布区域及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特点.结果 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45例显示了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2.58枚,21例为阳性,其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假阴性率分别为93.75%、93.33%、87.50%、12.50%,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在IV区和VI区最多,阳性率在IV区和VI区最高(P<0.05).结论 纳米炭作为一种新型的淋巴示踪剂,具有淋巴染色特异性高、染色快、持续时间长、不易引起甲状旁腺染色的优势,能准确反应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情况,是甲状腺前哨淋巴结活检较可靠的示踪剂,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清扫范围及清扫的彻底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3例,探析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及颈清扫范围。结果 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45岁男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II~IV区转移率较高,IV区转移率最高,其次分别为II区、III区、V区。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1-2N0甲状腺乳头状癌VI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及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cT1N0甲状腺乳头状癌22例,cT2N0甲状腺乳头状癌26例VI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cTI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16例VI区淋巴结阳性,阳性率72.72%,26例cT2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19例VI区淋巴结阳性,阳性率73.07%,P〉0.05,二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1-2N0甲状腺乳头状癌应行VI区淋巴结清扫,cT1N0和cT2N0甲状腺乳头状癌VI区淋巴结阳性率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窦癌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灶以远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为进展期胃窦癌淋巴结清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手术中将砭甲蓝抗癌混合溶液2~4ml注射至转移第三组淋巴结内或结节边缘,然后于5-10分钟寻找及切取首先着色并距第三组淋巴结转移结节最近的淋巴结即二级前哨淋巴结。通过标本常规病理学检查分析转移状况。结果:38例进展期胃窦癌成功找到二级前哨淋巴结31例,检出率81.6%(31/38)。病理检查二级前哨淋巴结转移26例,阳性率83.9%(26131)。总二级前哨淋巴结52枚,平均每例1.67枚,阳性35枚,总阳性率67.3%(35/52)。分布特点为二级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淋巴个数、阳性个数(阳性率)分别是第七组:35枚、18枚(60.0%);第五组:14枚、13枚(92.8%)、;第四组:3枚、1枚(33.3%);第六组:3枚、3枚(100%);第九组:1枚、0枚(0);第八组:1枚、0枚(0)。临床病理特征为肿瘤大于5cm及分化程度低者SSLN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较高。结论:在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中采用二级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可以了解淋巴结转移的终末状态,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内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5例,肿瘤直径〈1cm为A组共45例,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肿瘤直径1~3cm为B组共60例,行双侧Ⅵ区淋巴结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冰冻报告为转移癌者改行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 10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总阳性率为53.33%(56/105),其中A、B组同侧Ⅵ区转移率为40%(18/45)和63.33%(38/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15/60)。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应根据肿瘤大小行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62.5%。120例颈清扫患者淋巴结临床阳性的患者93例,临床阴性患者27例。甲状腺临床淋巴结肿大与术后病理符合情况经χ2检验(见表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120例中有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低钙抽搐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和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应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中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概念的适用性,评估前哨淋巴结活检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及其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意义。方法46例胃癌患者,术前经胃镜于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入锝标记的锡胶体,术中于病灶周同浆膜下分点注入亚甲蓝,待亚甲蓝显示淋巴结后,将γ探测仪检测到的放射活性最高的淋巴结视为胃癌前哨淋巴结,行术中冰冻免疫组化和常规病理检查或进一步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前哨淋巴结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结果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成功率为100%(46/46)。联合法测定SLN诊断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为100%.敏感性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前哨淋巴结概念适合于胃癌;联合使用蓝染料和锝标锡胶体示踪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可准确预测胃癌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并可能用于指导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官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对临床的检测价值。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5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3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利用局部注射放射性核素及亚甲蓝,术中定位前哨淋巴结,然后行经腹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将前哨淋巴结快速冰冻切片。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检测出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检出率100%,与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96%。结论前哨淋巴结对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5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占28.7%,患者年龄在40~60岁区间保持较高水平。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为27.6%;所有病例中央区淋巴结(Ⅵ区)转移率为62.1%,其中微小癌为25.0%,而其他病例转移率为76.2%,高于微小癌转移率(χ2=12.90,P<0.01)。在所有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94.7%的病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他区域。结论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手术治疗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将38例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诊时间30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例,术后随访淋巴结转移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常规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治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68例,分为颈淋巴结转移组(28例)和未转移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与50例同期行甲状腺次全切除而未行颈淋巴结清扫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比较,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组平均年龄低于未转移组,而肿瘤直径、浸润甲状腺被膜、肿瘤多发等的比例均高于未转移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及肿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行颈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未清扫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多发、肿瘤直径和甲状腺包膜浸润等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应常规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Ⅵb区)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13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b区转移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36例中,浅层淋巴结(Ⅵa区)转移96例(70.59%),Ⅵb区转移31例(22.79%).清扫方式、病灶直径、Ⅵa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刘连仲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581-258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4.2枚/例,淋巴结转移19例(38.0%),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12.0%),该组随访4年无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占8.0%.结论 原发灶根治+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是治疗Ⅰ、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PTMC)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 N0)PTM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患侧甲状腺根治性切除+颈Ⅵ区淋巴清扫术的120例c N0PTM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0例)和未转移组(80例),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PTMC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单侧癌灶部位(P<0.05)、甲状腺包膜侵犯(P<0.05)、单侧多灶性PTMC(P<0.01)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c N0PTMC有较高的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切除甲状腺的同时清扫颈Ⅵ区的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有相关危险因素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359例甲状腺乳头癌的临床分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治疗取得了一些经验。本组病例共行各类颈淋巴结清扫术289例。行单纯肿瘤切除的32例中有17例术后病理证实有癌残留(53.12%)。359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1%。依据术后肿瘤包膜情况,分为:①包膜未受侵的包膜内型。②包膜已受侵的包膜内型。③腺内型。④腺外型。四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5%、55.77%、63.80%、76.79%。我们认为:①原发灶应行腺叶并峡部切除,不宜行单纯肿瘤切除。②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时应行联合根治术,并尽可能采用功能性颈清扫术。③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时,除包膜未受侵犯的包膜内型外,均应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0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术中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中央区(Ⅵ区)94例占92.1%,颈Ⅲ区39例占38.1%,颈Ⅱ区15例占14.7%,颈Ⅳ区11例占10.7%,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跳跃式转移即单纯颈(Ⅲ区)淋巴结转移8例占7.8%。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多数转移至中央区(Ⅵ区),其次颈Ⅲ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需行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对于术中病理中央区(Ⅵ区)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活检(颈Ⅲ区),既能清除病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5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9例)单独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89例)选择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年,观察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6.23%,对照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20.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4,P<0.01);观察组术后低钙血症和声带麻痹发生率为和16.61%和14.53%,对照组分别为11.07%和11.42%,均在2个月内恢复(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降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率,安全性良好,值得进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分析29例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评价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29例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组及30例仅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组未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瘫痪,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组手术时间延长约32 min,淋巴结受侵犯者12例(41.3%)。结论在没有转移证据时,患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兼顾局部根治性切除、准确疾病分期和减少并发症风险的最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216-218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依据进行分组。观察组的100例患者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不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是否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否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理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侵犯包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实施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可降低术后病灶转移率和疾病复发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2018,22(7):1349-1353
目的 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x2 =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